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致手外伤患者的心理调查及分析
2018-01-29杨占宇屠扬娟李琴王旼娴黄犇周学梅郭艳萍遇光
杨占宇,屠扬娟,李琴,王旼娴,黄犇,周学梅,郭艳萍,遇光
(苏州瑞盛康复医院 骨与关节康复科,江苏 苏州 215100)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伤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而我国苏南经济发达地区手外伤发生率在工伤中占有较高比率[1-3]。目前对工伤患者的医疗救治及功能康复已引起足够重视,而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依然较差,尤其是手外伤患者,虽然损伤部位较小,但同样面临伤后就业率低、经济收入低、家庭生活质量差、社会功能不足等问题,因而易出现心理障碍或潜在心理问题。2014年12月-2017年6月,我们对因工伤入院的手外伤患者进行心理调查与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心理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收集因功能障碍入院的手外伤患者266例,男206例,女60例;18~45岁173例,46~65岁93例;外地职工206例,本地职工60例;已婚207例,未婚59例。99.1%为一线生产工人,高中以下学历占98.1%,均为工伤,。均接受过手术治疗,且存在手、腕部功能障碍。
1.2 研究方法
一般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家庭状况、收入情况、治疗合作态度、对康复的认知评价等。
心理评定工具和方法:对266例入选病例进行(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自评及(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焦虑自评,两项均为患者主观评定,患者因文化程度低而无法自主完成时由治疗师辅助完成。SDS与 SAS所填内容均为患者近一周内的情况。SDS与SAS测得总分乘以1.25为实际得分。SDS抑郁自评量表53分以下为无抑郁,53分以上为有抑郁;SAS焦虑自评量表50分以下为无焦虑,50分以上为有焦虑。
2 结果
本组266例中,抑郁(SDS评分≥53分)25例(9.4%);焦虑(SAS评分≥50分)36例(13.5%);同时出现抑郁及焦虑12例(4.5%)。
3 讨论
苏州地区因工伤致手外伤患者大多为机器操作工人,收入普遍偏低,受伤后虽经过临床及康复治疗,大多数可以达到生活自理[4],但就业率仍较低,一是重返原工作岗位的比例不高[5],二是由于手、腕部功能障碍难以适应新的工作。虽然工伤可以得到一定补助,但短期补助不能保障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经济问题及由经济问题带来的社会压力是这些手外伤患者产生或即将产生心理问题的源头[6,7]。手外伤患者因其损伤部位暴露在外容易吸引异样眼光而造成其心理压力,长此以往,则产生心理问题[8]。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工伤中手外伤患者的心理问题虽然与性别、年龄、籍贯、婚否等单方面因素无明显差异,但在近几年工伤患者的心理调查中发现,其他因素,如学历等方面仍存在差异。例如低学历的女性患者在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性患者,女性伤残患者更容易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降低,有被配偶抛弃的担忧和家人轻视的焦虑,而高学历女性患者多从事技术性、创新性的脑力劳动,工作再安置可获得更多的机会,因而比低学历的女性患者出现心理问题概率低[9]。从某种角度说明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工伤患者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由单一正逐渐转型为多元化人群,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目前,多数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心理康复关注度较低,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与其社会支持度有明显相关性[10]。手外伤患者需重返家庭及社会生活,其心理问题如不能有效得到控制,一旦返回家庭社会中,其心理问题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产生不良后果。手术医生、康复医生与患者沟通及干预对其有很大帮助,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患者往往比较信任医生,有了医生的心理支持,患者就像吃了定心丸,可以帮助患者建立重新回归生活及社会的信心。必要时也可适当采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来改善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于睡眠障碍患者予以改善睡眠的药物,通过改善睡眠也可改善心理问题[11];心理科医生介入心理干预等治疗,对患者心理改善也很有帮助[12]。治疗师对患者手功能愈后的沟通要循序渐进,关心其最担忧及烦恼的事情,努力改善患者手功能,让其感到自己手功能在逐渐恢复,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给患者多一些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并建立信心,更加乐观地对待生活和工作。
这部分患者不单单需要医疗康复,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关心,帮助其顺利重返社会生活。烧伤患者康复期间,对其进行相关政策宣教,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3,14]。心理干预治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个体、家庭、医院、政府、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与支持,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心理干预治疗是解除心理障碍,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一环[15,16]。家庭成员的关心与心理支持、单位及社会上的接纳与包容,都是这些患者所需要的[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