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民居的美学特征

2018-01-29蒋毅博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期
关键词:古民居美学特征徽州

蒋毅博

摘 要: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外部美体现在自然环境风水理念的运用,呈现出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徽州古建筑以黑、白二色为建筑外部的主要色彩,仿佛是一幅中国水墨画;外部建筑结构中独具特色的“马头墙”的设计;徽州古建筑中独具特色的砖、木、石“三雕”艺术,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素;内部空间的建筑构件和陈设摆件不仅具有装饰美的价值,还蕴涵着深刻的人文思想。古徽州的民居建筑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水;徽州三雕;美学特征

明代汤显祖的一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让我对徽州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安徽的“徽”字即取自“徽州”的徽。把“徽”字拆开来看,左边是双人旁,右边是“文”,上方是“山”,下方是水系的“系”,所以“徽”字集山水、人文于一身。在徽州可以纵观山水、横看人文。记得第一次走近徽州,指尖划过早已斑驳的白墙,脚下踏着湿润的石板小路,仿佛是到了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推开屋门的一刹那,只记得各种雕刻充斥着我的眼球。我开始慢慢体会汤显祖诗中的意蕴,潮湿中透着浓浓的木香,也让我对徽州产生浓浓的爱恋。

受到地理环境限制,明清时期很多徽州人选择外出经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之后,在外打拼多年的徽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观念使他们会回到这里建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屋,或出资修建宗祠、修缮祖宅、妆点门楣,家中摆设、日常用具等也都变得精巧、细致起来。徽州人崇文重教,血脉中流淌着儒家气韵,这种气韵自然也体现在徽州建筑中。建筑与人文、自然、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造出民居的徽派特色,又从各个方面展现徽州建筑美的与众不同。

1 徽州民居的外部美

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一座座黑白分明的古建筑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每个季节变幻不同,宛如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吸引着一批批学者、画家、摄影师和国内外游客走近。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置身其间有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仿佛走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

1.1 徽州民居的风水理念

古徽州人在村落选址和建设中强调美学的意义,风水观念深入每一个家族,尽管已依山傍水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徽州古村落在建筑房屋具体选址时“依山傍水”是一个基本原则,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丰富物产。除此之外,还要因地制宜,呈现出枕山环水的格局,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农耕社会中,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人们总是把一些祸福吉凶牵强附会到神灵和自然的力量上,于是产生了崇尚自然力量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崇拜中堪舆风水就应运而生了。风水学长久以来因一些民间江湖人士的影响,使原本具有一定科學原理的古代环境工程变成了封建迷信,让本身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变得扑朔迷离。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1]。

很多徽州民居都建造了照壁,也就是面屏,这也是受风水理念的影响,虽然要依山傍水,但不能开门见山。民间风水中的风即导气,气如果直冲厅堂或卧室,会被视为不吉利。所以在房屋等建筑门外或门内建造一堵独立的墙,起到遮避视线、阻挡穿堂风的作用。皖南徽州古村落讲究整体的布局,在选址布局时会结合所处地理环境的地形、地貌、轮廓,使之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细心观察自然,也用心利用自然。一些典型的徽州村落在布局上呈现不同空间形态,形成诸多风水村,如“卧牛形”的宏村、“船型”的绩溪龙川、势如“棋盘形”的西溪南村等。龙川村“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有天马,北绕长溪”,宛如穿行于山峦碧波间的航船。村前有蜿蜒起伏的龙须山,村后凤山云雾缭绕,如十八只金龟上水,视为村之“龙脉”。登源河水徐徐而来,如缥缈玉带聚万山精气。呈坎村内屋舍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结合以及植物的种植都是与风水、易经、八卦紧密相关,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形成二圳五街九十九巷[2],同时也是一幅活生生的八卦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古代村落规划思想独特的文化特色,给人带来了极佳的人居环境美学上的设计理念,蕴涵着合理的生态环境理念和浓郁的生活情趣。

1.2 色彩搭配的美

徽州古民居素面无光、朴实无华的外墙与内部极其精美的三雕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古代封建统治社会重仕轻工、重农抑商,富甲一方的徽商虽然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但大都不愿意对外露富,体现了徽商“财不外现”“藏富于宅”的理念。而这恰巧形成了徽州民居的浓郁地方特色、独特的色彩搭配。

色彩是审美活动中的一大要素[3],徽州古建筑色彩搭配特点显著,粉墙黛瓦是白色的墙和黑色的瓦“黑白”撞色,对比强烈给人印象深刻。黑色和白色在色彩学里属于无彩色,它们分别是明度的两极端。在绘画中白色和黑色颜料的混合可以得到灰色,而灰色也是时下最流行的色彩。身处徽州时,印象深刻的便是黑色的房顶和马头墙与大面白墙的结合。黑色的屋脊仿佛是一幅画作的轮廓勾边,白色的墙仿佛是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徽州建筑连成片、聚成群,结合着连绵的群山、碧波荡漾的湖水,呈现出一幅气场宏大的水墨山水画(图1)。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墨的浓淡变幻与留白,即“水墨色”,而水墨色用现代色彩学的术语就是“黑白灰”,这也许就是“中国画里乡村”的由来。

如果一定要做比较的话,也只有地中海的蓝白小镇西迪布萨义德能与之媲美,但因历史文化等差异所表达的又是别样的性格。相较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金碧辉煌,或是大量运用的明亮色彩的建筑物,徽州古建筑的黑白灰运用也体现出徽州人低调内敛的性格。

1.3 马头墙高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功能价值更是多方面的。马头墙也叫封火墙或“风火墙”。因徽州古建筑都以木质结构为主,容易着火,且徽州地处山区,徽州人会选择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聚族而居,房屋密度较大,一旦起火就会造成火烧连营的惨剧。高大、坚固的马头墙可以阻断火势蔓延,同时又能分散风力、抵抗风威。高昂翘首的马头墙还具有防盗的功能,因墙高坚固,加之马头高昂仿佛能洞察四方,在心理上给盗贼以震慑。马头墙除了诸多实用价值还具审美价值。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4]。原本朴实无华的静态而又稍显生硬的白色封闭墙体因为多了马头墙的装扮而多了一分动态的美感。余辉在《画马两千年》中说,法国将人类对马的驯服称为“最高贵的征服”。在古代中国,马不仅是六畜之首,还被视为行走于地面的龙。在冷兵器时代,马匹一直是重要的战争和国防工具,皇帝出征、军队凯旋,马匹天然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在它身上人们寄予了对国富民强、盛世繁华的追求。“可以说,好马在那个时代就相当于坦克和核武器。马作为国家重器的重要性,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除军事功能外,马匹还是皇家和官方的生活工具,如官员驿道、皇家节庆和出行等都要用到马。余辉说,马相对于牛更高贵,一般人家役使不起,因此具有强烈的等级意味。南宋萧照所作的《中兴瑞应图》、清代杨晋等精绘的《康熙南巡图》等具有史诗特点,充分反映了马匹对于皇家贵族生活的重要性[5]。这也许就是徽州人为什么要将这种多功能的高墙叫做“马头墙”的原因吧。一眼望去,粉墙黛瓦,高低错落起伏的马头墙,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体现了徽州人对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期许(图2)。endprint

徽州古民居的外部空间美主要运用色彩艺术和中国古代的风水理念,风水的宗旨就是引水导气。寻找风水好的地方就是要有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通常为山清水秀、流水潺潺、向阳避风、草木繁盛、鸟语花香之处。现代社会中有专门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学科,叫生态建筑学。这些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理论也正巧与我们当代社会所说的生态建筑有着很多异曲同工之妙,产生了共鸣。

2 徽州民居的雕刻美

徽州民居无所不在的三雕艺术,即砖雕、木雕、石雕。徽州的三雕可以称作民居中的精华,位于建筑的华板、柱棋、莲花门、天井四周、上方檐条、沿口、下方石墙裙、屏门隔扇等处,内容包括人物、山水、花卉、飞禽、走兽、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楹联以及戏文故事等,可谓“物必饰图,图必有意”。

2.1 徽州砖雕

砖雕是在特制的、质地细密的土砖上雕刻花纹或物象的工艺。砖雕主要用于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可供雕刻的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很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观赏,同时有实用性,具有完整的效果。在题材上,砖雕以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砖雕的雕造工艺都经过制胚、烧炼、雕刻几道工序。用来烧造雕砖的泥土要比普通砖细,一般还要经过水洗、沉淀之后再使用,提高纯度和粘合力[6]。

徽州民居中的大门上是最早能看到砖雕的地方。如果把大门看做“眼睛”,那么大门上方“眉毛”位置的凸起构件就是门楣,门楣的作用是防止雨水积雪打湿院门。在门楣与大门的中间“睫毛”位置就是精美的砖雕门罩,门罩是屋主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徽州民居几乎家家有门罩,俨然成为入户的一种标识符号。一般门罩砖雕最上方四小块雕刻“渔樵耕读”,表示徽州人所追求向往的四种生活方式。边饰会雕刻“南瓜”,因南瓜多籽,期望能够多子多福。下方主体部分多会雕刻人物故事等,如《游春图》人物故事(图3),这个题材雕刻主要描绘徽州人骑马踏春的场景。在这幅雕刻作品中,为了突出主题山石树木和亭台楼阁都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形成了“人大于山”的艺术效果。最下方两侧多会雕刻“狮”造型。狮子本为猛兽,与中国人们崇尚威武的心理相符合。“獅”与“师”同音,古代官名有“太师”,大小狮子在一起称为“太师少师”,寓意高官辈出[7]。雄狮滚绣球寓意“好事在后头”。这些雕刻的狮子身躯健壮、姿态灵动,已经不再是对自然界真狮子的简单临摹,极具装饰审美效果。

徽州砖雕主要用在门楼、门罩(图4,冯仁镜宅门罩·局部)、飞檐和柱础等上面。雕刻的技艺和题材多种多样,明清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砖雕因材质比石料酥松,更易于雕刻得玲珑剔透、毫发毕现,艺人们也抓住这种优势,在精雕细刻上下足功夫。

2.2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始于宋代,清代达到高峰,在古建筑中多用在梁柁、撑拱、雀替、栏板等,形成了徽州古建筑“无处不雕花”的建筑风格。这些艺术题材的雕刻作品除了有常见的花卉鸟兽图案,还有伦理教化的内容。“百忍堂”木雕窗栏板就是其中的一种(图5),希望家庭和睦。窗栏板装窗户下1/3处,起女眷遮羞和保护儿童作用。《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当时张公艺还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8]高宗备受感动,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并亲书“百忍义门”。张公艺死后,后人修建“百忍堂”以纪念。“刘海戏金蟾”撑拱,用在梁与柱间,起到支撑承重的作用。“刘海戏金蟾”这个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词人柳永有“贪看海蟾狂戏”的句子。一传说刘海的父亲是贪官,阎罗令变其为蟾蜍放逐到秽海,刘海为救其父上山学道,铸金钱系绳法宝救出父亲,此为“孝道”;另一说为刘海戏金蟾,金蟾口吐金钱,用于施舍穷人,体现“乐善好施”。

徽州木雕主要用在室内,不仅起到房屋结构承重的作用,又具有非常高的艺术观赏性。

2.3 徽州石雕

徽州石雕由于材料坚固耐腐,适用于房屋下部的承重和外部装饰,多用在柱础、基座、栏板等构件。雕刻题材受雕刻资料自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但是动植形象或祥云博古等也充分体现了石雕庄重、质朴、大方的特点。如“十鹿图”石雕刻画了十只形态各异的梅花鹿在林间悠闲嬉戏的景象(图6)。“鹿”在汉语中谐音为“禄”。图案中除了有鹿之外,还有现代艺术作品中很少用的“蝙蝠”的形象。“蝠”谐音为“福”,在此处有“福禄双全”的美好寓意。植物形象是松树,《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四季常青,历经严冬而不衰,象征青春长驻、青春不老。松树是百木之长,经冬不凋,取其能顶风傲雪、四季常青的特征,寓意长寿。人们常把福与寿、禄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美好愿望。

徽州人把苍松与怪石搭配组合,比喻自己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苍松依然扎根岩石、挺拔青翠,可见其生命力之强。两者互为映衬更显苍松的坚强质朴、不屈从权贵、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

徽州古民居的三雕技艺,明清时期因时代背景的不同,所使用的技法和纹饰题材也有所不同,但都是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又有着很深的艺术文化价值。

3 徽州民居的装饰美

徽州古民居的外部白墙黑瓦,大都素面无光、朴实无华。但屋内无论是建筑构件上的“三雕”,还是空间环境及家具陈设,都有非常精美独特的装饰,在装饰美的背后也映衬出了徽州人的历史人文。

3.1 四水归堂

“有堂皆设井,无宅不雕花。”这个“井”指的就是天井。徽州人常说“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天井是徽州古建筑中采光通风之处。大自然的光线通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漫反射入室内,变得柔和,也增添了一分静谧。明与暗的运用也表达了徽州人“暗室生财”的风水理念。坐在室内通过天井,可感四时之气、一日之变,晨沐朝霞、夜观星斗,亲近自然、融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再次得到彰显[9]。天井能将住宅屋面的雨水汇于一处,犹如水帘洞的美景。徽州商人在传承中又逐渐将理水艺术与发财致富联系起来,把天井看成是聚宝盆,赋予一种象征意义。“有水斯有财,遇水则发。”水是财富的象征,四水归堂而汇聚四方之财源源不断地流入家中。明代天井较深,之后变浅、变平,与房屋下水道相通或修暗渠通入后院池塘,意为“肥水不流外人田”。endprint

水体入宅不但可以美化室内环境、营造氛围,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室内的湿度和温度,调节居所的小气候。“水因气起,气由风生”,一个良好的水循环也会带来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3.2 含隐蓄秀的室内装饰

徽州人十分注重室内的陈设装饰,“程朱阙里”的古徽州,封建礼教在这里有着特别深刻的影响。在这浓郁的礼教氛围中,许多人自觉地把礼教的那一套套规条奉为人生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典雅庄重的室内装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徽州古民居一般会在厅堂高悬匾额和书画楹联(图7)。楹联不同于现代过年时张贴的对联,也不是炫耀门庭、歌颂功德的,而是一种教化式的、彰显屋主人个性追求的道德规范和言行准则,阅后直叫人安详知足、心平气和。还能以书画会友,体现徽州人的儒雅风度。中堂设有条案,一般会在条案中间置放座钟(长鸣钟),象征“长命百岁”,钟的左右两边还有花瓶和镜子,东平(瓶)西静(镜)天下太平,连在一起就是钟声瓶镜谐音“终生平静”。长鸣钟两侧会摆放一对柱形的瓷器,名为“帽筒”,是用来放男主人帽子的,其正对大门。若有人来拜访,从门外看到帽筒上有帽子则说明男主人在家,方可进门;若帽筒上无帽,则需避嫌。条案下方的座次男左女右,左为上,后方花瓶是希望男主人在外平(瓶)安;右方女主人座位后的镜子是暗示在家里要心静(镜)。

徽州古民居习惯在楼层檐柱之间置座椅,弧形靠背栏杆向外弯曲,位于檐柱外侧,在二楼围绕天井一周,叫飞来椅或美人靠(图8)。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只能倚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默默遥望外面的世界,或悄悄窥视楼下往来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

从古民居的装饰上也看出古代徽州女人身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道德根深蒂固。即使是偏僻山村文化不高的农家女眷,也多能秉持“勤、朴、仁、爱”的理念,坚守“忠、孝、节、义”的信条。不少古代徽州女人,社会地位卑微、生存条件艰辛,但却依然勤劳坚毅、仁爱慈善、恪守本分,留下众多贞烈故事。

3.3 师法自然的庭院

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临水而居的人家多在自家庭园中修砌一个小水塘,塘中放养观赏鲤鱼,并结合庭园中的树木、花卉、假山,使房舍掩映于树影水波之间,造就了徽派私家庭园水景的独特景观。庭园水塘均为活水水体,水塘或与贯穿村落的水圳相通,或与流经宅院一侧的小溪相连,以保持水体长年良性流动循环,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10]。

徽州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主外女主内,家里的后花园就成了家中女眷唯一休闲娱乐的场所。后花园民居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假山、有鱼池,在家中也“依山傍水”。坐在凉亭里透过漏窗能看到院里种下的芭蕉树,能听听“雨打芭蕉”,也别有一番滋味。小孩子也会在后花园玩耍。为了防止失足跌落井内,特意把井口建造成立三个圆形的眼。三眼井除了考虑到安全因素,还可以供三个人同时打水。徽州人家里人丁兴旺,吃水、用水时间集中,这样可以避免因小事发生争执,而且换成小桶也方便力气小的女人提水。最主要它有“连中三元”的美好寓意,这也是徽州人对读书的一种期望。

徽州古民居中的水塘、鱼池等设施在庭园中是很重要的景观。水不但可以单独成景,还可以调和、软化砖木石构筑的硬重感,与园中的房屋、花草树木、山石等构成完整的庭园景观。

结语

作为明清时期伟大杰出的商帮“徽商”,创造了当时经济上的繁荣,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色。他们富甲一方的同时浓浓的家族观念让他们回到家乡建设房屋。徽州民居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传统文化背景下劳动人民的创造,在技艺层面也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民间建筑的最高水平。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外部美体现在自然环境风水理念的运用,呈现出依山傍水的居住环境;徽州古建筑色彩的搭配以黑、白二色为建筑外部的主要色彩搭配,仿佛是一幅中国水墨畫;外部建筑结构中独具特色的“马头墙”的设计;徽州古建筑的独具特色的砖、木、石“三雕”艺术,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素;内部空间的建筑构件和陈设摆件不仅具有装饰美的价值,还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古徽州的民居建筑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也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文明。虽然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蕴含着深厚的价值,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徽州民居的美学品质在今天也有独特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詹鄞鑫.中国古代相地术[J].文史知识,1988(03):51.

[2]若无.呈坎过去时[J].中华民居,2008(Z1).

[3]徐岱著.美学新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4]吴永发.徽州民居美学特征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5]余辉.画马两千年[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

[6]张驭寰.中国古建筑装饰讲座[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7]王一婷.皖风徽韵(上)[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8]刘子立.从张公艺“百忍”轶事看中古社会的情态与变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

[9]赵焰,张扬.徽州老建筑[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10]欧阳刚,欧阳桦.理水艺术在徽州私家庭院景观中的独特作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民居美学特征徽州
无梦到徽州
徽州人
充分利用古民居开拓旅游资源和发展区域经济的思考
贫困村落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浅论民居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