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特征与引导管理1

2018-01-29蓝朝阳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高校学生

蓝朝阳

(龙岩学院 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了人们生活、学习、交流的日常工具,特别是思想活跃性高、行动积极性强的大学生们更是在网络平台上高频率互动。他们通过新媒体工具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转载、评论信息,推动了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和发展。因此,研究探讨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机制对高校管理体制具有紧迫性、必要性,更具时代性和社会性。

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描述

(一)高校突发事件类型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或者正在发生在高校内,而且影响到高校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冲击到了高校的校园安全和稳定的事件[1]。目前高校突发事件诱发舆情的事件很多,按照不同的性质、诱因、学生表现行为和危害来划分,而学术界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类型:

1.政治类。由于世界环境变幻莫测,国际部分地区紧张,世界贸易存在各种摩擦以及政府的政治分歧等引发了高校学生在政治类突发事件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例如南海仲裁案事件引发了各高校学生的强烈抗议和不满等。

2.治安类。主要体现在学生被群殴、大学生进入传销组织及人身安全等,例如江歌案,引发了网络的一片支援和声讨刘鑫的行为,各高校纷纷用不同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公共卫生类。主要体现在校园内瞬间爆发的传染病或者食堂食物中毒等,例如罗城“毒白糕”事件,引发了各学校积极讨论学校食堂安全隐患的各类话题,甚至有的高校出现与食堂对抗的事件。

4.灾害类。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引起高校突发事件,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由于四川的8级地震,严重造成了全国高校学生对汶川地震的关注及救援。

5.学校管理类。由于高校管理中出现的漏洞或者高校管理中出现的失误,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英语四六级的作弊、试题的泄露等都会大面积的引发高校网络舆情。

(二)高校突发事件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表现

为准确判断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设计了以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问卷星网络投放的方式开展调研。此次调研共收集到341份有效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1.大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目前高校大学生属于知识层次较高、思维活跃的一类人群,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并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的热点充满浓厚的好奇心,尤其对高校内发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表达着各自的诉求或者观点(见图1)。

2.高校学生民主意识表达强烈。目前高校大学生对民主意识表达途径很多,他们借助不同的网络平台进行强烈的表达。例如龙岩学院微服务联动中心、易班平台、青年之声等,除此之外,他们也是通过不同的论坛积极参与政治话题,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校园热点等方面来,使得高校决策者不断增加了学生民主成分,采取民主的方式对待网络和现实中的事件,这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策略提供了思路。尽管网络舆情需要倾听学声、了解学意,改变学校的一些重大决策,但也存在一些偏差。调查显示(图2),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表达民主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要从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上下功夫。

图1 高校学生网上关注的主要问题

图2 学生民主表达的影响因素

3.高校网络舆情虚假性及情绪化。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以及“无限制”性等特点,网络中虚假性消息比现实中传播速度更快,影响的范围更广,引起的社会恐慌程度更高(见图3)。尤其是涉及学生群体利益的事件中,学生在网络中的活跃度更高,往往煽动大量学生网友肆意转发及评论;同时一些热点和社会现象(学生利益事件),众多学生都会提出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见图4)

图3 高校学生网络谣言传播消息情况

图4 高校学生对学生利益事件评价态度

4.高校舆情受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及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以及西方生活理念的各种侵蚀和影响。调查数据显示(表1),42.8%的学生经常性的浏览或者吸收西方生活理念的宣传,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抱着看一看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心理,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网络教育的滞后性,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容易收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及传播。同时,青年学生又处于思想活跃期,对新鲜好奇事件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调查中发现,46.6%大学生浏览过不健康网站,17.3%学生因为好奇而去浏览不健康网站,3.8%的大学生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见表2)。因此,高校舆情需要时刻监测各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意识行为,防止高校学生因为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而影响我国高校安全和稳定。

表1 高校学生访问西方意识形态网站情况

表2 高校学生浏览不健康网站情况

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网民的数量每年剧增,特别是在校大学生的上网率更是高达100%。他们将自身的观察、感受、心得、想法等借助网络载体对各种热点事件、焦点问题发表不同的言论和观点,并在网络上“碰面、交接、摩擦、融汇”形成具备相当影响力、带有某种倾向性的舆论态势,即为网络舆情。研究者所探讨的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大学生将高校突发事件生命周期演变过程以文本信息、图片、视频等方式传递到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评论、探讨、争论而形成具较大影响力、带有一种或几种明确倾向性的舆论场。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强,内容多样、复杂,难以控制的特征

1.突发性强。由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还不稳定,他们极易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化、易冲动等特点,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容易受到热点事件的强烈反应,从而高校舆情事件突发性强。

2.内容多样、复杂。从《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高校学生是主要的网络主力军,他在的课余时间浏览新闻网页,经常的在博客、贴吧、论坛、自媒体等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现在即时通信工具的发达,高校学生发表的观点和看法立即收到别的高校学生的关注,甚至转发和评论,达到一定的人群关注后,就容易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产生。同时,社会热点、社会问题和高校管理事件的多元性,造就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内容多样且复杂。

3.难以控制。大学生群体思想契合度相近、敏感层次一般,容易引发共鸣。甚至沉醉在摆脱时间、空间束缚而彰显宽松、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延伸性臆想或者评论,不仅让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失真、失控出现常态现象。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扩散快、范围广

大学生群体密集且集中在高校,高校教育理念的转变,大学生民主、自由意识攀升,并积极参与网络生活,跟帖、回帖,转载,讨论、争议各种观点,特别是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往往在网络平台上面各抒己见、侃侃而谈。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的频频互动和传播极易引起公众、新闻媒体的关注,急剧加速网络舆情的扩散及影响范围;不仅会扰乱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等活动,给高校带来声誉或者经济上的损失,还会让在校师生出现心理恐慌、混乱。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影响力大

受当前教育体制影响,很多大学生与他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并不在同一所高校,但却时常通过网络平台交流、联系。大学生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均可能被昔日同学转载、扩散,即可能扩散至其他高校甚至社会。另外在电子科技和数字网络推动下的信息大爆炸时代,数字网络成为信息存放、流转、传递的空间站,只要拥有电子设备终端和数字网络均能获得信息,网络环境下主体的平等性和匿名特性更助长了信息潮流的涌动和传播,放大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力,甚至成为社会热点。给高校声誉带来负面影响,给地方稳定带来恶劣影响,甚至扰乱国内社会秩序。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机制的构建

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全人类的社会信息化交流、数字化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互联网用户身份的匿名性和网络道德、法制建设的滞后性,使得网络舆情难以“把关”。因此,如何把控校园网络舆情导向及如何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是当前高校管理工作噬需解决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

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形成是校园内个体意识表达重复或者冲击累积的形态,其所包含的观点和态势对校园环境的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心,更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校园网络舆情的重要挑战。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个体意识是引导机制构建的核心内容。

1.培养一批优秀的“校园意见领袖”,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思维善辩、逻辑能力强、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培养为“校园意见领袖”。20世纪4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将“意见领袖”观点引入传播学领域。他认为信息首先传到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较强的群体,进而向其他的受众进行传播。而那些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是被大家所熟识、尊重和信赖的人,能够建议和影响他人,被称为“意见领袖”[2]。而“校园意见领袖”则是经常率先提出对某个事件的看法、热点话题的解读和见解,并能收到很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呼应,为校园领域内所熟悉、信赖的学生。他们能够带动、引导学生往积极向上、健康科学的主流思想轨道。高校可以很好地应用“校园意见领袖”在学生群体中的“主心骨”地位,不仅可以更贴近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能快速、有效的扭转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对校方不利的舆论、观点)。

2.创建一支公关团队,成为校园网络“把关人”。这支公关团队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高层次的网络技术能力。笔者建议这支公关团队可以侧重从校内计算机网络专业或者具有相关网络技术能力人员中选拔,这支公关团队不仅要负责培养、指导“校园意见领袖”,还要在“校园意见领袖”失控的时候力挽狂澜,做到及时回应,先声夺人的把控网络话语权,对于一些周期性较长的突发事件更需要全程引导。另外,公关团队还应在平时多开展网络课堂、校内论坛活动等,宣传科学、理性的网络交流,倡导主流、先进的网络文化,最终实现网络舆论导向的主动权掌控。

3.积极宣传高校突发事件中涌现的先进个人、事迹,深层次剖析突发事件。可以从正面上与大学生网民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思想动态,引来更多的关注和接受者并赞同积极向上的主流言论;从侧面让学生学会透过事件的现象看本质,通过专家学者对事件的剖析、解释、点评引导大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更是一堂撼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课。

4.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首先要求校园网络信息用户身份实名认证,统一分配IP地址;其次屏蔽、删除涉及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及犯罪等网站和论坛信息;再次倡导文明的校园网络行为。

5.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解读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关于公民自由和权力的限度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从法律层面认识言论自由的概念及边界,掌握更多关于如何在网络平台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争做文明网络人。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

1.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机制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在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应该着重考虑网络舆情的普遍信息和稳定形式,对学生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关注的舆情信息和形式并加以整合、分析,探讨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防控机制。

第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研究者践行在高校教育工作一线,结合本次调研及工作经验认为应该通过“点线结合”的部门联动机制来实现舆情信息采集。“点”即宿舍、班级、社团,“线”即宿舍长、班干部、社团负责人以及院系辅导员、院系主要负责人;部门联动包括宿管科、校团委、学工部门;这样收集的舆情信息内容实效性,价值性和目标性都较强。

第二,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分析。各种舆情信息真假掺杂且数量庞大,如何提炼出真实反映高校突发事件的客观事实的舆情信息显得紧迫又棘手。高校应该调动与学生日常工作相关的、分析能力强、搜索实力硬的教职人员参与,然其分析结果直接关系到防控工作的成败,故高校可以综合考虑自身人力、财力和物力的资源条件决定自建网络监控平台或者雇佣专业的舆情分析公司,争取校园网络舆情分析智能化、数字化[3]。

第三,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控制机制构想,首先将前面收集、分析后的内容进行归纳统计,将各种观点、话题,行为方式,表现形式条理化,建立校园网络舆情数据库;将矛盾突出、代表性高、与突发事件联系紧密的及时报送校级领导决策,为决策者的引导和协调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舆情信息。其次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公关队伍,能够公开事实,传递工作进度,维护高校名誉;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听取社会及校园内的意见,了解动态。

2.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机制

首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指定新闻发言人,把握网络话语权。将已经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及时公开,表明校方立场和态度,抢占舆论制高点和舆情导向。坚持事件发展清晰化,事件原因慎重化,事件结果公众化原则;让在校大学生全面参与并监督高校突发事件,接受主流信息,避免消极、负面的高校网络舆情产生。

其次,根据网络舆情的分析报告结论及时做好协调工作。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评判网络舆情,采取必要措施解决。同时针对突发事件的主要矛盾和现有的网络舆情态势来判断后期网络舆情走向,做好指导工作,消除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最后,积极发挥高校官方平台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官方平台应在校园公关团队和“校园意见领袖”的正面带领下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创建主流信息,扭转片面、虚假、消极的网络舆情。

[1]李余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

[2]焦红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见领袖”形成原因探析[J].青年记者,2014(20):14-15.

[3]陈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214-220.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舆情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舆情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