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29曹欣

科教导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大学生

曹欣

摘 要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其中,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模式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创新性探索,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分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09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major and urgent strategic task that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It is a fundamental issue that concerns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person to cultivate” and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in our country an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society and employers set a new high standard for talents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prominent issue. Among them,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lassified culture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塑与提升。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综合素质显得更加紧迫。由此,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分类引导,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精细化的指导,提高教师对学生素质发展以及学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1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努力促进人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内容。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各国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这一竞争的结果更是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二,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与领悟。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是高校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题中之义。当前,部分高校理工类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存在严重冲突,广大学生面对丰富多样的活动,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长期被“拉壮丁”似的参加一些并不感兴趣的活动,而一些真正感兴趣的活动,却因为名额有限而没办法参加,最终导致大部分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极少部分学生表演的舞台,大部分学生被动成为了观众,自己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鍛炼和培养。而分类培养或可以缓解这两者的矛盾,帮助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分流大量学生到不同的学生活动中去,让同学们在自己兴趣所在的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进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2 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拟解决的实践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学校改变了过去相对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通、专结合的教育模式。其中,大学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强调宽专业口径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教育的途径拓展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与素质拓展训练多管齐下的模式。

各大高校在这一轮改革发展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是对专业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增大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合并有共同基础的狭窄专业,打通基础课程,并把原来专业中的专业主干课程调整为一组专业方向课程,为拓宽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提供了保障,也使学生能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后,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和调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即利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又被称为第二课堂),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训练小组,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展学生的素质。素质拓展训练将零散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明确了各类活动的教育目的,有助于形成教育的合力。例如我国依托高校建设了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通过这些基地系统组织各项素质教育的校园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中科技大学以人文讲座为开端建立起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等等。在我国专业教育占主导的模式下,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已然成为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也面临一定的问题,这正是本研究提出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模式拟要解决的问题。endprint

本课题以某地方性师范院校中理工类院系为例,对其多年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过程进行综合审视,发现其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仍存在相应不足。一是理工类学院学生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少,但各类素质训练活动的内容名目繁多,一味地要求所有活动参与的人数多可能会忽略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使活动参与停留于“蜻蜓点水”,实际参与的数量和质量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是教师参与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指导的力度不够,指導难以深入、精细。由于对学生素质培养主要有课堂教学和素质拓展训练两大途径,专业教师倾向于将自己工作的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而目前参与素质拓展训练指导的教师主要是来自学生工作战线,这部分思政系列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为例,1800多名本科生仅有7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且专业各不相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平时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虽然也有专业教师的参与,但通常指导是临时性的、面向多数学生的,缺乏持续、深入、个性化的素质发展指导。三是现有的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校园文化活动虽然都有对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或训练,但各个发展方向的活动类型、活动内容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在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上给予学生有效指导。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导致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校园文化活动虽然多,但是具体到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指导上却显得无力。

3 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的实践探索

为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号召,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人才队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通过着力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课程教学体系、导师团队支持体系、客观公正考核评价体系、大数据分析体系等几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对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所帮助。

第一,着力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首先,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教学主线,构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肓、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肓”四大模块教育内容,根据不同模块,灵活设置N项教肓实践活动。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能力拓展和素质深化相结合,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其次,根据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各专业特点,合理设计学生基本技能培训与考核形式,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情景性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培训和各级职业技能和学科竞赛。最后,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和社会需求,构建必修课、选修课、素质拓展三个维度的课程体系,以四个模块为框架,从基本素质培养课程和职业素质培养两个层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通过弹性化、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为分类培养奠定基础。

第二,建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中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训分类引导工程的工作进行统筹。具体而言,由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作为整个培训中心的核心机构,设立社会工作培训中心、文体艺术培训中心、学习考研培养中心、创新创业培训中心、教师教育培养中心等五个中心,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和规划综合素质培训分类引导方案,系统、全面推进第二课堂的综合素质培训活动。

第二,构建导师团队支持体系,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为确保五个分类指导中心的运行,尤其是提高教师指导的质量和精细化程度,真正促进学生在素质训练活动中的成长与发展,学院成立了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主管教学副院长及学生工作办公室成员组成的综合素质教育领导小组。首先,考虑到工作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主要面向学院学生工作战线的教师进行选拔培养中心的主任,指导教师则面向全院教师进行动员,通过教工党支部推荐、班导师工作考核等方式,结合教师的特长,选聘了五个中心的指导教师,并积极鼓励其他教师参与到中心的具体活动指导中。其次,加强指导教师的培养力度,这是提高活动质量、实现精细化指导的关键环节。最后,培养学生管理队伍。各中心的学生管理队伍面向全院学生进行选拔,并充分考虑学生的素质发展方向及特长。

第三,构建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确保评价客观公正。为确保考评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学院制定《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评价实施细则》等文件,建立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成立学院、年级、班级三级考评领导小组,对参与情况进行客观的记录与评价。建立学生素质考评监督机制,辅导员对学生的考评结果接受全班公示,同时接受教学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

第四,构建大数据分析体系,确保培养的科学性。采用自编的方式,定期发布“大学生素质教育调查问卷”,分别调查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等情况以及素质教育的需求,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为学院科学实施分类培养模式提供大数据支持。

经过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多年的探索实践,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基本实现了从粗放式的综合素质培养走向精细化及个性化的素质发展分类指导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分类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理科学生参与素质拓展训练时间紧张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参与某类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的持续性更强,参与的深度亦逐步加深,参与的质量显著提高;将辅导员、专业教师、外聘专家纳入指导教师的范畴,拓展了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解决了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缺乏教师指导的难题;突破年级、班级以及专业的划分,依托素质培养中心,结合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系统地对全院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进行了整合和规划,目标更清晰,活动质量显著提升。

基金支持:2015年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学生素质拓展分类引导的实证研究”(2015ZR0185);2014年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项目“大学生综合素质分类培养研究”(14szcx01)

参考文献

[1] 吴长增,许志红,鞠志宇.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

[2] 李小丽,石瑾,刘金玲.基于分类培养模式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教育,2015(9).endprint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