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高效课堂”实施的局限性

2018-01-29张佳露

科教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学习共同体自学

张佳露

摘 要 当下,高效课堂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实施不容乐观。“教学”与“自学”之间究竟孰更高效;构建“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否可行;高效课堂之“效”实则加剧应试教育之殇。原本高效的提出是源于对低效、无效的批判,反观如今许多“高效课堂”,非但未能实现批判进步的目的,甚至只是美其名曰“高效课堂”,实则无视教育规律,形成了一种“伪轻松”的课堂教学风气,对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 高效课堂 自学 为学而教 学习共同体 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52

Abstract At present, efficient classrooms still face many problems in practice,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cannot be optimistic. Whether "teaching" and "self-study" is more efficient; whether it is feasible to build a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o "learn by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so"; and "efficiency" by efficient classroom actually exacerbates the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he original highly efficient proposal stems from the criticism of inefficiency and ineffectiveness. On the contrary, many "efficient classrooms" nowadays have not only fail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ritical progress, but have even just become "efficient classrooms", ignoring the laws of education and forming a "pseudo-relaxed" classroom teaching atmosphere, which we must conduct a profound reflection.

Keywords efficient classroom; self-study; teaching by learning; learning community; exam-oriented education

當下课堂教学改革最火爆的课堂是什么,笔者在百度上以“高效课堂”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结果多达10200000条,而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以“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居然也有8831篇之多,可见其影响之大。

1998 年,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始了基于导学案的教学增效改革,标志着高效课堂形态在中华大地上的形成。波及全国的高效课堂改革浪潮,催生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乃至如今互联网+时代备受关注的“翻转课堂”等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具体操作各不同,但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其共同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率。[1]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追求效率这一目的本身并无可厚非,只是在追求方式上有不恰当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了诸多问题和局限性。“教学” 能否被“自学”代替?注重预习与自学,是否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使素质教育名存实亡?教师教学趋于一个模式而失去个性魅力,课堂效率又如何保证?高效课堂所倡导的“为学而教”,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理念究竟如何落到实处?这些都是值得我思考的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有可能使课程教学变得更高效,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1 “教学”能否被“自学”代替

教学有三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高效课堂模式提倡教师预先准备并向学生展示包含教学内容的导学案,例如现在的“翻转课堂”及“微课”等,其实就是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教材或习题通过视频等网络学习资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我们一直以来反对灌输,而这种方式的“翻转”是否又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电灌”呢?在这种所谓的”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学的三个要素总是时空错位,先是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对话,即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处理,再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对话,即学生课下自学的过程。教师授课和讲解时学生不在场,学生学习和思考时教师不在场,这样的课堂到底是“教学” 呢,还是只能称之为“自学”。[2]

高效课堂注重预习和提前学习,在课堂上看似讲授少了、任务轻了,实际上大量的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前花费更多的精力。宝贵的课堂时间则主要用于指导学生自主练习,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缺乏教师对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深入细致的讲解,学生自学效率难以保证,更加重了课后的学业负担,导致学生幸福感降低,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3]

高效课堂模式下的教师又是如何呢?其核心任务成了编制导学案。教师备课变成了出题的过程,上课则变成了集中答疑。学生疲惫,教师倦怠,课堂效率无法保证。其实,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激情和创造性的知识习得与人格形成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和谐发展的生命历程,而非技术性的、模式化的东西,只有具有“超越技术层面”的努力与尝试,才能充分显示出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4]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过程是以品德养品德,以行为促行为,以能力提能力,以人格塑人格的过程,正因如此,我们才拥有了灿若群星的名师名家。可以说,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也许会培养出很多厉害的教书匠,但却很难产生真正的教学名师、教育大家。endprint

2 “为学而教”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究竟如何构建?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其核心是师生角色,关键是师生关系。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为学而教”,学生合作学习,倡导教学内容有效组织的学习共同体理念,以学习共同体为依托,保障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这一学习共同体,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共同体,而且是教师专业提高的共同体。其实,无论是传统的教师权威观还是20世纪60年代建构主义提出的学生中心观,都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的思维方式,都是不科学的。教师或者学生,无论是谁处于边缘角色,该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被动的、消极的,这样的教学一定是低效、乏味的。

面对上述矛盾,高效课堂模式选择了一种更具修正主义的说法。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与倡导建立“为学而教”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理念深度融合,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观强调,师生之间要形成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均被拉到很重要的位置。那么新的问题是,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主”,如何区分两个“主”的性质?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看似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其实并未触及本质,而且又制造了新的问题。有说法称,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过程”“教学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那么问题在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究竟是应该作为“主导”,还是应该和学生“平等”,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本质上的矛盾?“平等中的首席”与“次席”之间又究竟是否平等?怎样做就算做到了“平等中的首席”?这些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并未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搞得教师们无所适从,难以拿捏师生互动的分寸,成为实践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许多教师简单地把“以生为本,为学而教”理解为互动、讨论,认为高效课堂就应该采用多種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越活跃,教学就越高效,有的教师甚至干脆用“满堂问”代替原本的“满堂灌”。这样的课堂虽然表面气氛热烈,实则毫无深度,看似高效实则低效,甚至无效。[5]

3 注重训练是否使得应试教育变本加厉?

“高效课堂”实际上是训练与解题的高效,要求学生在课上自主学习、勤于动手、积极应用,强调师生互动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表面上看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则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高强度的应试训练来让学生达到识记、强化的目的。[6]操作化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趋于标准化、模板化、套路化,重在记忆,但不重思考,并不能解决思维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导学案就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教师备课就是出题,学生阅读材料的目的,不是受文学的熏陶感染,而是寻找解题答案,长此以往,学生都成了做题机器、应试高手。[7]可见,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舆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还是以考试分数马首是瞻,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而已,本质未变。下面这个导学案的部分内容就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导学案

预习学案: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音以下字的读音,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褪( )色 撮( ) 抑( )扬顿挫( )

滇( )池 亲昵( ) 塑( )料 企( )盼

(3)结合上下文和工具书理解以下词语意思:

抑扬顿挫、瞻仰、褪色、漩涡

导学案:

(1)朗读课文并尝试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写了什么?

(2)快速阅读课文,并说说从课文中你能读懂些什么?

①课文中写了老人的哪些事情?②课文中写了海鸥的哪些事情?

(3)你从哪些语段体会出老人对海鸥的爱,请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你的体会。

如此,“高效”便成为应试的利器和挡箭牌,当考试成为教师选择教学行为的主要导向时,便出现了教学方法趋同的情况,如反复订正错题、灌输、题海战术、死记硬背、按照考点进行教学等,因为这些方法对学生提高分数的效果和效率得到了绝大部分教师的肯定。

笔者认为,高效课堂之“效”,究其内涵包括效果、效率和效益,但现实中最为大家所关注的则是可以量化的效率和短时间内立竿可见的效果。因此,这样所谓的“高效”会不自觉地引导大家去关注知识传递的效率和提高分数的效果,即“高效课堂=传递的知识/学习的时间”“高效课堂=提高的分数/学习的时间”,于是就产生了我们常会听到的衡量高效课堂的标准和措施,如“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

当然,我们并非否认“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任何时代的课堂都是社会的缩影,总会烙上当时社会的文化印记。[8]我们正处于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追逐效率、功利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追求高效,这一目的本身无可厚非,效率之于课堂教学的确具有重要价值。但如果仅将功利性的“高效”作为课堂追求的唯一价值取向,必然会使教学沦为机械化和技术化的工具,使“高效课堂”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从而忽视了对教学行为本身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追问,忽视了学生人格成长的需要。这样的教育,只能创造舍本求末的伪高效课堂,复制伪人才,又如何能引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承担起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使命?我们真正呼唤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摒弃功利、浮躁,回归自然、符合规律、理性而又人性化的课堂,是一种既关注学生心智,又追求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课堂,是一种既为孩子的发展,也为社会的进步的,真正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龙宝新,孙峰.翻转课堂与高效课堂间的异同与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

[2] 代保明.对“翻转课堂”的几点困惑[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6).

[3] 易朝芳,李旭山.“高效课堂”盛行背后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5(10).

[4][6] 吴奇.高效了,就科学吗?[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b3673a0102e69d.html, 2012-11-02.

[5] 杨虹,冯燕华.高效课堂的异化[J].教师博览,2012(1).

[7] 高佳芳,秦淼.关于“高效课堂”的几点冷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8] 冯燕华,关文信.构建生态化课堂文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学习共同体自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应试教育与新课改并非对立关系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