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018-01-29郭光芳
郭光芳
【摘 要】中小学学生与教师的差异包括年龄、阅历、知识构成等,这决定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中小学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以学生为课堂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创新能力,让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又收获满满,寓教于乐,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童趣化 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12-02
引言
以生为本就是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从学生的年龄、知识构成、心理特征等因素出发,为学生量身打造语文教学课堂。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根本,让课堂“有趣”起来,让课堂“生动”起来,将每一个语文知识点都变成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游戏,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知识的有趣、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鉴赏,最终将语文知识和能力有效掌握。
一、教师“学生化”——换位思考
中小学学生年龄偏小,属于未成年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依赖性强等。中小学学生的人生经验非常浅薄,这造就了学生天真的童心,对于世界的理解仅限于书本和童话世界。知识构成简单,难于理解复杂事物,复杂知识会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从而学生产生厌学心理[1]。
教师在成人逻辑的指导下给中小学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其教学规划和教学活动也打上了成人的烙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思维逻辑无法适应,难于理解语文知识点,挫败感油然而生,对语文知识失去兴趣,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以学生为根本,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换位思考,将自己想象为一位学生,假设自己的知识构成就是学生水平,没有社会经验,在面对相应的语文知识点时,整个心理活动过程是什么样的?比如在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从成人的角度来看,这是讲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从二年级学生的角度来看,因果联系是抽象模糊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从学生立场出发,将因果联系转化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同学们,如果想在期末考试中拿到好成绩,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好好学习!……”,“非常好,因为小明同学平时学习努力,所以期末考试成绩好,请大家用因为……所以……讲述一句话”,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同学们,今天的这篇课文也是这样的道理,谁能用因为……所以……来概括呢?”学生回答,老师“大家说的非常对,想要葫芦,就要辛勤浇灌、呵护,如果同学们也想要实现一个梦想,比如当科学家,当画家……那么同学们就需要刻苦学习知识”。
二、知识“有趣化”——乐在其中
课本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必须严谨科学,因此科学性和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是,这样一来,知识就容易变得枯燥,变得无趣,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中,有一个课是《司马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话剧,让学生来做导演,将一个班级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分成许多小组,重现司马光砸缸的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演绎自己的历险记,处理危机的经历。学生互相交流在危急情况下,处理危机的措施或者注意事项有哪些,比如碰到危机要沉着冷静,不能慌乱,学会报警等。将课本具体化到学生的生活中,还原到学生身上,变成学生熟悉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到熟悉,打消抵触情绪,更加容易记忆,并且一个简短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逻辑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亲身参与,知识变得活了起来,有趣了起来,课堂变成了学生的乐园,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2]。
三、课堂“轻松化”——寓教于乐
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学生规规矩矩地端坐在下面,教师讲,学生听,碍于教师的权威,学生又普遍比较畏惧老师,遇到不懂的地方又不敢发问,因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3]。其实,课堂是传播知识的殿堂,传播知识有非常多的形式和途径,并不一定要拘泥于形式,禁锢学生。课堂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具体形式要根据所要教授的知识来设定。比如,一年级的语文知识点《小蝌蚪找妈妈》, 教师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中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的动物角色,上演一场小蝌蚪找妈妈,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参与,对于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
四、评估“正向化”——慧眼识人
适度的教师激励评估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为学生学习提供助推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不竭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评估随处可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老师,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思考[4]。我们必须用爱来正确评价:正确的认可,关怀的批评和充满希望的鼓励。在语文教学的任何测验中,或者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给予肯定,教师必须善于挖掘学生的长处,虽然学生稚嫩的答案不能令人满意,但教师应该给予正向的评价,从一开始,即使是给学生一个鼓励,一个信任的表情,一个对微笑的理解,一个爱的接触,会让学生觉得你关心他,关注他,学生的心里自然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并且让学生在激励和进取的评价中快乐成长。
五、结语
传统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中心,主导着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由于教师在年龄上要长于学生,人生阅历也比学生丰富,知识构成也更为复杂,因此,单纯从教师情况出发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更适合成人的思维模式和逻辑,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而教学效果的评估关键在于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掌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角。语文教学以生为本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展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感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精神。
参考文献:
[1]楊勇.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J]. 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6):00064.
[2]邱黎. “以生为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 赢未来, 2017(13):0121.
[3]吴静. “以生为本”理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7(11):9-12.
[4]杨柳. “以生为本”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读写算:教师版, 2017(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