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缺勤原因与对策探究

2018-01-29陶诚游婷婷

科教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缺勤措施大学生

陶诚+游婷婷

摘 要 高校大学生缺勤不仅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本研究运用归因理论模型,以问卷的形式对杭城三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缺勤原因主要有外在稳定因素(学校课程设置、教师授课质量、学校考勤制度等)和内在稳定因素(学生个人的专业兴趣、生活态度)两个方面。由此,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个体三个方面来寻求改善大学生缺勤现状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缺勤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80

Abstract Abs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not on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but also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attribution theory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undergraduates in three cities of Hangzhou with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absence of the undergraduates mainly include external stability factors (school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school attendance system, etc.) and stability factors (student's personal professional interest, attitude) two aspects. Therefore, this study seeks to find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bsent from three aspects: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bsence; measures

大学时段是一个人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形成的黄金时段,作为高校培养本科生最主要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大学生缺勤在现今的高校教育中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资料显示,中国大学生中偶然缺勤的大学生占71%,经常缺勤的大学生占11%,从不缺勤的大学生仅占18%(廖满媛,2013)。国内关于大学生缺勤现象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此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杨崇园(2006)对在校大学生出勤率的问题现状、原因与对策做了详细的论述;黄萍(2000)将造成学生逃课的原因归结为学生自身和客观两大类因素,共8个具体的因素;吴鲁平(2003)则从“归因理论”出发,将学生逃课归纳为四种类型,从而制定相对措施。本研究从问卷调查入手,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杭城3所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缺勤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吴鲁平的归因理论,深入挖掘学生缺勤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考勤的积极性。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56份,有效问卷150份,其中女生82份,男生68份,大一40份,大二35份,大三36份,大四39份。

1 大学生缺勤原因

大学生缺勤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外在—稳定”型归因模式和“内在—稳定”型归因模式是大学生缺勤的主要模式。

1.1 “外在—稳定”型归因模式

“外在—稳定”型归因模式主要是指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客观环境中影响大学生缺勤状况的相对稳定的因素。本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缺勤状况的“外在—稳定”因素主要有课程设置、教师授课质量以及考勤制度。学院课程的设置不合理。经过调查,有35.3%的人认为自己学院的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线上线上联动教学,同时难易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有77%的学生缺勤公选课, 2%的同学缺勤专业必修课,问及原因,有同学表示公选课与其专业相比相去甚远,课程设计缺乏人性化,公选课选择余地少,为了学分而选公选课也占据较大概率。教师的授课质量与学生期望不符。61.3%的同学表示最不愿意接受的授课方式是照念书本,9.3%的同学表示老师课堂没有师生互动。备课不充分,缺乏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上课气氛不活跃,照本宣科,缺乏学术底蕴等也会是导致学生上课缺勤的重要原因。考勤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的考勤制度主要的监管方式就是教师课堂的点名制度,因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点名制度的实施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尽管《学生手册》中多少会有所提及缺勤多少课时就取消考试资格、勒令退学等,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执行不力、教师不作为、学生舞弊等原因为学生缺勤提供了便利。

1.2 “内在—稳定”型归因模式

“内在—稳定”型归因模式指大学生自身的相对稳定的,包括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长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因素,它与大学生个人的知识构成、生活环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影响大学生缺勤现象的“内在—稳定”因素主要有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匹配程度以及生活态度。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根据调查,有35.5%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大,45%的学生表示选课前不能充分了解课程,盲目选择后发现对课程本身缺乏兴趣,认为所学课程吸引力不大,枯燥無味,因此缺勤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学生个人的生活态度。学生上课迟到现象与其所持态度相关,20%的同学很反对迟到,认为迟到的行为不尊重老师与同学,而68%的人则认为最好不要迟到,有9.3%的人对迟到的态度是无所谓,认为大学的环境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因此缺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endprint

1.3 “外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

“外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主要指存在于环境当中的能够引发作用和影响的不稳定的情况和事件。影响大学生缺勤现象的外在—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受周围同学不去上课的影响,43.3%的人认为周围同学缺勤会对其自身有较大影响,14%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缺勤对自己非常有影响。

1.4 “内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

“内在—不稳定”型归因模式是指存在于自身内部的,跟自身相关的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它包括暂时的生理原因和暂时的心理变化。影响大学生缺勤现象的“内在—不稳定”因素有包括:身体不适,心情不好等方面的原因。据调查结果显示,在缺勤同学中,身体不适概率占了28%。

2 改善大学生缺勤对策

大学生缺勤的现象目前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改善缺勤现状,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个体三个层面出发。

(1)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通才学生,如果学生对所设课程不感兴趣,认为课程设计没有意义与价值,高校教育的目的很难实现。学院在安排教学课程之前,应该考虑到当前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提供课程咨询,让学生充分了解课程信息;给予学生自主权,让学生参与到自己学习的规划当中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并且注重开发学术的第二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必要环节,教师是影响学生是否缺勤的关键性因素。目前部分学校的“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学任务与质量也是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投入不足的因素。因此,學校不仅要合理安排课程与教学,同时也应该专注教师群体,引导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更新教书手段,引入新鲜思维,加强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加强学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看似各自不同,实则无法脱离整个校园的文化以及大学这个小社会的背景。大学生缺勤本质上就是学风问题,高校的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影响着学生对缺勤、迟到的态度。公选课缺勤率高,专业必修课缺勤率低就明显反映出学生对待不同学科的态度决定了他们是否缺勤。为此,高校要加强校风建设,树立严谨、严格的教风、考风;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格,改变“空洞”教学模式的同时,树立学生对课程正确认识的意识。从整个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学风的建设上,引导学生重视上课纪律,最大程度上消除缺勤现象。

(3)严格学校的考勤制度,引入“互联网+”思维。学校的考勤制度目前来讲,最主要的是教师课堂当堂点名,这样的做法约束力并不强。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形同虚设的制度只能成为学生缺勤的温床。因此,课堂考勤首先应该“以严为主”,以教师课堂考勤为主,学生组织或学校学风建设团体考勤为辅。同时,鉴于代签、代答等考勤中出现的现象,本研究认为应该引入“互联网+”思维,WIFI考勤模式(王芳,2016)。当利用WIFI考勤时,只要学生到达考勤地点,通过连接无线路由器发射的WIFI信号即可签到。不仅解决的老师上课考勤浪费时间,大班教学学生代签等问题,还方便了学生,也方便了教师事后查看出勤情况。

(4)注重学生思政教育,端正学生态度。学生个体原因,学习态度对学生的旷课行为起着决定作用。并非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喜爱自己的专业,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缺勤的理由,学习的兴趣要慢慢培养。因此,注重学生思政教育,端正学生态度是思政辅导员的当务之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大学时段是学生性格、人生态度形成的关键时期和黄金时段。因此,思政辅导员需要认真了解学生缺勤背后的心理和生理原因,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应该确立人生的志向,立长志,确立人生奋斗的目标,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规划自身的职业,并为之付出努力不畏艰难。寻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而不是碌碌无为荒废宝贵的青春年华。

3 结语

大学生缺勤现象从表面上来看侧面反映是学生的出勤情况,而实际的原因不仅涉及个体生理上的以及心理方面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需求等,也包含客观环境中的环境条件、情境特征和他人影响,其中,大学生个人的认识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是最根本的原因。因此,面对大学生缺勤,应该从学校学风营造、思政辅导员重视、学生自我改善三方面入手,客观全面地对待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学生营造良好的大学生活和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愉快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崇园.关于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6.

[2] 黄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剖析及解决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1):59-61.

[3] 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 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3):56-58+64.

[5] 廖满媛.大学生缺勤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216-217.

[6] 王芳.基于信息化的大学生考勤管理方法[J].科技视界,2016(26):181+159.endprint

猜你喜欢

缺勤措施大学生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企业内训课程考勤管理的博弈论分析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大学生就业趋势
张掖市甘州区2016—2017学年度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分析
幼儿“不规律入园”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