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2018-01-29王静
王静
武术在我国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了,在老一辈人的不断完善下,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优秀组成部分,也有其传承下来的独特内涵价值。但是,在接触了西方的体育教学理念之后,武术学校里的基本文化教育都是类似于西方教育指导下的西方体育教育来传授的。西方的体育是建立在当地运动学和解剖学上面的,因此我国的武术教学也受到了影响,把教学局限在了动作和力量上,失去了传统武术中的“神”“意”等精神方面的内核以及内外兼修的内涵,我国武术教学严重受到西方文化的异化。由于中西方体育文化教育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了我国传统武术教学出现了文化认同上的危机。为了我国传统的武术文化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武术教学重塑体育专业院校武术教育。
1. 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的教育意义
中华武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是我国武学文化的根本,因此,在体育专业院校中要合理性设计武学课程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在设置相应课程的过程中,要将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的传递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根本,从各个层面提升武术课程教学的进程和基本质量。也就是说,在课程管理过程中,教师只有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型处理和改良,才能顺应新时代教学理念,充分实现武术文化和精神的传递。
1.1 提升学生道德品格
体育专业院校开设武术课程能从根本上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开展武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学科教学流程和教学体系,积极建构完善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武术课程的价值。武术课程开设后,不仅仅能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从而真正传递我国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的基本道德观念,为学生全面培养提供保障,也是顺应当代中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素,能实现教学目标。
1.2 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在体育专业院校常规化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要整合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深度完善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并且有效整合教学环境,尤其是设置相应课程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健康素质予以关注。在传统武术中,包括了很多的武术动作,这些动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人身体各个运动部位的基本机能,并且能有效保证运动部位在运动过程中得到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的平衡化程度。另外,在武术运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念知识项目还是基本动作技巧训练项目,都能合理性调动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全面提升学生机体的力量、速度以及爆发力等,部分幅度较大的武术动作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在不同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也能改善学生的身体状态,尤其是在常规化武术移动技战术体系中,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有效形成合理化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能在锻炼中有效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除此之外,在搏斗模拟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相应的指导操作合理性完善学生对重视的内化能力和水平,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身防御能力,又能够有效调动起身体机能,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1.3 优化交流效果
若是从武术本身分析,武术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体系中的重要传承载体,并且,武术本身就是具有群众性特征的内容,因此,借助武术进行切磋和交流,对于建立更加完整的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利用武术予以多元化友谊建设,能在创设基础媒介、平台的同时,合理性完善教学互动和交流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术运动跨国传播势头正好的社会背景下,在体育专业院校中开设武术课程教学,能有效建立我国武术运动参与者和国外相应领域人员的交流体系,利用比赛竞技提高交流的实际水平,为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奠定基础。换一句话讲,中国武术在体育专业院校课程中得以体现,也能培养学生逐渐形成“以武会友”的理念,从而真正提高交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1.4 创设竞技体验
近几年,在武术运动不断传播的背景下,国际化传播事业较为稳定,相应的国际性赛事也在增多,赛事级别水平以及综合影响力都在提升,为了保证训练过程的时效性,就要积极建构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流程和教学体系,从根本上完善教学结构的实际价值和教学实际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在体育专业院校内开设武术课程,能一定程度上优化学生对武术本身的了解,也能在享受视觉观赏性的基础上,明确武术的艺术性价值,从而使得武术教学获得长效性发展和进步,确保教学过程和教学意义的并行,也为充分实践提供基本的教学保障,为后续课程教学改革升级奠定基础。学生在获取经济体验的过程中,能逐渐形成对中国武术的热爱和崇敬情感,也为形成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保证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2. 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
在体育专业院校设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路径的过程中,学校要从多元化角度出发,不仅仅要提高教学理念的传递效果,也要集中整合教学路径,保证教学框架体系能被学生接受,就要建立相应的阶段性奖励和管控机制,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学课程基本水平。体育专业院校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统筹改革,发挥教学改革的优势,为学生获取更加直观的知识提供保障,真正将教学改革理念渗透到武术课程教学体系内,确保体育专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优化。
2.1 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改革非常关键,要借助段位制度对教学工作进行统筹管理,保证运行管控效果的完整性,且能逐渐形成教学组织结构,将课程逐步转变为体育专业院校针对性教学体系。也就是说,在课程教学进程中,要秉持指导思想和指导运用机制,对体育专业院校课程体系进行阶段性改良。结合基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学生综合素质优化作为根本教学目标开展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专业院校武术教学中,应将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路径作为根本,合理性建构指导思想后,确保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尤其是在武术教学活动的传统发展期,课程结构较为滞后,相应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局限,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使得课程不能达到教学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课程内容改革体系中要进行深度处理。
2.1.1 要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结合在一起。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武术教学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对理论内容有明确的了解,但是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在教学改革进程中,教师要在完善理论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融合,确保学生能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完善学生内化理论知识的能力,也能形成更加合理化的学习机制,充分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身体机能管理水平。
2.1.2 教师要完善武术教学内容,将历史资料、武术动作基础理论、武术实践案例以及武术基本训练技巧等结合在一起,形成效果较好的课程内容体系,并且完善教学效果,能针对教学不足提供相应的教学补充。
并且,在教学内容升级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满足武术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设立更加直观且有效的教学内容项目,保证学生能合理化接受相应知识。例如,目前较为受欢迎的形意拳、女子防身武术指南等,这些都能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保证学生能从根本上接受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时效性水平。
2.2 教学目标的改革
体育专业院校在开设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整合管理教学的常识性内容,将教学目标改革作为根本。一方面,要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武术教学的基本水平,合理性提高调查机制和考量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阶段性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价值更加突出,也为参与目标、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以及心理健康目标等作为根本,全面完善武术教学的实际价值。
2.2.1 实践教学目标。在体育专业院校开设武术教学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合理性建构完整的教学层次和教学路径,确保学生能在阶段性学习时间内充分体会到武术的精髓,保证学生能充分掌握运动的特点,能合理性满足实践价值,为后续学生参与日常体育锻炼提供了保障,实现教学效果的综合性优化,也为全面升级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2.2 实现体验化目标。在体育专业院校开设武术课程后,要从多方面建构更加具有时效性的课程教学路径,保证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保证学生在学习训练的同时,充分体会到武术教学的健康属性,从而进一步内化相关知识,获取良好的学习技能,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2.3 教师要借助武术课程基本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课程教学过程的根本水平,保证学生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赢,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2.3 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新型教学结构中,教师要顺应新时代教学改良要求,合理性应用多元化教学路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教师要积极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武术课程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武术教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武术课程教学的热爱程度。
2.3.1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利用更加生动的视频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确保学生能在形成兴趣的基础上,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真正体验到武术的魅力。
2.3.2 教师要设计相应的辅助教学活动,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夯实相应的理论常识,借助学校内武术交流赛以及参与一些地区、省市或者国际武术赛事,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能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学生只有借助实践操作才能提高兴趣和学习热情,更好地掌握武术教学的基本内容。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体育专业院校中设置武术课程,要对其改革路径和改革要求等予以认知,合理性提升课程教学的基本水平,确保学生能在感性认知得以优化的基础上实现理性认知的转变,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教学目标,也为体育专业院校武术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