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综合诊疗问题分析与改进策略
2018-01-29翟高峰顾昱晖周晓宇
——翟高峰 顾昱晖 王 丽 周晓宇
当前,多学科综合诊疗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措施。探索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新模式[1],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综合、连续的诊疗服务,是医院管理者需要研究并探索的问题[2]。对此,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制定了多学科综合诊疗管理暂行规定并落实执行。现就存在问题与改进策略探讨如下。
1 现状分析
该院开展的多学科综合诊疗主要适用于疑难危重症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由患者住院所在科室向医务部报告,申请成立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医务部根据申请报告和患者病情,确定小组成员。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全院多学科综合诊疗工作进行日常督导,将申报与开展情况纳入科室考核,并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门诊部负责多学科综合诊疗门诊工作的管理,确保出诊医师数量和质量,并做好与多学科综合诊疗住院工作的衔接。
2 存在问题
2.1 病种较少
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的主要是恶性肿瘤,病种较单一[3-4]。目前,该院仅成立涉及胃癌、甲状腺疾病、外周血管疾病等18个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疑难危重病例和涉及多发伤的病例未能成立诊疗小组,主要依赖请他科会诊或转科治疗。
2.2 工作模式单一
目前,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主要模式为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大会诊,会诊结束,除患者所在科室医生外,他科成员不再跟踪。这使得他科小组成员未能全面系统地参与患者诊疗工作,对患者病情变化未动态掌握。
2.3 准备不充分
在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前,由患者所在科室床位医生整理诊疗概况,会诊时床位医生陈述,他科小组成员听汇报,查看患者,查阅检查检验资料等。小组成员在诊疗前未先行查阅患者信息,未全面获悉患者病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诊疗行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4 临床科室与医技科室缺乏有效沟通[5]
适用于多学科综合诊疗的部分患者,在行某些检查检验项目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需关注特殊检查步骤、检查要点以及非常规检查方法。临床科室医生与医技人员沟通不到位,常导致达不到检查目的,甚至造成结果不准确。
2.5 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成员多为各专科高年资医务人员,业务工作繁重,多学科综合诊疗开展增加了其工作负担。该院实行新的绩效方案以来,因多学科综合诊疗为非收费项目,与医务人员个人绩效关联度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人员参与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积极性。
2.6 仅限住院患者,门诊患者未开展
未能根据患者需求,全面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工作。门诊缺少专门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活动场所,需他科协助诊治的往往需至其他科诊室会诊,在给患者带来不便的同时,也不利于整体医疗开展[6]。
3 改进策略
3.1 扩大多学科综合诊疗适用范围
在院内开展宣传,动员医务人员积极主动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根据治疗手段,针对特定疾病,成立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针对疑难危重病例,及时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围绕患者具体情形,落实整体医学观,以医院为整体,成立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如针对胸腹部多发伤患者,可以联合心内科、呼吸内科、胸外科、普通外科、急诊外科等成立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为成立创伤救治中心奠定基础。
3.2 创新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如联合病例讨论、联合查房、全院大会诊、联合诊疗小组全程参与等,保证医务人员全程参与、全面了解、全面诊疗,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3.3 完善准备工作
申请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科室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活动前应将患者信息告知所有参与人员,给予他科人员电子病历查阅权限,以便全面获取患者信息。邀请科室应避免盲目性,应督促成员及时参加。同时,应建立催促提醒制度。
3.4 加强沟通与合作
多学科综合诊疗小组由临床、中医、医技、药学等科室人员组成,成员应具有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需要特别注意的检查检验项目,临床医生应及时和相关科室人员沟通。应经常开展联合业务学习,增进彼此了解,医技科室可以定期对临床医生开展培训。
3.5 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多学科综合诊疗是实现患者权益的有力举措之一。实践中,可以将参加情况纳入个人业务考核,作为年度评优评先依据。可以在医院绩效系统中设定适宜绩点,体现个人绩效,增加劳动报酬。
3.6 推动门诊多学科综合诊疗开展
应根据门诊楼建筑布局和实际情况,设置多学科综合诊疗门诊,安排小组成员坐诊。应合理规划门诊布局,打破传统的内外科门诊设置模式,探索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基础的门诊诊室设置。如胃癌门诊可以集中设置胃肠外科诊室、放疗科诊室、化疗科诊室,通过联合门诊、多学科综合诊疗门诊等,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