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优化途径探讨
2018-01-29罗向明
罗向明
摘要:指出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日渐受到重视,为了提高森林病虫害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了政府部门之间应形成合力,促进病虫害检测和预报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加大生物防治,综合性使用生物防治工作,积极思考并探索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治理途径,以促进我国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管理;病虫害防治;现状;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225-02
1 引言
森林在保持水土、洁净空气、防风固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环保生态理念的发展,林业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森林管理中病虫害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具有发生初期隐蔽、蔓延速度快、发病面积大的特点,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较大。而病虫害发生后的救治和灾后重建工作又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减少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需要对目前的防治状况进行分析,针对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病虫害防治的优化路径。
2 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2.1 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国内森林资源的保护依旧面临严峻的形势,乱砍滥伐等行为不时发生,是不少林区面临的管理难题。简单的警示标语和罚款惩治手段已经不足以形成制约力量。森林资源密集区域的居民也多以木材为主要生活来源,而林區的砍伐以及目前人工林的开发树种过于单一,纯林多,导致森林树种不断减少,整个林业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单一人工林的营造以及破坏行为使森林生态系统紊乱,相生相克的植物以及天敌动物物种随之减少,甚至消亡,森林病虫害频频暴发,是目前林区病虫害防治面临的窘境。
2.2 病虫害防治意识和工作能力急需提升
没有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重心一直是造林绿化和火灾灾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执法和工作强度上具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性逐渐提高,病虫害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趋势,且病虫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规模大的特点,存在认识不到位导致的前期防治工作不到位,很多情况下,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都只能以人工或飞机喷洒农药的方法进行控制。而采取紧急病虫害治理难度较大,且病虫害灾后重建工作面临诸多困境。
2.3 病虫害治理依赖单一化学手段
目前森林病虫害检测和预报系统不够完善,无法发挥科学引导和预报病害的作用。一些地区,由于科技投人和支持力量不足导致病虫害的治理手段仍旧依靠传统化学手段,以快速遏制病虫害蔓延。新技术、新手段的研究推广不够,且森林病虫害的研究缺乏新型手段,形成过于依赖化学手段进行治理的现状。化学防治手段的长期使用导致土壤板结严重,对森林其他植被造成破坏,可能导致其他物种的消失,并且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化学手段是治标不治本的病虫害防止手段[1]。而多数病虫害的爆发都是由新型病虫造成的,在造林规划设计时,没有充分重视病虫害管理工作,缺乏虫害治理的应急预案,面对突发病害,林区防治人员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形成病虫害防治效率不高,且化学手段负面影响大的困境。
2.4 外来物种入侵带来治理问题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我国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中。生物入侵事件不时发生,也给森林病虫害治理提升了难度。外来植物和动物在全球贸易频繁的情况下,悄然进入国内森林生态系统,国内曾爆发过松材线虫和松针褐斑病等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破坏,病虫害治理一度面临挑战。目前我国针对生物入侵的防治条例不够完善,规定多限于对人类健康以及病虫害检疫方面,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使生物入侵治理陷入困境。
2.5 管理部门沟通不畅,生产管理缺乏协调
国内林业资源生产管理部门在引种、育苗、造林等生产和管理环节缺乏协调性,职能部门间缺乏合作沟通。且林区规划造林时对病虫害治理没有过多筹划,病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一些病虫害检疫站工作不到位,工作质量无法提高,检疫调运系统不严谨,导致整个林业系统防治病虫害的能力降低。
3 病虫害治理不到位的严重危害
目前森林病虫害的危害主要包括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且存在树木风折、枯死,易造成林分发生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森林成活率。且很多林区和农耕区距离较近,发生害虫扰民,发生人畜中毒或者农作物减产等情况,影响整个林区群众正常生产和生活。病虫害发生导致林业资源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无法发挥,带来重大损失。
4 森林病虫害防治优化路径
4.1 加大病虫害防治支持力度,推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建设
近些年来国家和政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更加重视,且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在病虫害防治经费上要多加筹划,通过界定使用范围,开设病虫害专款使用账户,为保障病虫害预防和质量提供资金支持,强化资金管理,形成专款专用,确保重点病虫害治理区域的治理资金投放,增益病虫害投资效益。
国家林业局应起到牵头作用,通过舆论宣传提高各级以及基层林业管理单位的病虫害防治意识[2]。通过出台相应病虫害防治宣传方案形成宣传任务落实、指导思想落实、有效途径和形式丰富、奖惩机制建立以及权责明确的指导方案,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象常规业务一样抓起,并始终贯彻。
4.2 构建病虫害防治体系,形成统一、协调的防治系统
乱砍滥伐、森林火灾是导致当前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原因,灾害天气加剧病虫害治理形势,且林业管理部门间协调的体制机制问题造成目前的病虫害治理困难的原因。因此,林业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统一协调的病虫防治体系。
首先,从省区层面形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领导组,对本地区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形成统一的组织、指挥和运作,对日常管理部门明确职责,并授予权利,进一步完善林业系统内部以及各级主管部门的病虫害防治责任制,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助手和参谋作用。其次,构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从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省级监测点、县乡一般测报点以及林场监护站形成覆盖全面的监测网络。注重加强基层监测点的工作质量,从专兼职人才监测预报队伍组建到设施投入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落实强化。对个各管辖林区的病虫害生活习性和特征进行及时监测记录,形成多级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制度,迅速找到预防措施,全面提升灾害预报能力和灾害反应速度。再者,构建病虫害科学防控和目标管理体系。对于常见的病虫害病情进行观测,尤其加强重点病虫害和重点林区的病虫害调查和监测预防,结合以往防治经验,制定总体规划,对于重点林区的治理工作要做到及时,精准,通过资金投入,打好攻坚突破,使病虫害得到控制。最后,通过目标管理的落实,实施双线管理,落实责任制,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并结合奖惩、举报和责任追究制提高管理的质量。
4.3 多样性防治手段,维护森林生态平衡
化学手段预防和治理病虫害具有较大负面影响,为确保森林生态平衡,应使用多样化的综合性防治手段。目前,一些林区通过引用国外先进微生物,加大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力度。
利用有益微生物对有害生物进行克制,也可以通过科研补充对病虫害有抵抗力的植物品种。利用先进科技,进行生物防治虫害,致力恢复森林生态平衡,做到标本兼治。此外,对于存在不明生物入侵导致的突发性森林虫害,通过加强行政执法,严格按照《植物检疫条例》,落实检疫站的的职责。并通过派遣业务精干人员参与检疫社会化服务以及加强海关和临检部门的监测工作,严格预防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
参考文献:
[1]兰霞.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5(12).
[2]程淑惠.试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点与有效途径[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