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29熊作勇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孔子

熊作勇

【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和探究。我们应从其教育思想中剔除糟粕,汲取对现代教育有价值的东西,这对于促进教育的持续向前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数十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他所提倡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现在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创办私学之举,并非自孔子开始。在孔子办私学时,官学早已散落民间。周室的老聃、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列御寇等,都是略早于孔子而闻名天下的讲学者。但是孔子所办的私学确实是当时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私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又說:“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可见,孔子办的私学有较固定的教材,学生众多且设有讲学的“堂”和学生居住的“内”,规模相当可观。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教无类”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孔子从“仁”的观念出发,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不拒绝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观点开创了通向普及教育的道路。关于“类”,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梁代皇侃说得较好:“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具体于孔子创办私学的教育活动中,即在招生时。

(一)不分国别和族类

孔子的弟子有鲁、齐、卫、晋、蔡、秦、宋、陈、燕、吴、楚等十一国人,不明国籍者还有很多,不仅不分华夏诸国,而且也不分华夷诸族,所以史称孔子“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二)不分贵贱和贫富

孔门弟子来自各个阶层,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的子张;有“家累千金”“结驷连骑”的卫国大商人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回,甚至还有“卞之野人”子路。

(三)不分年龄大小

秦商比孔子小四岁,而叔仲会比孔子小五十四岁。同学间年龄差距竟有五十岁左右。

(四)不分资质高下

孔门弟子既有“问一知二”的子贡,也有“闻一知十”的颜回。

由此可见“孔门多杂”,孔门弟子原是良莠不齐的。孔子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相信教师是可以像良医治疾病、隐栝矫枉木一样,使学生化恶为善、化愚为智的。综观孔子的教学实践,也确如他所说“诲人不倦”,以教为乐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上,也表现在他对学生的“教无所忌”上。当然,从某些方面来看,孔子的这个主张又有些虚伪性,因为他自己曾经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不遵守他的“道”办事的学生,便要革出教门,意味着“教”有宗派限制。所以孔子的教实际上是“有类”的。但是他的“有教无类”主张,对于冲击旧贵族用出身来否定非贵族青年的受教育资格的传统,以及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方面,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孔子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教育平等、乐育英才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义务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及保证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最终达到“人人都能受教育”的宏伟目标,以及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

在当时,孔子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士和君子,即为实现仁政德治培养人才,实际上是为封建贵族培养合格的后备官吏。他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曾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主张,认为表里如一才是大雅君子。因此,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为了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这“四教”并非仅仅就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四个项目。清朝刘宝楠的解说较为可取:“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躬行也。中以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由此可知,孔子的“四教”是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一种混合物,其特点是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从说话到行为,从意识到作风,都逐步养成君子的风格。

孔子为了实行“德政”,曾提出“举贤才”的政治主张。他所说的“贤才”,就是德才并重的人,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概而言之,孔子私学要培养的人才规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德标准

孔子认为人才应首先具备仁德的修养,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这就奠定了德在中国历代衡量人才标准中的首要地位,对后世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时坚持仁德标准影响深远。

(二)知识标准

“学而优则仕”,在孔子看来,没有学识的人是不足于委以重任的,否则便是“贼夫人之子”。他提倡学生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学如不及,犹礼失之”。

(三)能力标准

孔子认为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特别提倡“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的真才实学,反对“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的鲁莽行为。而且认为纵然饱读《诗》《书》,若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也毫无价值:“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endprint

(四)体质标准

孔子认为,人应注意强身健体,合格的人才应是健康乐观的人。

孔子适应社会的需要发展教育事业,以培养贤才为教育目的,在教育中制定明确的全面的人才培养标准,并将“德”置于首位的做法,对我国教育史上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优良传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今天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及通才教育也不乏启迪。

三、美育陶冶

孔子注重的美育,包括“文”与“质”两个方面,具体是指礼乐修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他主张“君子成人之美”,好不好与美不美的标准则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孔子把乐教看得很重,经常礼乐并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所选的《诗》,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三者本来都是乐歌,不是诵而是唱的。但是到春秋末期,多数乐曲都失传了,在《国风》中大概只有歌唱男女爱情较多的郑、卫土乐还在广泛流行,甚至还侵入了贵族社会,同《雅》即正统的宫廷乐歌一起演唱。孔子以为失礼,愤愤地宣布“恶郑声之乱雅乐”。因此,在他看来,要复礼,必须正乐;而正乐,又必须从宫廷音乐和宗教音乐正起。

他对弟子进行乐教,以实习为主,讲解为辅。他常让弟子唱歌,自己应和,借以鼓励他们习乐;他常听弟子奏乐,从旁批评,以此促进他们的用功。他从道德观念上分析各种乐舞的优劣,给弟子做正乐的示范。他还鼓励弟子在从政时推广“雅乐”,使君子和小人都能从中“学道”。可见,孔子的乐教,同样是寓道德教育于文艺教育之中。

孔子对美育的注重,对于我们今天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是有很大启发的。通过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使其良知和思想得到积累和增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義。

(一)孔子首创平民教育,提倡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

孔子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普及文化知识和为国家培养管理人才。这对于我们今天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对教育目的确定时的目光短浅和厚此薄彼有很大的启发。教育的目的虽并非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可这却是首要的。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是国民教育的起点,又是国家可能发展的前提。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不乏精粹之处且沿用至今

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主张教与学相统一,教学相长;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张“学而不厌”,活到老,学到老。这些思想是经过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检验并继承下来的,我们应及时研究如何在现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财富。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知识经济及现代教育的契合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知识经济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都以知识为基础;与现代的大教育观、全民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及通才教育也都有契合之处,这体现在孔子教育思想的多个方面。

(四)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不乏保守性与局限性,如将妇女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以及对自然科学教育的忽视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究和思索的,以上提到的只是百之一二。概而言之,我们应从其教育思想中剔除糟粕,汲取对我们现代教育有价值的东西,这对于促进教育的持续向前发展是完全必要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