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大学生用法律与道德来规范自己大学生活的思考

2018-01-29詹有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道德法律大学生

詹有平

【摘 要】高等教育在落实我国基本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应当通过教育来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做有素质、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需要高校不仅加强教育知识体系建设,更要对德育与法律进行完备和重视,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培养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 道德 规范生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052-02

大学生已经度过健全人格与品行的关键时期,正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的思想会随着所接触到的人、环境与教育等多种因素而发生改变。由于大学生尚未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思想也不够完善,如何用法律与道德来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律观和道德观,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境界与法律精神,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告别中学生涯进入大学校园时,面对的是全新的生活环境、更加自主的学习氛围与陌生的同学老师,大学生在兴奋而陌生的氛围中不断接触新鲜的事物。但在一段时间之后这种新鲜感将会转变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所做的都是应当的,没有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心理。甚至有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考上大学就是回报了父母,只想着如何在大学校园内过上更舒适更安逸的生活。从新生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的比例只有不到30%,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有在没钱的时候才会给父母打电话。从小到大我们提倡的“德育为先”,然而这并未在大学校园中体现出来,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育正在不断脱节,从而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下滑,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很多的父母并未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与法律意识上的培养,只是一味的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大学生形成一种只要考个好成绩就是报效父母与社会的心态。在进入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之后,没有父母的照顾,又不愿意融入到大环境中,做事很少考虑后果,依然我行我素,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都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学生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将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性与就业。有些大学生甚至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碰触道德底线与法律底线,成为与社会无用甚至有害之人。

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交往不断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即便是上课也要成為一名“低头族”,严重缺乏同学之间的联系,久而久之就脱离了大学校园的集体环境,人际关系逐渐淡薄,性格越来越孤立。

二、大学生行为特点原因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驱使,当代大学生就业开始不断向市场化推进,很多大学生觉得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能得到一份好工作,而思想道德理论以及法律意识则并不重要。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很少接受思想道德课与法律意识的讲授,但大多都是被语文、数学等课程占用,因此在来到大学校园后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课程并没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上思修课玩游戏逃课等现象屡禁不止。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越来越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也越来越现实,为了个人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形式。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与多样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强,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形成偏差,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教育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影响,受到当前社会网络媒体传播的不利因素影响,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思想道德、法律课程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日益加剧

不少人宣扬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不仅要学会如何学习和生活,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更要尝试为未来的就业问题敲响第一个门砖。但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几乎是一味的正能量,课本中的知识实际上与现实生活的残酷有着相当多的矛盾,学生无法将自身设身处地融入到理论之中,就会觉得教师的教学是片面的和不完善的,从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层面与课堂脱节,无法领会道德与法律对大学生的影响与意义。

(二)大学生集体观念不成熟,个性发展不健全

大学不是压抑个性的场所,大学校园的各大社区与社团在帮助大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的观点与集体意识,但大学生对班级与学校的礼仪不够重视,忽略集体活动,往往按照自身的利益来评判是否参加活动,认为只要有利就参加,无利不起早,这也是大学生道德思想层面的缺失。一方面大学生想要展现自己,另一方面又无法正确面对自己,很容易失去人生的奋斗目标。

四、大学道德与法律规范生活的策略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道德与法律修养方面规范自身的大学生涯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一是大学生要以自身的品德与法律修养来构建楷模,通过各种活动与行为来树立正确的标杆来指引自己的行为;二是在大学教学环境中通过道德法律来规范和反省自身并逐渐影响他人,为他人树立良好榜样,传递正能量;三是通过道德与法律的素养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处事原则,拒绝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一)尽快确立新目标

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之后,只有迅速明确大学理想与就业理想,不断通过教学与实践来掌握学习与生活的技巧,才能拥有充实的、有价值的大学生活。可以说大学生活是在高考高压棒下解脱出来走向自主自立和自我规划的全新生活,是从知识积累无用而转向能力转变的重要过程,是将追求好成绩转化为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重要阶段。但如何正确认识自身和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则是考验学生道德修养方向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加强大学校园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并且多多参与志愿者服务,体验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辛苦,从大学之前的衣来伸手逐渐体会如何自力更生,进而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强化完善自我的愿望,进而蜕变成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大学生。

(二)尝试改变对专业的看法

大学学什么专业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在这一专业下寻找工作,无法决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学的专业不应当仅仅是提供工作的一个跳台,而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大学生应当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毕业后的竞争力,作对社会有贡献的接班人,培养对社会高度认可,对国家高度依赖,对法律高度信任,对人民高度认同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三)提高法律道德素养

在提高法律道德素养层面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即“道”、“德”、“法”、“行”。道即理念、精神、原则、规则;德体现在品德、品性、修养等方面;法包括法律、法制、规矩、规范;行代表践行、致行、躬行。

我们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要从宏观与微观方面进行,对上述提到的四个层面进行解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所有中国人都应当继承和发展的“道”,细化到大学生层面上来,“道”的体现则应当表现在自律、自信、自强、自立、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体现上来,这是高校大学生与教师都应践行的。而“行”一字则是对“道”的具体实践,只有用开拓的执着精神,才能不辜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而“法”则明确指明了大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法律基础意识,不仅可以以此来衡量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标准,更能通过法律来为自身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德”字则是讲明大学生仍需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良好的道德素養,四者缺一不可。

(四)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道德法律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尚有无法忽略的薄弱环节,因此对这一工作进行必要的加强和改进相当关键。在“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面前,高校大学生只有将践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在大学生涯的每一步,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与法律观念来开展培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上,通过道德与法律层面来延伸爱国主义情怀,弘扬和宣传民族自豪与民族精神,并为大学生宣传基础道德规范以及普及法律常识,使大学生在保证自身道德素养的同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

五、结语

如何用道德与法律来约束和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对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其自身价值的体现颇为关键,我国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与法律方面的薄弱应当以大学及学生自身共同来规范和改进,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宁洁萍. 浅谈如何引导大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J]. 劳动保障世界, 2017,23(18):46-47.

[2]娄少华. 论中国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提出的新要求[J]. 读天下, 2016,56(14):78-79.

[3]吕春艳. 社会负面现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2(7):86-87.

[4]周艳敏.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 北京教育(德育), 2017,23(1):56-57.

[5]魏环宇. 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研究[J]. 林区教学, 2017,73(4):59-60.

猜你喜欢

道德法律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