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巴巴的燥

2018-01-29翟双庆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论秋收冬藏辛味

《说文解字》云:“燥,干也”。所以“干”“燥”两者总是常常绑定在一起出现。那么,干燥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恐怕会有人想到热、赤日炎炎。其实,我们看看世界最干的地方“南极洲干谷”,就知道干燥的要义其实与温度高低无关,只要是缺了水,就是我们所说的干燥。

自然现象中的燥,是指水液较少,轻度的表现就是干爽,没有水液;较重的干燥会带来物质性质的改变,更严重的是干燥的物品会容易着火。其实,这些干燥的现象,在我们人体中也十分常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素问·五运行大论》曰“燥以干之”。也都说明了人体遇见燥邪来袭,会出现像皮肤、咽喉、鼻子,甚至是毛发的干燥、干涩的现象,也都认为与燥邪伤阴有关。

总之,燥是一种邪气,在它侵犯人体后,可以产生干燥的现象。而在中医上来说,这个邪气是秋天的主气,如果秋天主气太过,就会出现燥的情况。

为什么秋天会产生燥邪?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说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在春季体现出一个生发的象;秋季,则体现了一个“收”之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说“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春天的气是生发为主,随着春天的气息生发,水液就会被带动着四散到植物的枝叶末梢;而秋天的气,是肃降的、收敛的,津液向内收,水也会从植物的末梢往根部内部回收。所以,我们所说的秋天燥的现象,本质上来讲,是秋季气收的一种表现。由于气的内敛、内收,津液就会随之内收,所以表现出燥象。

秋天主气燥,可以让人感到干爽,但是如果收的太过,导致秋燥为虐。人体会出现一些不适的症状和疾病。燥最易伤肺。《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秋季为肺所主,肺为人体的“娇脏”,喜欢湿润而不适应干燥,秋天干燥的气候,容易耗伤津液,十分容易伤肺。肺燥移于大肠,会耗竭肠道津液,影响大肠排泄糟粕的功能,造成便秘。其实,燥收还体现在收阳气、收津液、收精神等诸多方面。

我们应当怎样预防和治疗呢?

在临床上,造成其阴津亏损不足的原因可以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疾病过程中各种原因所致的阴津异常地、过量地损耗,使得阴津绝对不足,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单纯地水分匮乏,或者由于高热伤害津液导致的病证。此时的治疗方法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提到的“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用养阴生津治法来进行治疗;另一类是疾病过程中因脏腑功能虚损,体内有病理产物积聚,使得水液的输布出现障碍,造成阴津相对不足,这种情况下如果仅用甘润法恐怕就不行了,我们还要想到如何给水分、津液一个运送的路径以及运送的动力。

我们常见的辣椒、花椒、胡椒、大葱、生姜等辛味的食物、药物,就可以让身体里的水动起来的。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急食辛以润之”(《素问·脏气法时论》)。辛味药能散能行,大多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方面的作用。另外,辛“入肺经”,所以用一些辛散的药物可以帮助肺调畅气机,宣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于皮毛周身。

猜你喜欢

大论秋收冬藏辛味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灿烂与平凡
秋天来了
秋收冬藏
中医小知识
《阴阳大论》今何在
夏吃辛 养肺金
新月历
辛味开散宜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