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模式创新
2018-01-29李海霞殷雪松戴鹏赞
李海霞 殷雪松 戴鹏赞
摘要:会计学本科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我国很多高校把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本文从会计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构建方面进行探索,认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符合会计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就业需求,改变目前静态单一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与不同学习阶段实践教学目标相对应,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协同作用,构建动态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递进式”实践教学思维;动态多元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21-0426-02
引言
培养应用型会计学人才的关键是改变目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效对接,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高效对接的必要手段。我国众多高校积极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会计学实践教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导致实践教学基地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立足于会计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本文分析了会计学本科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特点,认为应运用“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思维,确定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模式。
一、“遞进式”实践教学思维
会计学本科学习遵循以下基本规律:从基础知识到基本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引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即应采取“递进式”实践教学思维。
(一)认知实习
会计学专业学生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习《基础会计》,教学目标主要是对会计学原理的理解,此时尚不能达到对会计工作的系统认识,需要通过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把握。很多高校的做法是开设会计实训课程,组织学生按照企业会计处理基本流程展开实训,通过对经济业务的系统处理,学生对会计工作能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会计信息系统(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够加深这种感性认识,但课上的实训并不能代替真实的实习,要想对会计工作形成真正的感性认识,以企业为背景的认知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即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能够有效提升现有的感性认识,虽然课上的实训也体现出一定的“情境教学”,但虚拟的情境不能代替真实的情境,真实情境下的认知实习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会计工作的氛围,自觉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为今后的理论学习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会计学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进一步具备了会计学专业知识,此时应考虑安排认知实习,可以选择在暑假期间,及时提升学生对会计工作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有利于下学期的专业学习。
(二)生产实习
大学二年级将进一步学习会计学专业课程,学生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学习阶段,之前的认知实习将成为推动深入学习的积极因素,此时学生对会计学的认识已经超越了记账、核算的初级阶段,需要对会计学的管理职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生产实习应及时实施,即学生应实际参与企业的财务工作,在财务工作中充当实际角色,进行连续系统的实习,这是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阶段:既是对认知实习的承接,也是进入下一个实习阶段的重要基础。生产实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暑假期间,有利于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毕业实习
很多高等院校将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学之前,这种安排忽视了学生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客观事实,应将毕业实习前置至暑假期间,此时与生产实习间隔一年以内,有助于学生将三年主要学习内容系统实践,为大四提前寻找就业机会准备条件,也有利于进行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很多情况下,系统的毕业实习起到直接就业的作用,也能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提供实际工作方面的素材。
综上,会计学实践教学应遵循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还要考虑到就业和毕业等重要因素,应在四年的本科教学中着力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于专业能力培养和高质量就业的推动作用。
二、校外实践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本着解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任务的原则去建立,清晰体现“问题导向”原则。现实中,实行“单一规模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可以考虑碎片化、集中化和分散化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
(一)认知实习——碎片化为主
认知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形成感性认识,由于此时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实习单位一般不会大规模接纳实习学生,可以采取“自己联系为主、院系联系为辅”的碎片化方式,碎片化方式也许更有利于达成认知实习目标,学生可以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按照实习要求了解单位的财务流程和工作要求等,达到对会计工作较为明确的认知。碎片化方式的最大优势体现为,选择单位时可以不限于一家,对多家(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单位的了解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和认知。
(二)生产实习——集中化为主
生产实习是在本科学习中期培养专业能力的实践活动,院系应加强统一组织,应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实习进行组织和指导,与企业指导教师建立联系,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集中化实习有助于加强对实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便于校企双方的及时沟通和协调,对保证实习效果具有积极作用;由于各种现实原因,集中化实习也许不能覆盖所有学生,可以采取一定的分散化方式,但要求应与集中化实习一致,教师要保证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价。
(三)毕业实习——分散化为主
毕业实习往往与就业联系在一起,院系在提供实习单位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安排实习。院系提供的实习单位、岗位也许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应采取多种渠道建立实习基地,行业覆盖面应足够广泛,如制造业、商品流通业、金融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医疗服务业、教育业及政府机关等。毕业实习应建立院系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协调配合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指导服务,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取足够的专业能力,为高质量就业创造条件。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动态多元化模式
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很多实践教学基地并未真正发挥作用,本文认为,实践教学基地应与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对应,改变目前静态单一化的现状,建立长期、临时和选择相结合的动态多元化模式。
(一)长期模式
会计学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促使会计理论知识向会计专业能力的转化,实习单位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是财务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在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时,应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须知一些商业价值观不正确、管理不正规的单位对学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应选择诚信经营、管理规范的单位建立长期校企合作关系。院系可以安排学生在单位进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按照单位的标准为其培养人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还能接收企业文化,最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现实中,很多“订单班”的成功建立证明了这一点。
(二)临时模式
认知实习主要是实现学生对财务工作的理解和认知,一些简单的业务处理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对财务工作的整体认识,一些单位出于业务需要会临时招聘实习生,院系和教师可以与之取得联系,将学生推送出去,学生通过实际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对所学专业会形成一定认识;学生也可以自主联系单位,同样能达到认知实习的目的。对于一些具备长期合作可能的单位,可以考虑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三)选择模式
互联网时代为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可以更多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网申成为当前较为流行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投递简历、参与面试,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一些国内知名的网校也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学生可以选择网校培训争取到较好的实习机会及工作机会。院系可以对互联网招聘和网校培训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具有合作价值的网站和网校进行谈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综上,单一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不符合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目标遵循“对专业的认知——深入系统的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并就业”的基本规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要按照这个基本规律展开,“长期模式+临时模式+选择模式”体现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动态化特点,能够反映实践教学在不同阶段的碎片化、集中化和分散化特点。
四、结语
会计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是学校的单方行为,应充分考虑会计学的学科特点、学习规律及学生的就业需求,根据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不同特点确定实践教学的方式,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目标清晰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运用市场化思维和互联网思维,充分发挥院系、教师、學生及用人单位的协同作用,构建动态多元化的会计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