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综述

2018-01-29张晋莉

新一代 2017年13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主观

张晋莉

摘 要:介绍了幸福感与幸福指数的起源与概念,梳理了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的组成要素,总结了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总体研究状况,概括了不同学者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丰富了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关资料。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综述

一、概述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有关幸福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南亚的不丹王国,国王旺楚克提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不丹模式”随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1]。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又称“幸福指数”,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表征了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和心态健康度。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发生的情况,关键在于人们对既定事实在心理上做出的反应和情绪上的判定。SWB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测量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到80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成为心理学发展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幸福感的研究,除对城市居民的普查外,主要集中在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特殊年龄段人群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2]。

(二)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构成

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及自我达到完美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对幸福的研究越深入,涉及的因素就越多,影响幸福感主要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等。对于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主要从性别、年龄、岗位、职称、学历、收入、工作条件、工作群体、自我实现、家庭婚姻、居住环境、身心健康、人格特征、学校类型、从事专业、生活事件、体育锻炼等维度进行展开。

二、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状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启了教师幸福感的研究。1997年,叶澜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开启了我国对教师幸福的研究。2003年,檀传宝的《教师伦理学专题》将教师幸福论作为专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3]。同年,刘次林等的《幸福教育论》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了幸福的组成,幸福的失落与重新构建[4]。到2000年后,综合幸福论与高校教师群体两个要素,对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指数逐渐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以“高校教师”和“幸福”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检索,其中,2016年61篇,2015年57篇,2014年64篇,2013年68篇,2012年59篇,2011年半年34篇,2010年半年34篇。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的研究出现了跨越式增长的势头,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二)指标体系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应合适的指标体系。如姜艳通过自编量表从领导关系、躯体健康、从业动机等八个指标来测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5],王传金则利用职愿望、在职状态、工作能力、人际关系、收入状况等九个指标测量教师的职业幸福感[6],漆莉莉和吴卫青构建了身心健康、家庭幸福感、工作及收入、个人价值实现和人际关系等五个指标体系研究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7]。杨蓉则从个体状态、家庭幸福、学校生活、社会交往四个方面设计测量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指数指标体系[8]。

(三)调查问卷差异化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借助调查问卷量表,分析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的主客观因素。目前研究的问卷量表可分为三种:

(1)直接借用国外权威的研究量表。例如:林贵东,陈丽霞(2009)的《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对教师工作幸福感的研究直接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总体工作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 Being Schedule)。

(2)采用改编后的的量表。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社会心理都存在差异,从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有的学者对国外的研究量表加入本土元素,对国外的研究量表進行修订后,作为自己的研究工具。例如:李媛媛(2017)《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现状及提升策略初步探究》采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问卷》(MHQ);王晓莉(2015)《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采用马秀敏2010年编写《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进行修订。

(3)自行构建研究量表。上述研究量表通用性较强,但是针对性有所欠缺,尤其是针对特定的研究群体,不能很好的反应研究群体的特征。有的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自行构建更有针对性的研究量表。例如郭强华,郝一(2016)《会计教师压力、生存状况及幸福指数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幸福指数调查的调查问卷。

三、研究结果分析综述

从总体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幸福指数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在具体的研究内容上,学者们的研究却存在这一些分歧,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所不同和侧重,得出的结果也有所不同,甚至有些研究出现了悖论。

(一)高校教师整体的幸福感

唐毅(2008)《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中,将10分做为幸福总指数,测量得出当代高校教师幸福总指数为7.34。说明当今高校教师的整体幸福水平偏上,幸福感受良好,整个行业处于比较愉悦的心态体验之中。endprint

这一研究结果跟传统的观点相一致。但是,也有的研究结果却不支持这一观点。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整体的幸福感一般。如:林贵东,陈丽霞(2009)《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研究结果为:“工作幸福指数”的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0。教师总体的“工作幸福指数”为2.87,处于中等状态,高校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并不强。有的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下。如:李媛媛(2016)《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现状及提升策略初步探究》中,结果显示高职教师幸福感水平中等偏下。

(二)高校教师整体的压力情况

林贵东,陈丽霞(2009)的《高校教师工作幸福感、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研究结果为:高校教师中有近一半以上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较大或很大。郭强华,郝一(2016)的《会计教师压力、生存状况及幸福指数调查》研究结果为:我国高校会计教师普遍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而工作压力的主因是科研压力。这一结果与国外学者伯利克斯研究得出的教师属于高压力职业的结论相印证。

(三)收入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影响

一部分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收入水平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影响显著。如:邱秀芳(2006)在《高校教师职称、月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极其交互作用分析》研究中发现,不同月收入的教师主观幸福感状况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教师的生活满意度随月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收入越高,心情越好,不论是女教师还是男教师,生活满意度都与收入状况显著正相关。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收入水平对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影响不显著。公丕民等(2008)在《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研究中发现,较高收入和较低收入的高校教师在主观幸福感的10个纬度上均无显著的差异。还有的学者提出新的观点:收入在一定的范围内会明显影响主观幸福感,超出这个范围后,收入对其的影响就会不明显。如:漆丽丽、吴卫青(2009)在《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量与分析》研究中发现:月薪4000元为敏感值,月收入低于4000元的教师,主观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当月收入大于4000元时,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跟收入的增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四)职称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影响

有的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在职称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如:赖芳(2013)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工作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研究得出:不同职称的教师在总体幸感方面未存在差异。而另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高校教师幸福感在职称方面有明显的影响。如:吴秀兰,肖岚(2016)《江西省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调查分析》中研究得出:幸福指数最高的是讲师,教授最低,但是与副教授、助教差异不显著。漆丽丽、吴卫青(2009)在《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量与分析》中研究得出:职称对教师的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教授的幸福感得分最高,讲师的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最低。

四、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存在的不足

随着国民幸福总值(National Happiness Index)的深入人心,对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整体而言,仍存在普遍性问题:

(1)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现有的研究结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因而其科学性和代表性有待于提高。

(2)现有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维度不够宽广。在现有的研究中,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对幸福感的界定存在争议,相应的研究维度相差很大,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尽相同,在同一个维度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悖论。

(3)缺少标准的统一的调查量表。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评价较多借用国外的调查量表,或者对国外调查量表的改编,但是国外量表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而国内自编的调查量表较少,且不同的学者设计的量表相差较大。

(4)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在现有的研究结果中,对教师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对教师幸福感的个体因素研究的较少,影响因素对教师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有所欠缺,各个影响因素的联动机制处于空白。

(二)研究展望

(1)设计更加合理的高校教师幸福指数调查量表。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人们心理需求,构建我国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调查量表,使后续的研究更加科学合理。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已有的量表进行调整与修正。

(2)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研究成果。统一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认识,扩展现有的研究维度,多维度的对其展开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加全面丰富。

五、结语

幸福是人们的向往,也是人们的追求。对幸福的研究从提出开始,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展开了一定的研究,由于社会学家和經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我国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借用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展开,不断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国外的模式不完全适应于我国。对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研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构建调查量表,对量表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证,还需要更多维度的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唐毅.高校教师幸福指数体系和模型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08,6

[2]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次林,朱小蔓.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姜艳.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9):75-78.

[8]王传金.论教师职业幸福实现的要素[J].教师教育研究,2009,21(2):39-44

[7]漆莉莉,吴卫青.江西高校教师幸福指数的测度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108-113

[8]杨蓉.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指数的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5,(7):90-9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幸福感主观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幸福感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