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之我见

2018-01-29王宝萍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理论

□王宝萍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全面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对中国高校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今年,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如何打好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攻坚战,既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

一、明确树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只有首先拥有科学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才能不断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理念、思维和方法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许多高校对思政理论课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政理论课教师对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信心不足,导致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在理念、思维和方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思政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影响了高校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所以,加快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必须把树立科学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作为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自始至终贯穿于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全过程。

当前,加快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就是要克服和纠正“三种错误倾向”。一是“改革消除论”。认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原本就是高校教育的“辅助课程”,随着世界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和思想理论的多元化,应该彻底取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导的思政课。二是“改革无需论”。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本质上是“理论教育”,而“理论教育”只能靠“灌输”,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三是“改革无奈论”。认为现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一定程度上确实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但是又苦于找不到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的科学方法和模式,只能滞留在徘徊和无奈中。应该说,这些认识和倾向都背离了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也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相脱节,必须予以彻底纠正。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理论课教育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惟有改革,并在“改革中加强”、在“改革中创新”,才能真正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这是唯一的出路。

二、全力开拓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水平的新思路

全面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从全新的视角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当前,应该从“五大方面”着手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

一是以掌握“理论体系”为前提。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高低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首先取决于思政理论课讲授者对所讲授教材的熟知程度和驾驭程度。“熟知”是前提,“驾驭”是关键。“熟知”就是既要对思政理论课教材的 “大框架”包括理论体系、逻辑关系、历史脉络、重要思想等了如指掌,又要对思政理论课教材的关键词、关键点、关键事件等精准把握。“驾驭”就是要善于对思政理论课进行“取材”“用材”。这是“熟知”教材基础上的有机“升华”,“运用自如”是它的最高境界。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年轻教师对思政理论课教材的“熟知”程度不够高,“驾驭”能力不够强。具体表现为,其一,对思政理论课教材所包含的理论体系、思想脉络把握的不够。虽然从局部看所讲授的理论在思路上还基本清晰,但是缺乏对所讲授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在逻辑的深度把握,讲授内容零散、浅显、孤立,既形不成清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发展“主线”,也不能使学生理解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和现实意义。其二,对教材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提炼不够、运用不够。主要是对思政理论课教材缺乏思考和概括,不会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不会“由浅入深”并“深入浅出”地阐述理论,不会“走出”教材讲理论讲思想,而是深“困”其中呆板地诠释教材。所以说,看似掌握“理论体系”命题人人皆知,但并非思政理论课教师人人都能真正把握好、处理好、运用好。这也要求我们还须继续打牢这个“基础”,练好这个“功力”,掌握好这个“看家本领”,从而为全面提高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奠定最扎实的基础。

二是以把脉“授课对象”为关键。“因人施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耳熟能详的老命题。但是,“老题”需要“新做”,需要赋予改革创新的新内容。现在,高校大学生主要群体都是“90后”“00后”年轻人,这些大学生成长的路径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不同、个性发展需求以及对知识要求等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高校思政理论课讲授者必须首先走进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知晓学生疑惑。客观地说,现在许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敬业精神很强,课前准备和课堂讲授也很认真,但是思政课教学效果总是与自己的初衷相差甚远,往往是讲授者“事倍功半”、心灰意冷,听课者牢骚满腹、兴趣索然。究其原因,应该说问题还是出在没有“因人施教”,就是讲课主体与客体相脱节,授课内容与授课对象相脱离或者相背离,这也就更谈不上思政理论课应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真正讲好思政理论课并让学生对思政理论课有获得感,必须首先走进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摸清、摸准授课对象的知识需求、思想困惑、理论疑团等,找准授课对象的思想兴奋点、切入点。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种决策制胜的方略同样适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学。走好这步“棋”,也是全面提高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

三是以探寻“授课方法”为突破口。掌握理论“体系”、把准学生“脉搏”之后,关键就是要以改革和创新思政理论课授课方法为突破口,尽快破解束缚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之“瓶颈”。可以说,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于此。现在许多思政理论课教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都倍感“无奈”,因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想创新无思路,几乎到了“举手无措”的地步。这次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破解了这个“难题”,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高校思政工作和思政理论课改革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指出,当前思政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最大“症结”,是理论和实际的脱节。这就是说,我们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显然是在方法论上出了问题。这也就是陈宝生教育部长多次提出一定要把“教法攻坚”作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五大攻坚战”之一的原因所在。“教法攻坚”,首先意味着要对传统思政理论课“授课方法”进行新突破。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战场”是课堂,其主要武器是“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否“得法”,直接决定着“主战场”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我们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出发,紧紧围绕适合大学生成长特点和需求这个根本要求,以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为目标和归宿,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打好思政理论课教法攻坚战。这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哲学的角度说,就是多元化和个体化的“合二为一”。虽然说,思政理论课教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方法合适,应该说“教无定法”“因人而异”。但是,纵观多年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概括地说,应该有“四大教学方法”,即问题导入法、专题授课法、课堂互动法、实践教学法等,这应该是符合大学生心理诉求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其中,“问题导入法”重在激起学生兴趣,激活教材内容;“专题授课法”重在深化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考;“课堂互动法”重在形成师生共进整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践教学法”重在缩小理论与现实之差距,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问题之能力。统观“四大教学方法”,应该说,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只有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现在许多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法不活”,尤其是“开题不活”。每逢讲课,一讲就“砸”,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更有甚者,一讲就“乱”,学生睡觉、聊天、上网,课堂一片“无序”。长此以往,岂是一个“教法”问题?所以,必须抓紧改变这种现状,力求在“教法”上取得新突破、大突破。当然,“教法”突破,不是要脱离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去单纯“迎合”学生,而是要“本于教材”“基于教材”,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方法把教材和党丰富的思想资源及鲜活的实践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政理论课教法改革的正确方向。

四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为重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原本就是一部关于党的活的历史、活的现实、活的理论的教材,我们讲授高校思政理论课,既要将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鲜活实践案例呈现给大学生,又要注重对大学生掌握理论、运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常说“理论之树常青”,理论所以“常青”就是源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党的事业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无不是理论创新的必然结果。而要使理论得到不断创新就必须首先拥有富有创新理念、思维和方法的人,必须有视创新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养成的人。这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之所在。然而,现在我们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突出“短板”,正是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育的明显不足或缺失。这个问题如果长期不能得到纠正和解决,势必会影响到高校培育“合格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的完成。因此,我们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书育人的重中之重,自始至终贯穿到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寓创新教育于课堂,寓创新活动于实践,使创新思维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鲜明特征和“长项”。

五是以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其主要载体只能是高校思政理论课。因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旨在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重在创新理念、思维和方法的培育。所以,只有通过思政理论课教育,才能真正完成培养具有崇高道德水准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中心任务,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打牢高校快速发展的立身之本和办学之基。现在让人堪忧的是,一些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和思政理论课教育者战略站位不够高、政治敏锐性不够强。就高校领导者、管理者而言,一些人虽然思想认识上对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比较认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又不太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和思政理论课教学,在思政理论课讲授课时、社会实践、经费资助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就思政理论课教育者而言,一些人把思政理论课教学视为“纯粹的”教学任务,把完成思政理论课课时教学奉为“最高目标”,根本不考虑“立德”和“育人”问题,对如何增强学生思政理论课的认同感、获得感也无暇顾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精心做好“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两篇“大文章”

全面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还须做好“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两篇“大文章”。 所谓“理论支撑”,就是要加强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以理论的研究深化对思政教材的理解,以理论的研究提供对思政教材的支撑。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拥有先进理论作指导一样,高校思政理论课要获得质的突破和飞跃,必须辅助以理论研究和突破。高校思政理论教材就其本质而言,主要是基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的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和理论成果。如果没有理论的思考和理性的考量,既不可能读懂和领悟思政理论教材,也不可能讲清和讲透思政理论教材,更不可能强化和创新思政理论课教材。然而,在这个问题上,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思政理论研究的重视和支持程度很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着思政课理论研究不到位、研究成果不突出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和理性思考,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这是全面提升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所谓“实践支撑”,就是要加强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实践举证”,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活”于实践。“实践教学”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转化 “教”“学”关系、突出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对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充分证明。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使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优秀的成果。“实践举证”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党的丰富思想资源和鲜活实践案例的生动展现,通过对现实社会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具体剖析,使大学生在活生生的实践案例和问题解剖中感受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的魅力,其重要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的难点是,许多思政理论课教师自身理论水平和理论修养不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强,难于满足大学生对诸多社会难点疑点的答疑解惑,这是必须加以解决的大问题。所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既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又要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校也要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培训和社会实践,在思政理论课教材改革、教学活动、理论培训等诸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这样,才能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理论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