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峰派在中国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问题浅论

2018-01-29赵俊勇

台州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净土天台佛教

赵俊勇

(天津大学 仁爱学院,天津 301606)

明末,中国佛教衰相尽显,面对佛教向何处去的问题,蕅益大师创立了灵峰派。将灵峰派置于明末及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量其价值和意义,我们会发现灵峰派在中国佛教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灵峰派的思想及宗派定位

《佛光大辞典》如此解释“灵峰派”:“清代净土宗之一派。蕅益大师智旭(1599-1655)所创,以住杭州灵峰,故称灵峰派。师承紫柏真可、云栖袾宏、憨山德清等性相融会、禅净一致之说,主张三学一源,禅宗、教宗(包括天台、华严等各家)、律宗应相互为用,不当分河饮水,认为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尤将禅、教、律统摄于净土一门,以念佛三昧论完成其三学一源之思想体系。”[1]6937

灵峰派为蕅益大师所创,大师的思想就是灵峰派的思想。《佛光大辞典》如此概括蕅益大师的思想:“其思想之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一代时教。”[1]5020三学指的就是禅、教、律诸宗,其中教包括华严、天台、慈恩等以教理见长的诸宗。摄归一念,意谓“现前一念心性”的开显是诸宗共同的目的,一念心可统摄诸宗。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不于心外别觅禅、教、律,又岂于禅、教、律外别觅自心。如此则终日参禅看教学律,皆与大事大心正法眼藏,相应于一念间矣。”[2]蕅益大师认为持戒、学教、参禅都是为了安心,所以禅、教、律都关乎心地法门。“如来所制大小律仪,皆为断除现在未来有漏,直下安心,本是至圆至顿;如来所说一代时教,皆是破除我法二执,直下安心,亦是至圆至顿;祖师千七百则公案,皆是随机设教,解黏去缚,斩破情关识锁,直下安心,亦是至圆至顿。”[3]

所谓以念佛总摄一代时教,指的是诸宗之归宿皆为往生净土,持名念佛是最方便之法门。“诸经所示净土要行万别千差……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于此经中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4]他认为末法时代,唯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方便、了义、圆顿,是最契合时代和众生根器的法门。蕅益大师认为禅、教、律都是名相,自觉觉他才是最终目的,诸宗表面非一,但本质是一非异,“究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参禅’;达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止观’;思维忆持此现前一念心性,名为‘念佛’。”[5]禅、教、律,三学一源,都归结为一念心性的修炼,而心性的修炼又可为念佛一法所统摄,念佛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禅、教、律最后都要统一于持名念佛。

关于灵峰派的宗派定位,笔者曾在2016年第3期《法音》杂志发表《灵峰派定位问题再思考》一文,认为蕅益大师是从探寻中国佛教出路的角度创立灵峰派的,将灵峰派定位于天台宗更为适宜。其一,从他自身的经历看,他初入佛门,于云栖寺受戒,在径山寺坐禅。27岁有心弘律。28岁因病而转向净土。30岁始遍阅大藏。31岁见过金陵宗门的时弊,决心宏律。32岁,确定专究天台宗。其二,大师认为唯有天台宗可救末世佛教于危局。明末,禅、教、律三学中,禅宗不守戒律、呵佛骂祖、背经离教,已发展为狂禅,而佛门戒律不彰,已使整个佛教出现危机,所以蕅益大师认为只能以戒救禅,以教救禅。而教门中他认为唯有天台宗可以担当救佛法于不堕的重任。“惟台岭一宗,始从智者章安,中历荆溪四明诸老,近复得妙峰幽溪诸大师,相继而兴,教观双举,信法两被,故能超贤首慈恩诸教之观道寥寥,亦胜曹洞、临济等宗之教法贸贸。东南一丝,信可系佛法九鼎于不坠。末世津梁,舍此安从邪?”[6]382蕅益大师选择天台宗作为救末世佛教的原因,就是因为天台宗有教观双美、解行合一的特点。对于佛教而言,如果“教观无继,则法轮无传”[7]。华严、慈恩有教无行,禅宗有行无教,要想复兴佛教,唯有天台宗可当此任。也就是说,教观并举才是蕅益大师心目中理想的佛教状态,也只有达到这种状态,佛教才有出路,才能复兴。他在《印禅人阅台藏序》中写道:“古云,台教存,则佛法存,台教亡,则佛法亡,非欺我也。”[8]353他认为天台宗有教有观是复兴佛教的第一选择。其三,灵峰派的传承是依据从百松真觉开始的天台宗“真传正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16字法脉传承的。概言之,将灵峰派作为天台宗中的一脉更为合适。

二、灵峰派“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宗风对明末佛教起了指向标的作用

蕅益大师生活的年代是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佛教性相、禅教分离互隔的状况非常严重。“持律者唯事衣钵,作犯止持,茫无所晓;习教者唯事口耳,禅那理观瞀无所得;参宗者流入机境,播弄精魂,心佛真源,毫无亲证。”[6]380佛教出现了多元分化、多头并进的纷乱局面。如何挽救佛教的危局,如何为佛教的发展寻找一条出路,这是晚明有担当的出家人共同面对的问题。明末四大高僧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都为应对佛教的危机探求出路。四人当中,“智旭是晚明‘四大高僧’最后一人,他的思想是对上述三人的综合和集成”[9]。他自称:“思乐土可归,羡莲师而私淑;纲宗急辨,每怀紫柏之风;护法忘身,愿续匡山之旅。”[8]349思想上,他要集祩宏、真可、德清三人之所长。可以说,蕅益大师是明末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灵峰派的出现也是对前人佛教思想的一大总结。

明末佛教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五代时的永明延寿大师也遇到了,正是为了拯救五代时的佛教,延寿大师提出了融会诸宗、禅净双修的主张。700年后,蕅益大师面对明末佛教存在的问题,他深切体悟到当年延寿大师的良苦用心,认为永明延寿是匡救佛教时弊的“末法第一功臣”。他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对永明延寿思想的继承,“宪章紫柏可,祖述永明寿。”[10]并认为“融会诸宗,归极净土”是明末佛教发展的根本方向。

蕅益大师认为解行并进才是佛教的出路,明末的宗教分离只有通过诸宗融会才能得以解决,而解决的关键点就是一念心。蕅益大师将现前一念心性视为消解禅教律门户歧见的本源,统摄一切经论的根本。“须知一切了义大乘,诸祖公案,皆我现前一念脚注。说来说去,总不离我一心。”[11]280融会诸宗,正是将三学汇于一心,参禅、止观、念佛,皆源自当下一念心性。禅、教、律不离当下一念心性,而介尔一念之心,又是天台宗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天台之教可以为消弭禅、教、律的分割提供理论依托,教演天台便为蕅益大师所推崇。

在行门上,蕅益大师提出:“若律,若教,若禅,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无不还归净土法门。”[8]352禅、教、律都可被净土法门所融摄。他在《灵峰宗论》中说:“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12]他认为净土法门的念佛三昧,融摄了偏圆权实种种三昧,适合于不同根性的种种众生。他将念佛法门分为“念自佛”、“念他佛”、“双念自他佛”三种。念自佛,重在观现前一念之心,此心遍十方,穷三世,性相上具足百界千如,理体上同于三世诸佛。念他佛,就是将阿弥陀佛的果德庄严作为所念之境,念佛的名号、相好、功德,专注于忆念,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成就三昧,往生净土。双念自他佛,就是众生心中之佛与佛心中之众生,三无差别,观想诸佛的依正庄严,开众生心中之智慧。净土念佛内涵丰富,行归净土成为明末佛教诸宗的共遵行门。

可见蕅益大师为中国佛教指出的道路就是解行并进,诸宗融合于净土,由此形成了合禅观、经教、戒律归入净土的“灵峰派”,“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便成为灵峰派的宗风,一直延续至今。灵峰派的出现,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某种意义上说,灵峰派在明末佛教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承担了佛教发展指向标的作用,也是继永明延寿大师700年后,佛教发展又一里程碑性的事件。融合禅观、经教、戒律归入净土,是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灵峰派“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宗风是佛教发展至明末的一种历史性选择。

三、灵峰派在明末天台宗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明代天台只在晚明始有真觉、传灯、智旭三世相承,重兴三观十乘之学。”[13]自万历十三年(1585)至天启五年(1625),传灯大师历时41春秋,弘传天台教观,为中兴天台第30祖。直接承继传灯法脉的是午亭正时一支,但这一支由于身居深山、范围狭小,加之传承者学识水平低下,最后至民国初便传承不明,法脉中断。传灯之后位列天台宗第31祖的蕅益智旭,于传灯大师并无正式师承,是私淑天台。可以说如果没有蕅益智旭的私淑天台,天台宗的教观往后就传承不明了。天台宗这一严酷的现实加之明末佛教整体上的衰敝不堪,促使蕅益大师急切地去探求佛教的出路。他认为面对明末佛教教行不彰的现实,只有教观双美、解行并进的天台宗才是拯救末世佛教的津梁。但天台止观传承的不振加上末世众生的根性钝劣,蕅益大师认为能够统摄诸宗、适合末法众生根性的修持方法唯有净土念佛法门。由于天台宗的其它支脉传承不明,到了民国初年,“灵峰派”承担起了传承和光大天台宗的重任,并成为最重要的一支,可以说,天台宗的今天全赖灵峰派的坚守和发展。

谛闲大师是继蕅益大师之后中兴天台宗的重要人物。大师创建道场、弘法布教、培育僧才、结案祖庭、弘发止观、圆融台净,立德、立功、立言,被近代佛教界誉为“缁门麟凤,台宗泰斗”。其皈依弟子达10万人,入室弟子数十人。弟子们或主持丛林,或兴办僧校,使天台宗的影响区域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南方各省。”[14]“影响所及,远至海外、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新加坡各国,为近代佛教各宗派中所稀有。”[14]之所以天台宗能有这样的发展局面,功劳全在蕅益大师所创立的灵峰派。

四、灵峰派的宗风对佛教发展的现实意义

灵峰派确立的“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这一宗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佛教传承模式,对于今天佛教的发展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劫后重恢的当代中国大陆佛教……虽几经改革,但其样态,基本上还是明清以来国家限制、寺院中心、僧尼主导的陈旧模式,以经忏佛事为内容的民俗佛教,仍为当代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使佛教衰微的致命内伤未能得到根治,甚而有益发严重之势。”[15]今天的佛教,实质上仍处于文革之后的恢复期,其构成可以分为山林佛教、城市佛教和乡村佛教三部分。乡村佛教并未有太大起色,城市佛教的规模、质量相对于庞大的城市人口而言也成为点缀,山林佛教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多已经商业化,佛教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教理的系统化传播和实修的规范化体悟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在此形势下,灵峰派“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宗风对今天的佛教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教与行作为佛教的核心内涵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必要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强化。

应该说,法无高下,佛教的各个宗派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和土壤,也都会有相应根机的众生去修学。“教演天台,行归净土”不是惟一的选择,也未必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但对于末法时期根性转劣的广大众生而言,它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之后的一种选择。教界、学界乃至在家的信众对佛教义理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无论是寺院还是佛学院,教理的传播和普及工作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信众也需要解行并进,“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至少可以提供一个切入点,从这一点入手,深入下去,对其他法门也就容易触类旁通。所以无论是教界还是学界,对“教演天台,行归净土”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探讨很有必要。

从天台宗的角度而言,祖师大德之所以为后世选择这条台净融合之路,不仅是为了照顾末法时期的众生,更考虑到了佛教的长远发展。蕅益大师认为的“唯台宗可以系佛法九鼎于不坠”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相反,面对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严峻社会现实,天台宗拯救佛教的重任实际上变得更为急迫了。任何一位台宗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将“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思想和实践发扬光大下去。天台宗人负有勇猛精进,教观并行,自度度人,传灯无尽的历史责任。

重视灵峰派应该从复兴佛教的角度去着眼,教行并举的发展原则是发展今日佛教稳妥的落脚点和切入点,灵峰派的思想和实践可以给广大信众一个修学的下手处,非常值得借鉴。天台宗的教理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去研学、体悟,持名念佛也要有信、愿、行才能体验其中的真境界,这两项,都需要内心的安定。当教和行都能深入下去的时候,佛教的复兴才会有真正的希望。

总之,明末,中国佛教面临向何处去的问题,蕅益大师创灵峰派,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为佛教指出了融会诸宗、归极净土的发展方向,也使天台宗“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宗风正式定型。灵峰派有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担当,是延续天台宗传承的最重要的一脉,对今日佛教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灵峰派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予以重新认识和评价。

猜你喜欢

净土天台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在天台(组诗)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佛教艺术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天台植物
天台植物
天台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