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分析
2018-01-29
慢性泪囊炎属于常见的眼病,治疗以手术为主,原则是解除阻塞、消除感染、重建引流通道[1]。随着近年来医学水平的发展,临床上开始广泛应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已经获得显著的效果,是最佳的慢性泪囊炎治疗措施[2]。现报道2013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07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治疗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107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症状包括:长期溢泪、泪道冲洗不通畅、溢出脓性分泌物等,经过鼻内镜检查、泪囊碘油造影、鼻窦CT检查,符合慢性泪囊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86例,年龄27~68岁,平均(39.67±2.46)岁,病程为5个月~8年,平均(4.92±1.17)年。107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患者自愿选择手术方式分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组(观察组,54例)和泪囊鼻腔造口组(对照组,53例)。2组患者均知情同意,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组):采用鼻内镜与显像系统、泪道探针、Medtronic xps 3000动力系统、咬骨钳等相关器械。对于可能影响术野操作、有可能妨碍泪囊术后引流的鼻腔鼻窦病变,可同期先行鼻内镜手术处理,予以局部麻醉。中鼻甲前端附着缘鼻丘处至钩突中点做1.5 cm×1.5 cm大小的U型切口,分离黏骨膜瓣,分离至钩突前、泪骨嵴,暴露上颌骨额突、泪颌缝,保护黏膜瓣。用金刚砂钻磨除局部骨质,形成约1.2 cm×1.2 cm的骨窗,暴露泪囊。插入探针顶起泪囊侧壁,U型切开泪囊壁并使之向鼻腔翻转,修剪鼻腔黏膜瓣覆盖,清理骨屑、黏膜,冲洗泪道,电凝止血,明胶海绵填塞防止黏膜瓣移位。
对照组(泪囊鼻腔造口组):局麻下进行,内眦区约平行于泪前嵴做长约2.0 cm弧形切口,分离暴露泪囊窝,置入撑开器,咬除骨质,扩大骨孔至约1.0 cm×1.5 cm,暴露鼻腔黏膜,插入探针,顶起泪囊鼻侧壁,工形切开泪囊及鼻黏膜,间断缝合泪囊及鼻腔黏膜后瓣,填入凡士林纱条,缝合黏膜前瓣,缝合骨膜并牢固缝合内眦腱断端,逐层缝合眼轮匝肌、皮肤。
1.3 术后治疗
术后预防感染治疗3 d,给予鼻腔收缩剂滴鼻1周。对照组患者术后第2天抽出鼻腔凡士林纱条,5天拆线。两组患者隔日冲洗泪道1次。出院后定期随访,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和痂皮,每周冲洗泪道1次,持续4个月。鼻腔局部应用鼻喷激素治疗2~3个月。吻合口上皮化后继续随访至术后1年。
1.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判定:治愈和好转均视为手术有效[3]。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造孔上皮化、泪道冲洗通畅判定为治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造孔上皮化、泪道冲洗通畅或者加压之后通畅判定为好转。经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不显著,泪道冲洗不通畅,造瘘口闭锁判定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术中术后都无并发症发生。观察组54例患者,手术有效率97.1%,其中治愈48例(88.9%),好转4例(7.4%),无效2例(3.7%)。对照组53例患者,手术有效率83.1%,其中治愈32例(60.4%),好转12例(22.7%),无效9例(16.9%)。2组患者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泪囊炎属于常见的一种眼病,中老年女性是疾病高发人群,多见于边远地区与农村地区[4]。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鼻泪管阻塞或者狭窄导致泪液滞留、细菌滋生,刺激泪囊黏膜产生慢性炎症。溢泪、内眦结膜充血、皮肤发生湿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规治疗方法是局部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和泪道冲洗,无效者则需行手术治疗。术前需常规行泪小管碘油造影,以排除合并泪小管阻塞的患者。对于伴有严重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应先行鼻内镜手术,再行泪囊开放术[5]。
传统的手术方法应用较多的是鼻外入路鼻腔泪囊吻合术。文献报道[6-8]相比较于泪囊鼻腔吻合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具有以下优势:(1)面部不存在瘢痕,不需要将内眦韧带切断,不损伤泪囊处眼轮匝肌,术后可保持良好的导泪功能;(2)鼻内镜下有助于对泪囊准确定位,组织损伤小,且具有恢复快、出血少等优势;(3)能够对鼻腔解剖异常进行有效处理,去除病因,降低复发的几率,可提升治疗效果;(4)方便术后观察,及时处理造孔口粘连、狭窄、闭锁,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表1 两组泪囊炎患者手术有效率对比
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需注意以下几点:(1)定位泪囊窝:中鼻甲前附着处上缘为上后界、钩突上段为下界、中鼻道前方的骨性突起为前界。将骨窗开放在中鼻甲腋前下方,于泪道探针指导下对泪囊进行准确定位。(2)合理的泪囊造口。笔者认为开放泪囊下半部就能达到充分引流泪液的目的,无需开放泪囊全程。全程开放泪囊容易造成泪总管开口的创伤而闭锁,也破坏泪囊正常的舒缩功能,失去推动泪液引流的动力[9]。(3)保留黏膜瓣,减少骨质裸露。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不成功主要是因泪囊造口部位瘢痕收缩或者肉芽增生引发造口闭锁[10]。制作泪囊鼻腔黏膜瓣,充分覆盖暴露骨质,减少术后骨质裸露所形成的肉芽瘢痕,使泪囊黏膜与鼻腔黏膜快速愈合,可减少造口闭锁[10]。(4)术后定期进行随访,对泪道定期进行冲洗,对鼻腔血痂渗出物以及肉芽进行及时清理,防止堵塞造口,避免后期造口闭锁。应用鼻喷激素,减轻黏膜水肿,减少肉芽增生及粘连,加快造瘘口上皮化进程,确保手术的效果。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中存在操作简便、面部无瘢痕、视野清晰、组织损伤小、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势。
[1]叶茹珊,卢昕,张宏.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及体会[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7):1386-1387.
[2]王锋,王德辉.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5): 298-300.
[3]杨国栋,张解忠,查敦传,等.鼻腔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瘘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体会 [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6): 545-546.
[4]曹岐新.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支架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研究 [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1): 1720,1786,封 3.
[5]周琦.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3):138-139.
[6]徐晓红,薛迎春,彭琦,等.3种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 [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11): 1598-1600,1626.
[7]唐林甫,覃纲,杨永春,等.2种术式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 [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13): 1029-1031.
[8]成拾明,李岩,许玲,等.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与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比较的Meta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3): 147-152.
[9]黄海,杨恩翠.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国际眼科杂志,2009,9(7): 1418-1419.
[10]周兵,黄谦,韩德民,等.改良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15(2):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