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感染创面术后护理特点探讨
2018-01-29万玲金晶涂元翠马春红陈会
万玲,金晶,涂元翠,马春红,陈会
(南京医科大学邦德骨科医院 骨创科,江苏 南京 210000)
软组织缺损合并创面感染是临床上较棘手的难题,选择带血管蒂皮瓣修复是十分有效的方法[1-3]。及时有效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早期康复训练可获得理想功能。2013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采用带血管蒂皮瓣移植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并感染创面1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无感染达Ⅰ期愈合,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3~63岁,平均43岁。软组织缺损并感染部位:手背皮肤缺损5例,足踝区皮肤缺损11例,小腿下段皮肤缺损2例,胫骨上段皮肤缺损1例。切取皮瓣部位:超薄腹股沟交叉皮瓣5例,逆行腓肠神经链式血管岛状皮瓣11例,逆行腓动脉穿支皮瓣2例,顺行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例。皮瓣切取面积:5 cm×10 cm~8 cm×17 cm。手术时机:急诊手术1例,择期手术18例。术后严密观察皮瓣血运,避免蒂部受压,调配药物应用,促进静脉回流,早期康复训练等措施。19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血运良好。随访2~3个月,移植的皮瓣肤色与周围皮肤接近,无色素沉着,邻近的关节活动功能恢复良好。
2 护理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行感染创面修复,术中尽管进行了彻底清创,局部的炎症反应仍然存在,常是导致血管危象发生的重要原因,甚至可导致手术失败[4-6]。针对这一特点临床医护已引起高度重视,术后护理重心主要侧重于这一环节,方可确保手术获得成功。
2.1 严密观察皮瓣血运
炎症创面行带血管蒂皮瓣修复,尤其超薄皮瓣,需重点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常规将患者安置于专护病房(距离护士办公区最近的病房),定时观察血液循环指标,发现指标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有效处置。此外,强化提高护理团队专业技能,熟知动脉危象、静脉危象临床表现,高度警觉护理检测指标异常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术后手术的成败在于护理的细微之中。
2.2 避免蒂部血管受压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其皮瓣的血供来自蒂部,避免蒂部血管受压是术后护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护理查房要着重检查外固定是否失位、术肢位置是否适度、皮瓣蒂部是否受压,尤其夜间患者入睡时,术肢常会不自觉出现移动,当班护士夜巡时应特别注意。一旦出现蒂部受压应立即纠正,否则可导致皮瓣供血障碍,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2.3 调配治疗药物应用
皮瓣术后有效用药主要体现“三抗”治疗,即抗感染、抗血液凝固和抗血管痉挛。医生下达医嘱后,护理人员应根据24 h治疗时段将“三抗”治疗用药间隔时间进行调配,列出抗菌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管痉挛药物间隔时段预案,保持24 h连续给药,最后用抗凝药物维持至第2天与治疗药物衔接。这一措施对确保手术成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4 促进患肢静脉回流
术肢因治疗需要常予以外固定或强迫体位,下肢静脉回流“四要素”之一的“机泵”作用受到限制,可致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压力升高。就皮瓣移植术后而言,存在发生静脉危象的风险。从全身状况而言,亦存在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在下肢皮瓣术后护理中特别注重了上述“两个风险”,制定促进患肢静脉回流措施,以不影响皮瓣血运为原则,定时进行术区近端向心性手法驱血,加速静脉回流。对于非踝部区域皮瓣手术患者,则采用主动或被动背伸和跖屈关节,恢复“机泵”作用,促进静脉回流。经过采用有效预防措施,本组无任何静脉回流障碍并发症发生。
2.5 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就骨科而言越早越好[7],但对于皮瓣术后功能康复时段要求则有所不同,通常应在确定皮瓣成活之后(术后10 d后)进行,否则可因过早实施功能康复训练而导致血管危象,反而对患者整体恢复不利。适时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主要是肢体大关节主被动活动与肌肉收缩训练,手部小关节主被动屈伸、对掌对指、捏握等功能康复[8,9]。教会患者或家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制定训练计划,定期进行随访,使患者始终处于功能康复训练指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