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进程下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探索1──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

2018-01-29冯创杰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龙门村落传统

赖 瑛,冯创杰,许 玲

(惠州学院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展示其魅力与风采已然成为各界关注焦点之一。

图1 龙门县民族民系及重点调研村落分布图

课题组选取惠州市传统村落保留数量较多[1]、分布相对集中、传统风貌较为完整、曾被列入广东省山区贫困县的龙门县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将该县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等名录的村落,及具有不同民系文化且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村落作为重点调研点(图1),以此来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

一、龙门县传统村落规划布局特色与价值分析

龙门传统村落是龙门先民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适应自然环境、满足生存需求上不断协调而发展和完善的,无论是在村址选择、地形布局、景观缀块、建筑规制等设计方面,还是在采光、通风、隔热、防潮、防盗等营造方面都极富地方特色的科学价值,显现出龙门先民的无穷智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水平。同时,由于龙门是个多民族区域,其中汉民族中又有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之间相互影响,龙门县江河丘陵等地形地貌的变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杂居、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的民系交融的人文环境的变化,造就了龙门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在村落选址、建筑朝向、景观结构、民系文化融合等方面展现独特而难得的价值。

(一)村址选择反映出传统村落对于自然环境适应性的科学价值

龙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3000毫米以上,雷雨天气较多,是岭南暴雨区之一;境内主要河流为东江及其支流增江、西林河、永汉河、香溪河等,其中增江上游西林河从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龙门县传统村落选址多位于河流经过的盆地、平原、低丘之地,河流冲击形成的沉积平原带来的土壤层厚,利于耕作,更为重要的是在水源的获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再者,在传统社会,水路运输是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陆路交通不甚发达的龙门而言,水路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借由东江,龙门许多村落在明清时期发展良好,经济相对富裕。龙门龙华镇功武村西面增江之支流香溪河缓缓南下,江边龙关古码头原是广州到龙门水路客商往来的必经之处,传统社会里来往船只就在古码头停泊和开航,码头到老村内则是一条繁华的老商业街——正街,功武村因此在明清时期繁华兴盛,至今村中保留工艺讲究、规模宏大的五宅第、廖氏宗祠等建筑。永汉镇河口村选择在东江支流的永汉河与增江的交汇之处,村名也因此而得;绳武围前临增江河,后依蓼溪山;类似的村落选址在龙门非常普遍。

(二)建筑朝向是适应自然环境而数代积累的科学智慧

由于山形、水势位置关系的不确定,村落中建筑朝向也就无法强求坐北朝南。当然,南向依然是最好选择,可以是正南、东南、西南等朝向,朝东也是不错的选址,正东、东北、东南均可,但依然有不少村落朝北甚至朝西。河流主体方向是自北向南,但期间不断地因为山形地势等原因而改变流向,比如自东向西而流突然改成自北向南流,形成肥沃的沉积岸,加之山丘等靠山,形成宜居之地,村落的朝向就因之而顺应而各有不同。比如龙华镇水坑村,增江在北自东向西、山丘在河流南向拐弯处在西侧,地理位置好,南宋时即已开村(时属增城管辖),村落朝向为东向。龙华镇绳武围与此类似,只不过山丘在南边,所以村落朝向为北向,建筑群与北面增江之间是一片宽阔的沉积地,适于耕种。西北朝向村落,比如永汉镇马图岗村。甚至坐东朝西村落,比如永汉镇乌泥湖围。

(三)村落景观结构体现出亚热带气候、丘陵地貌区域的典型特色

龙门传统村落基本上按后林山、建筑群、地堂、水塘、耕地由后向前排列的五个景观缀块构成的(图2),这种布局优势明显:第一,节约耕地。因为房屋建在山坡上,便于耕种的平坦土地可以尽可能地保用,集合式的居住方式也减少了村民对于土地的需求,从而节约耕地。第二,便于灌溉。屋前水塘在传统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灌溉、洗涤、防火等功能。在农耕时代,灌溉的作用显然是极其重要的,村落前为水塘,水塘之前地势低于水塘的地方一般都是家族的农田,这种布局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田的用水量与水塘的储水量之间的关系。第三,解决排水问题。龙门虽处于丘陵地带,但从现场测绘和谷歌卫星地图所得村落地堂位置海拔高度来看,大部分村落位于海拔高度低于50米的浅丘地,比如龙华镇功武村42米、永汉镇合口村37米、鹤湖围21米,部分村落的地堂海拔高度仅几米高;另一方面,龙门降水丰富,雨季时间长,从4月一直持续到10月。此外,龙门传统村落多靠近江河,河水上涨亦易波及村落,传统村落如果未能将暴雨之后的积水短时间迅速排出的话,就容易产生内涝。

图2 龙门传统村落常见景观缀块(底图自谷歌地图)

这也就养成了村民们将河水上涨村落被淹后在祠堂建筑上记录水位情况的习惯,比如龙华镇绳武围外墙书写“53年洪水位”、永汉镇合水口村外墙书写“历史洪痕 20.62米,发生时间1950年05月”(图3、4)。因此,传统村落前低后高、建筑群末端建筑地坪与地堂地坪高差常达四五米、主要巷道垂直于水塘的设计显然是通过地势迅速排涝的有效方式,同时,地堂前面的水塘在暴雨之时更有蓄水之用。

图3 龙华镇绳武围村洪水位线

图4 永汉镇合口村洪水位线

(四)传统村落布局特点反映出民族、民系之间的社会文化交融

龙门县现有19个民族成分,其中少数民族有18个,瑶族占多数,且大部分居住在蓝田瑶族乡,另有畲族、苗族、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在龙门县各个地方。但自清代以来,汉文化影响深重,龙门县内少数民族的村落在形态、布局等方面几乎被汉化。比如,蓝田瑶族乡田心围是瑶族人居住的村落,周边村落以客家人为主,因此田心围在村落形态上已基本客家化,主体建筑群前为水塘、后为风水林,建筑群为围屋形制,围屋采取的是三堂八横二围龙形制(图5),这与本地客家民居围龙屋形制极为相似,深刻地反映出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强烈影响、直至同化。

图5 龙门蓝田田心围平面图

龙门汉族内部又存在二大民系分支:客家民系与广府民系,两民系在村落形态上既有区别又相互影响。龙门县北与纯客的韶关新丰县接壤,南与广客的博罗接壤,西与广客的从化、增城接壤,东与纯客的河源东源县接壤,处于广府民系与客家民系的交汇之处(图6)。广府民系传统村落采用极为规整的梳式布局[2],建筑物横平竖直像梳齿一样排列,祠堂、书室等公共建筑位居建筑第一排引领整个建筑群,民居有单开间排列的大齐头形式、双开间的明字屋形式,比如合口村(图7);也有舒适度、私密性更强的三开间的三间两廊为主形式,比如王屋村;还有大齐头、明字屋、三间两廊等混合组成的形式,比如绳武围;还有部分不是特别规整略呈自由式,但又以街巷为骨架,引申出多个“梳式”布局的围村,比如功武村。而客家民系传统村落更多的是围屋形式,以堂横屋和围龙屋为多见,通常由外围围合部分和内部核心部分组成,两部分都由建筑与场地空间组成,一般为规整的左右对称[3](图8),内部核心部分主要为公共活动比如祭祀空间,其余部分主要为居住空间。

图6 龙门周边地区民系分布图

图7 龙门永汉合口村村落平面图

图8 龙门永汉鹤湖围村落总平面图

二、城镇化进程下龙门传统村落保存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4],1978-1992年阶段(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城镇化率提升至27.5%)、1992-2002年阶段(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城镇化率上升到39.1%)、2002-2012年阶段(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城镇化率上升到51.3%)。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时期既是城镇化持续发展期,也是城市建设矛盾凸显期和城市病集中爆发阶段[5]。中国在最近十来年里,城镇化步伐明显提速,人们为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断开发城镇活力的同时,传统村落极为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在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多重冲击下,渐渐受到影响、部分甚至走向消亡。

课题组根据保存状况将所调研的龙门传统村落分为A、B、C三个级别。

(一)A级保护状态

所谓A级保护状态的村落是指村落各环境要素保留较为完整,比如山川、河流、水塘、耕地、风水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保留,比如祭祖、上灯、麒麟舞等仪式或活动。这些村落大多被列入传统村落保护体系之中,比如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等,或者村中有建筑或建筑群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能够进入较良性循环状态,处于使用状态中(如博物馆、纪念馆等)、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或看管或定期巡视,且在必要之时可以得到或抢救性、或保养性、或复原性等修缮工作,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典型村落比如龙华镇功武村,借由香溪河漂流、香溪堡等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吸引周边乃至省外游客,加之村落古建筑群在2002年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能够得到相关政策的惠顾,得以定期与不定期的保养与修缮,因此整个村落得到的关注很多,村落的卫生状况良好、展览秩序井然,处于较为良性循环的发展之中。

(二)B级保护状态

B级村落指村落要素大部分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少有所保留,但不够完整,比如主要景观要素如水塘、树林等遭受破损,用以祭祀的祠堂或庙宇保存尚好而民居部分大多改建或废弃乃至坍塌。

这是现存数量最多的一种状况。这一现象源于以下多种原因:第一,由于经济相较以前富裕,原来老村通风不顺、采光不足、私密性差等缺陷被放大,渐渐不为现代人所坚持,所以纷纷在老屋之外另建二三层的砖混新楼房,部分村落由于规划欠考虑导致原有景观要素遭受破坏。第二,城镇化进程下,拆村并点力度强大、所向披靡,传统村落中建筑、街道等被盲目改造,原有的景观环境、民居建筑等都被改造,村落面貌呈现“改头换貌”情况。第三,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导致各个村子纷纷出现老人村或空心村现象,从“空巢”到“弃巢”的人去村空的悲凉景象,疏于打理、年久失修,传统砖木结构房屋在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下很容易产生白蚁蛀蚀、杂草丛生等问题。尽管如此,尊宗敬祖的传统思想不仅保留在如今爷爷奶奶辈那代人心里,也传承到了如今父亲母亲辈这一代人,甚至影响如今儿女这一代人,所以祭祀活动、婚丧嫁娶、添丁等活动还时常要在祖堂内进行,这就使得村民对于老村公共活动空间的祖屋部分爱护有加,一年一度对祖屋进行地面、瓦面的除草活动必不可少,平日活动前后卫生的清洁也正常进行,必要时对祭祀空间进行修缮、保养。类似村落在龙门枚不胜举,比如龙门蓝田瑶族自治乡的田心围,村民把原水塘填平用以建造新房,严重影响了村落的历史风貌,再如地派镇见龙围村、龙田镇花围村、龙潭镇下埔村、永汉镇合口村等每个镇都有大量类似情况。

(三)C级保护状态

所谓C级保护状态的村落是指现存保护情况与未来保护趋势以及使用合理性相对而言都较差的村落。这些村落或者是村落环境要素保留较为完整,但建筑部分则只是局部残留、大部分坍塌或改建,卫生环境差、杂草丛生,基本不处在使用状态中,或者干脆连村落环境要素都被破坏,由于缺乏资金,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得不到有效保护。随之丢失的还有民俗文化的濒临消亡,不少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

图9 杂草高过人的传统村落(马图岗村)

图10 屋面长草、坍塌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年轻一带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宗亲观念的淡化、价值观的改变。当家族中老人渐渐离去时,年轻的一代开始疏于打理,老村日渐荒废、民俗活动日益减少,巷道、水系、植被、建筑缺乏必要的保护,历史特征和传统文化风貌也将很快消失殆尽。一些传统村落破败不堪,街道显得萧条,很多倒塌的墙体、屋面、门匾等触目惊心,尤其是许多村落因为荒废而导致杂草丛生,草高过人,再导致墙体、屋面的坍塌。永汉镇马图岗村(图9)即是如此,由于村民均已搬出老村,早二年,祠堂尚有人祭拜,最近二年连祠堂都荒废,古村空无一人,甚至连放养鸡鸭的地方都被嫌弃,所以荒凉之至,不敢深入其中,不仅担心随时掉落的瓦面、青砖砸伤人,还要担心蛇虫出没。而龙门合口村基本无人居住,使得村中的南清义公祠和永佐义公祠(见图10)这两个祠堂后堂坍塌,损坏十分严重,村中部分古建筑出现倾斜的现象。在风雨侵蚀和洪水等自然力的破坏,老村面临着倒塌的危险,老村内的缺乏必要的保护,

三、新型城镇化进程下龙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方式探索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传达出新型城镇化是以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纲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重要目标、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共生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交互发展、在文化上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共荣的城镇发展较为理想的模式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龙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实地考察、摸清家底

龙门县乃至惠州市传统村落到底有多少座,消亡的速度有多大,除了被评选为各级保护村落和广东省古村落的村落外,估计其他村落的情况确实难以为世人所知。所以课题组以为,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可以先对龙门县传统村落进行摸底调查,看看到底有多少,再根据村落环境要素的保存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建筑的完整性等方面将村落进行分级,根据村落的职能、地域等进行分类。这是贯彻2016年出台的《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办法》基础工作之一。

(二)编制并严格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在新近编制完成的《惠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础研究》、已经公布的之上,针对龙门传统村落自身特点,提出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的不同的保护方式,同时提出永汉镇“虎头花灯”、龙华功武村“渡口撞钟祈福”、中秋夜“舞火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方式与措施。

(三)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保护传统村落的传统风貌格局的同时,还需注重居环境的改善,加强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室内环境,改善环境卫生,如管线分布规整、增加现代设备,加强采光通风隔音、防水防潮,加强污水、垃圾处理等。

(四)支持鼓励特色产业发展

为了培养传统村落自生长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产业的发展是传统村落走向富裕的一个着力点。龙门县在这一块不仅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龙门农民画从1972年开始创造,其特点是结合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绘画形式,以单线平涂手法浓彩描绘乡土风情、民间习俗,再现农民生活的场景和细节,以朴实的画风展现艺术魅力,目前已出具产业化规模,逐渐深入市场,在198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8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农民画艺术)之乡”,然而“无论在产业化、市场化速度还是创造的产值上都不急户县和金山”[6],因此,可以以龙门县首个农民画创作示范村的永汉镇嘉义庄为点,以点带面,将客家村落与农民画有机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点。此外,利用本土温泉与南昆山自然资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龙门县境内的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重点保护的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珠三角后花园”;龙门县境内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永汉镇为龙门温泉资源最丰富的大镇。可以将景区附近的传统村落通过景点方式或者打造开发为民宿方式,一方面加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动静联系,在感受自然风光之时题为文化内涵。譬如建立传统村落旅游黄金线路,比如如嘉义庄—马图岗古炮楼—菊庄刘氏祠—合口祠堂—凌云塔—鹤湖围屋—官田王屋村—文笔塔—何仙姑庙,从而实现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和原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则一方面促进当地传统村落的良性发展、推动龙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游客带来自然与人文双重精神享受。发展生态旅游,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欢迎外来力量投资农村、带动农村的活化,但切切不可掠夺农村资源;赞成农村旅游适当发展民宿,但要适当控制数量,并且赞成利用老房子改造成民宿,而不是拆老房子、新建所谓“民宿”;活化农村的本质目的不是活化农村的房子,而是要活化农村中的人,不能因为旅游发展而使得村落更为“空心化”。

(五)基层组织带头合理利用传统村落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一种常见情况,传统村落空置不用,村委新建或装修办公大楼。因此,如果行政服务部门可以考虑将办公地点设到空置的村落内,不仅可以为该村节约一笔费用用到更需要的地方,而且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起到示范作用。同时由于回到大家熟悉的老村,村民与村委之间、村民之间的感情无疑得到加深,也从一个侧面起到社会稳定的辅助作用。珠江三角洲广府村落的利用,尤其是祠堂的利用形式丰富,比如广州番禺沙湾西村王氏大宗祠前堂已毁,中堂、后堂保留村民聚会、祭祀等功能,而两侧的衬祠则作为村委会的各个办公室,有条不紊。顺德北滘碧江村大街上10座祠堂均已发挥新的功能:如北滘镇太极研究会碧江分会、北滘镇退休教师之家、北滘诗词学会、北滘镇碧江居委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小组等。类似实例举不胜举。

[1]王启宇.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传统围层聚落再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21.

[2]陆琦.中国居民建筑丛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30.

[3]杨星星.清代归善县客家围屋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48.

[4]龚关.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 人民论坛,2014(3):90.

[5]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3(1):48.

[6]马萍,李康化.农民画与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以户县、金山和龙门农民画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2.

猜你喜欢

龙门村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龙门石篆联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龙门里的白居易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龙门这边(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