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18-01-29陈满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意义

陈满逢

【摘 要】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建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学生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主要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学策略就是以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为主要目的的策略。正是因为建构主义认知理论是与素质教育非常吻合的教学理论,因此近几年受到教育界高度的关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86-01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辅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灌输对象。

在小学阶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始形成阶段,可以说基本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他们的语文的水评也是相当低,对数学书上的知识概念无法理解甚至很多字都不认识这是常见的问题,很多我们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这些学生却觉得是太抽象难以理解。

基于上述建构主义原理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出: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主要有:

一、把握“建构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的教学策略

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生活经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基础和现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图像视频等直观易于理解的生活影像,精心创设最接近生活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作为建构新知识的切入点,把新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事例中,以帮助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旧知识的构建连接点,推陈出新,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铺路。

二、以创设真实情境为建构平台的教学策略

“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第一要素。建构主义强调对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理論认为:建构过程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教学情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更有利于学生弄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镶嵌于真实的情境中的。《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把数学知识充分融入在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课堂的探究之中,还要把情境教学融入数学教学全过程当中,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和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热情。

三、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教学策略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认为只有让学生亲身见证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使知识真正为学生所掌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亲自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情感得到体验。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但要注意更多地借助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在动手中亲身经历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

在学生初步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验证、探索与应用,使他们对当前学习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建构起个性化的、有创见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这样才真正完成了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助合作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包括在老师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帮助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协作”在问题的提出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验证、成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着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视角下“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会话”商讨如何完成问题探究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把思维成果与整个学习小组所共享,因此“协作”与“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协作”与“会话”这两个重要的知识建构过程。而建立互助合作教学策略要从两方面入手:

①角色转换。首先,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其次,要求教师要融入学生的世界,以良师益友身份与学生一起交流探索;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敢于发问,努力当好学生的学习顾问与意见交换的参与者。

②“协作”学习。在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主权,保障学习的主动、独立和自主性的同时,建构主义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合作与互助性,强调合作中的讨论交流与沟通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并给以适当的引导。

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行为主义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为协助者,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为核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提供相关协助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方面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性和自主权,对数学教学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构建新知识,使学生爱上数学课,这是我们都应深思的问题。把数学教学做成一个动态的且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小学数学教学更应培养学生“敢问、敢想、敢于批判,善于交流”的学习习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把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建构者。

参考文献:

[1] 360百科——建构主义理论.

[2] 邸莉——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意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