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研究

2018-01-29夏越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影响

夏越

作为学生在学校接受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高等体育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效果,更是会对于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不但可以提升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更是可以显著改善意志品质与精神面貌,进而精神百倍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活动当中。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因素,下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重要性

1.1 提升个人抵抗力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增强体质,增强个人抵抗力,从而有效避免病魔的侵袭。从健身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目标角度上来看,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都是为了健身、塑形,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由于较大的体重带来了身体上的负担甚至出现“三高”的状况,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体育锻炼,其提升个人抵抗力并维持身体健康活力的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

1.2 获得更为充沛的精力

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其同样能够为学生提供充沛的精力,这对于其更好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一些学生在大学阶段沉迷于网络游戏,晚上睡得很晚白天还要赖床,其精神状态往往较差,相反,坚持早起并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的学生则具有充沛的精力,很少出现“犯困”的情况,这就侧面证明了的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学生精力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3 培养意志力品质

大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从小就在相对稳定、舒适的环境中度过,由于缺乏挫折,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情况就怨天尤人,甚至还连续出现了一些大学生由于感情问题而大打出手和自残自杀的新闻。而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的意志力品质,其不但具有更强的抵御挫折的能力,在工作与生活中也更具有拼搏精神。这一方面是由于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意志力品质,另外则是由于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这部分学生更为自信,对于实现目标具有更强的动力。

2.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现状

2.1 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结合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2]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些高校尽管经常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比如马拉松大赛或者篮球比赛,但是实际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却十分集中,其他学生对于该类活动没有任何的想法。另外,体育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还体现在一部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认真,不仔细,既不会主动参与锻炼,也不会创造性的参与,因此也会影响其他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

2.2 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较短

高校学生的时间相对宽裕,其本具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当中。但大多数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都存在体育锻炼的周次偏少以及持续时间过短的问题。较短的锻炼周次与持续时间不但无法实现提升学生锻炼效果的作用,其更是会影响学生的习惯的长期坚持,会成为导致学生习惯丧失的重要原因。另外,较短的持续时间还暴露出了学生的体质现状不佳以及缺乏科学指导等问题。

2.3 体育锻炼形式过于单一

体育锻炼形式过于单一也是当前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3]大多数学生在体育锻炼形式的选择方面都会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优势进行选择,但是很少会进行多种锻炼方式的搭配,因此降低了锻炼的效果。比如一部分学生选择跑步,但是对于上肢力量的训练则较少,一部分学生喜欢打篮球,但是缺乏心肺功能方面的训练等等,这些问题也会导致学生的竞技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对于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阻碍作用。

3.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分析

3.1 同学因素

同学因素是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结合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来看,大学当中每个大学生尽管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同时又无法避免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活动中往往就会出现一些促进自己改变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则成为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动因。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其不但愿意通过人际交往来认知世界,也渴望获得友谊或者爱情,在这个阶段,体育活动也就成为了大学生交友的重要平台或者载体。另外,大多数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所处的宿舍中也能够找到具有类似习惯的学生的身影,由此可见,良好的兴趣爱好与行为习惯感染力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3.2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也是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其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由此可见,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另外,校园体育文化还具有教育的基本功能,其集中体现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以及施展体育才能等方面,而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以及增强体育锻炼的专业知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其不但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来引导学生了解并认知体育锻炼的价值与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尝试体育锻炼活动,进而为发展终身体育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是一个最容易被教育工作者忽视的影响因素。从实践结果上来看,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包括课余训练以及课外学生自发的体育锻炼。[4]其中课余训练是有组织的训练行为,这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缺乏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提升训练的效率与效果。在高校当中,一些学生自发组成了长跑协会,每天坚持组队长跑锻炼身体,这就属于有组织的体育锻炼的范畴。一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组织,在课余体育锻炼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无科学性、随意性与无序性,这不但导致体育锻炼的效率与效果下降,也不利于锻炼习惯的良好养成。

3.4 学校体育器材与场地的建设情况

学校的体育器材与场地建设水平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一些高校为了缩减开支提升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在操场的规模与数量方面存在缺陷,导致一些学生在想要参与体育锻炼时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导致其参与锻炼的热情下降,甚至最终丧失了这个习惯。另外,一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会经常关注设施的规范化以及运动环境,这些内容如果建设不完善也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与积极性。一些学校通过建立多个规范化训练场地以及提升体育馆的开放水平,不但提升了校园体育锻炼的风气,更是为提升学生的锻炼热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3.5 体育教学因素

体育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体育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体育课堂实现的,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决定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判断。[5]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考核方法存在问题,不是过分重视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就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甚至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可以轻松过关。另外,一些教师还存在轻视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导致其在考核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考评得过且过,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于学科的认知,同样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4.结论

综上所述,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但可以增强体魄,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与幸福感,进而保持其良好的学习上进心,对于将来在工作岗位中展现自己的能力也提供了良好的健康保障。为了进一步阐述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教育工作者应从同学角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角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学校体育器材和体育教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上课好习惯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