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生活,积极行动

2018-01-29周龙珍

小学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区幼儿材料

◇周龙珍

张雪门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中提出了“行为课程”的概念,并系统论述了他关于行为课程的思想。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基于行为课程理念,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生活区旨在通过创设适宜的空间、时间、材料,帮助幼儿获得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尝试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促进幼儿身体动作发展,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提高秩序感、专注力;提高生活认知发展与自我服务能力;掌握劳动技能,培养独立意识、成就感;在解决困难、同伴合作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养成。

一、开放多元,优化调整,有效投放活动材料

生活区材料投放过程中,我们常常思考,材料是否开放、多元,能否创造性使用。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不断调整优化,科学投放,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一)重视生活区材料的安全性,确保幼儿安全自由活动

榔头、刀具、针等物品是生活区常见、必备的活动材料,在投放过程中,也让老师特别纠结,担心安全问题,不敢让幼儿自主选择,不敢放手,甚至有时就干脆不提供。畏首畏尾的现状必须改变,只要教师的措施得当,就能够保证幼儿安全自由活动。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选择重量、大小适合幼儿的。在材料的保管上,我们动足脑筋,想方设法利于幼儿操作、取放。如把钉子、针插在包上布的泡沫垫上,规避尖锐部分,防止其脱落。比较危险的物品,老师找安全的地方专门存放,活动时再提供。在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活动常规上,教师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关注细节,帮助幼儿逐步建立对自身行为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行为的自主引导与控制。

(二)提高生活区材料的趣味性,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从颜色、外形入手,以生活情境的创设为切入点,使幼儿置身于情境之中,鼓励幼儿在其中进行探索、操作、验证,吸引幼儿参与活动,得到发展。秋天,小班幼儿仍处于集体生活初体验阶段,我们以娃娃家为主题进行生活区材料投放,如橘子香香、收种瓜果等活动内容,复制缩小了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场景,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三)提升生活区材料的挑战性,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热情

生活区的材料持续活动一段时间后,幼儿的兴趣会随着熟练程度上升而降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通过增加、删减、组合等方式不断提升材料的挑战性,提高活动的难度,改变材料的玩法、游戏的玩法。中班幼儿制作树叶门帘,初尝试阶段,教师仅为幼儿提供落叶、吸管,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做门帘的基本方法;随着幼儿技能的逐步掌握,教师依次投放了彩珠,不同材质的线,逐步增强难度,使幼儿在挑战中、有趣中,不断提高动手操作技能。大班幼儿不再对假玩、摆弄感兴趣,更喜欢富有一定挑战的活动内容,他们对成人的劳动有了一定的认知,比如:制作豆浆的流程、编制围巾的步骤、小型家电的简单使用等,对真实材料的使用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激发幼儿持续活动的热情。

(四)关注生活区材料的合理性,强调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过程

合理投放材料决定着幼儿对活动本身参与的积极性,因而在材料的投放过程中应更加倾向于生活化的材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班幼儿在剥剥乐活动中,教师投放了秋天里常见的花生、毛豆、瓜子、玉米、荸荠等果实,观察幼儿能否正确地用两指捏的方法手眼协调地剥。提供的材料由易到难,让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可一开始练习比较容易剥开的花生、毛豆,等动作熟练之后再换成瓜子、玉米。投放的每一种材料都应理性分析,材料所呈现出来的梯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分析评判出每一种材料的教育价值,对幼儿自理能力和操作技能提升的意义,尽可能考虑到幼儿的发展程度。关注的重点不是每次活动幼儿是否成功,而是幼儿是否愿意参与、如何探索操作、怎样解决问题。

二、策略支持,有效指导,发挥教师积极作用

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活动,呈现出专注、愉悦的情绪状态,他们进行探索和尝试,在活动中难免也会发生一些矛盾、困难。这些都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运用多种有效策略,适时有效的指导,发挥积极作用。

(一)运用标识,发挥生活区活动的间接性指导

标识性环境不仅能起到隐性教师的作用,还能发挥隐性助教的作用。生活区的标识要具体形象化,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标识表述的形式不同,小班幼儿易于看懂图画式的标识提示;中班建议制作图与数字共同出现的标识;大班可出现简单的文字标识。标识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引导幼儿通过看标识来进行分步操作,明白操作的全过程。提示幼儿学习看标记,并遵守标识的隐性要求。利用标识提示幼儿安全操作,如大班操作各种电器,教师先将幼儿观察,让幼儿找出这些电器危险的地方并用红色的圆点贴在相应的地方,提示幼儿这些地方不能用手碰,会发生危险,幼儿在后期操作中会特别注意安全。

(二)规则护航,有效互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生活区活动往往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容纳幼儿的数量有限,因而每一个活动的开展以遵守活动规则为前提。规则是有效开展活动的依据,更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生活区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场所,但自由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制定规则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幼儿,偏向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充分展开讨论,引导幼儿发表意见,引发幼儿关注在操作中的正确行为,辨别不当的行为,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

(三)慧眼观察,理性分析,给予支持性的指导

活动中,幼儿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问题,如频繁更换材料,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坚持完成活动,生活区的材料也会弄混或撒掉;由于幼儿动手能力的限制,还会出现操作困难;同伴之间相互合作发生的矛盾等。每个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能力都存在着个体差异,生活区的活动往往要求幼儿有一定的技能,对于不同的内容,技能要求也是不同的。教师应保持生活区的相对安静和独立,排除无关因素干扰。注重新材料的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材料的玩法;巧妙地做示范,逐步培养幼儿做事的坚持性。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个性发展和学习特点,在活动中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仅是一名指导者、引导者,而且是幼儿的一名玩伴、调解员和冷静的旁观者。正确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和适时退出的时机,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幼儿行动、思考,并做出调整。把握活动中幼儿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程度,给予支持性的指导,使幼儿的活动复杂化,体现教师教育艺术的价值。

(四)相对独立,有效联动,深化与拓展生活区活动

不同区域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联系起来。教师在关注幼儿、关注主题进展情况、关注幼儿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各区域之间始终应保持在有效的联动中。为了实现与各区域之间的有效联动,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整,加强区域间的配合、渗透、相互促进。我们鼓励幼儿进行区域间的组合、流动与合理分散,这样建立起来的经验相对牢固,实现了多领域的有机融合,更符合幼儿学习的心理结构,从而不断地深化与拓展生活区活动,达到资源与活动成果的共享。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生活区提供了一个实际行动、体验快乐、获得成长的平台。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场景,投放适宜的材料,创设锻炼的机会,提供适时有效的指导,科学合理地实施与开展,从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在行动中学习。

猜你喜欢

生活区幼儿材料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材料
偏远生活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研究
某矿生活区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提高梅山钢铁企业生活区电费回收率的研究实践
加强高校生活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