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框架新探
2018-01-29苗文凯
苗文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发展部分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新时代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全新的战略布局,明确领会新时代赋予教育的全新使命合体出现新的要求,牢记使命,不断创新。
“核心素养”理念是适应世界新时代人的自我实现、工作实践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新挑战而诞生的理念,即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的主要手段。此理念一经提出,得到了世界教育领域广泛关注,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核心素养”理念也成为了我国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实现“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目标的重要把手,其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现状
在“核心素养”兴起的背景下,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我国的教育界构建了两大体系,“核心素养体系”和“学科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分别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确立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部分的“核心素养体系”并拟定63条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各门学科的启发和引导,形成学生各人自我发展过程中最基础、最本质、最重要的素养,主要体现出学科的主导性,这是“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2.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特殊使命
新时代的教育事业是适应于新时代的国情和人民的需要的教育,“核心素养”理念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而提出的,体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这一目标,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性理念,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向标。素养是教育活动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获得的,在所有的核心素养之中,保证健康、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培养其他素养之前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作为基础,“体育与健康学科”与这一核心密切相关,体育运动是培养这一素养的主要方式,“体育与健康学科”是培养这一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的特殊使命,也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的最终追求的目标。
政策方面,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指出:加强学校的体育教育,把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使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形成终身体育健身观念。这意味着,体育与健康学科将担负起培养国民在国家发展过程应具备部分重要素养,这是国家对体育人提出的要求,也明确了体育学科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3.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框架构建
学科核心素养就是学科的关键素养,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发展性、整体性、概括性特点的概念,是对学科具有引领性和促进持续发展作用的,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本质就是解决“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什么素养”的问题,涉及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正常情感态度、正确价值观等多方面素养的要求。在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构建过程中,各个部分要具有总结性和概括性,既要把握大局,秉持核心素养理念,体现出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性,又要表现出其内容的丰富性。通过分析研究文献资料,总结得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体育观、体育精神、运动知能、保健知能。
3.1 体育观
体育观是体育观念的简称,观念一般解释为观点、思想、看法,与意识近义。对观念的理解是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有选择的、主动的、自发的。观念是人们的主观世界相应于客观环境而长期形成的一种认识模式,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观点。体育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学习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体育的认识或印象,并且对之后的体育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待体育的态度。体育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世界观在体育学科内的具体化,体育观是学生参与体育的内在动力。观念的转变和习得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念一旦养成,学生就会从“要我练”变成“我要练”,训练中的自主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有了正确的体育观,参与体育活动就会进入自觉、愉悦的状态。体育观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三大素养的重要基础。
3.2 体育精神
教育活动其实就是精神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不仅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以学科教学活动为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品格和精神的的熏陶和培养,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社会公德,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具有极高的普世价值和教育意义。体育精神是体育最为基础的部分,也是人最基础的的情感的体现。体育精神的内涵丰富,对学生的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体育精神中的自由和尊严,乐观和自信,尊重和友爱等等品质,正是培养学生所追求的最终的完美目标。众多的体育比赛活动是难得的教育契机,体育精神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素养,学生身上的体育精神会慢慢内化影响学生的处事方式,学生的品格、性格,进而形成素养。体育与健康学科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体育精神对学生的品格和个性的积极影响,大力挖掘体育精神的教育价值。
3.3 运动知能
知能的字面意思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智慧和能力,运动知能的意思是运动智慧和科学运动的能力。素养不是知识,知识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素养的发展,倘若秉持僵化、固守的知识观,并以灌输、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方式教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反而导致素养的衰减甚至泯灭。但是,素养的养成是离不开知识积累的,没有知识的累积,素养就难以找到发展的土壤,就像大树没有根基,知识是素养形成的基础元素。但是,一切知识惟有有效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之中,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素养,应用的过程需要灵活应对复杂的应用环境,是需要及时的做出调整,具有机动性和自主性的,那么知识已经升华为可以应用于现实的智慧。体育与健康学科中要求学生不仅要习得足够的学科知识,更要懂得如何运用到现实之中,这是也就是智慧,也就是运动知能中的知。综和以上阐述所述,总结为两个公式:知识+应用=智慧;智慧+能力=知能。
知能运动的能力不是指能够活动的能力,而是一种能够科学有效地运动的能力,无论是竞技体育、大众体育还是学校体育,都是有一套科学的训练规律的,遵循规律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会带来伤病,得不偿失。能够科学的自主安排训练,并且可以准确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运动计划,具备自主科学运动的能力,才能科学的进行锻炼。科学运动能力的培养包括了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运动习惯的养成、运动计划的制订、以及自主安排科学训练项目等要素。
3.4 保健知能
保健知能与运动知能在体育与健康学科中是平行的基本素养,意思是保持健康的智慧和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中学生习得健康知识,并能科学有效地应用到现实之中,也就是把保健知识升华到保健智慧,也就形成了这一素养;健康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也是体育与健康学科最终追求的目标;学生的健康一般包括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关系到个体的全面发展,能否保持自身健康是个人需要具备一项必备的素养。生理健康方面,学生能够对自己身体情况有一个较为清晰认识、能够自我判断,学会制定运动调节方案,能轻松应对并处理好生活中的卫生、生理上的卫生,掌握必要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方法;心理健康方面,可以自我调适,甚至简单自我治疗,有效消除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高效的学习;在社会适应方面,能够文明礼貌、尊重他人、互帮互助,乐于交友,还有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当前由学科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大背景下,保持健康的能力即保健知能,已然成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体育观、体育精神、运动知能、保健知能。这四项核心素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发展性、和可行性,但各素养下还有丰富的内涵要素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度挖掘,还需要继续探索更加具体详细的内涵体系。新时代的航程已经起航,教育事业的风帆正迎风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