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插图在小学高段英语写话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8-01-29徐文华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写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合理运用教材插图,设计多样、高效的写话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写话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插图;写话教学
【作者简介】徐文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永和镇中心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它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训练。如今,教师越来越重视文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可是,笔者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听说课中运用起插图来得心应手,但在写话教学中却有点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二 、巧用插图,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接触英语写作的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现行的教材配有大量插图,它们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单元、本册,乃至几册课本中的相关的插图进行挑选、整合、优化,设计有效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醒后,就会产生说一说的渴望,这也为之后的写话奠定了基础。所以,写话不一定非要在读写课进行,听说课、词汇课、故事课都可以成为写作的阵地。
1.Lets learn。
词汇教学部分往往会有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插图,它们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词汇,还能作为写话的材料。教师要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插图,以所学词汇为中心,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用几句话来描述。当然,教师要给学生表达的支架或范例,围绕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融入自己的情感。
PEP 6 U2 A Read and match是关于四季的画和话(见图1)。笔者找了教材中能看出季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喜好分成四组,并在组内进行句子接龙,小组间比一比谁的小龙更长。学生从季节的颜色、天气,谈到了喜欢的水果、活动,从插图图1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一条条充满童趣的小龙不断成长。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笔者及时引导鼓励他们写下来:
My favourite season is summer. The sun is big and hot. I can eat ice cream every day. I dont go to school. I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I can have a trip.
2.Lets talk。听说部分一般配有1-2幅插图,展现对话中的一些信息,而且比文字所展现的内容更加丰富。这些插图不但为对话的教学创设了真实语境,而且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应用对话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動,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基础差的学生可以说一两句,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加入学过的各种句型。只要敢于说,乐于说,都会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
3.Read and write。读写部分的插图一般都比较大,画面比较丰富,文本的内容就围绕这一幅图而展开。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把文本的主要内容挖空,让学生看图来补充内容,操练句型。笔者也会要求学生利用插图进行复述,这会使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对语篇的理解。这一部分的文章体裁丰富,有日记、书信、邮件、邀请函等,这些都是学生写话的素材和范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分析这些文章的写作特点,布置任务让学生仿写。
PEP 6 U3 B Read and write中,有一则Easter Party的邀请函。学生阅读文本,完成填空:
Robins Easter Party
When
Where
Why
What We will
We will
We…
You…
RSVP Will you come to the party? Please send me an emailat... by...
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能很快地完成表格。在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不看课文,根据插图再次独立完成表格。这也为之后学生为自己的生日派对设计一张邀请函奠定了基础。一张张精美的邀请函就诞生在孩子们的笔下(见图3,图4):
三、结语
有效地写话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插图,巧用插图,把插图和写话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写一句话入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不同层次的,真实、激趣的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写。同时用多元化的方式展示学生的作品,及时鼓励他们,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和自信,保持写话的动力,提高写话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