APP下载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

2018-01-29代志玲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数学方法

代志玲

【摘 要】情境教学以学生的“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来进行教学。情境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建构,更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情感、价值观的生成。

【关键词】数学 教学情境的创设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08-01

情境创设是一种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以及所学知识,使其具有问题性、多样性、创造性、生活性和科学性。我们都知道情境的的创设并非只在课堂的开始引出新课,而是连贯于整个课堂;也并非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前后两个情境能够完全衔接,要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就以举例形式探讨数学课堂应如何有效进行。

一、联系生活,创设实用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一旦进入课堂,就能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价值,并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且所学知识也就更简单,更易理解和记忆。创设生活实用情境,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

[案例一]

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一节时,教师引入一个生活情境:“一般我们教室的门都是平开门,在我们开门和关门过程中,门所在平面和地面是是什么关系?”。 这个学生都知道肯定是垂直。那教师接着再问:“那门和地面为什么垂直,在关门开门过程中能发现什么特点?”。学生同桌合作讨论就会发现:在门旋转过程中,门的旋转轴所在直线与地面始终垂直。进而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该例子恰好反映了该定理的内容。如果直接利用课本的方法从二面角的角度引导学生得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因为二面角本来就是一个难点,这会让学生感觉今天讲的知识很难。但我们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简单省事的得出结论。

讲立体几何时,教室就是很好的例子,可以解决很多内容,而且学生也更清楚明白。举一反三,学生在做题时也会找实际的例子。

[案例二]

讲“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我们可以借助身边的工具。每个学生几乎都用胶带,把胶带里面的塑料部分拆下来后可以看成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教师提问:“圆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学生肯定会一下子回答出来5种。教师继续提问:“怎么判读这些位置关系?”然后得出根据圆心距和两圆半径判断。进一步教师可以提出“这五种位置关系中,公切线有几条?”。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可以放一个动画,这样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新旧知识相结合,创设相符情境

学习中要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学过的不能白学,要变其为宝。所以课堂上教师就要负起责任,要引导学生综合性的,多方面的理解和学习。新旧知识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案例三]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在讲完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以及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师:请看下面四幅电路图,请同学先用物理知识简单介绍一下这四幅图。

学生甲:第一幅图是简单的电路图,第二幅并联电路,第三幅图是串联电路,最后一幅图有短路。

师:我们先看第一幅图,第一幅图中若开关A闭合,则灯泡B怎么样?

师:若要灯泡B亮,则要求开关A怎么样?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的四种条件,第一幅图形象的诠释了那个条件?

學生:充要条件。

师:好,那另外三幅图呢?又是什么条件?请大家分析思考,等会告诉我答案。

学生经过谈论,得出后面三幅图诠释的条件分别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这种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是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对四种条件概念的理解入木三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个教学情境遵循科学性和生活性。

[案例四]

讲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时,先提前一天让学生复习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样在引出倾斜角α的斜率计算公式K=tan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正切函数的图像,倾斜角α就是自变量,K就是因变量,根据倾斜角α的范围[0, π)截取相应的图像,则根据图像分析公式的适用条件,以及α和K的关系一目了然。

[案例五]

向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其中在讲到向量的加减运算时,同起点两个向量的加减运算,教师可以举一个形象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教师:“一个箱子上有两根绳子,两个人从不同的方向往前拉,箱子怎么移动?”学生自然知道。教师在问:“若在拉的过程中把一个绳子剪断,箱子怎么移动?”从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轻松理解和向量、差向量箭头的方向。

总之,我认为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是重大的。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的更轻松易懂。

猜你喜欢

数学方法
我们爱数学
学习方法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