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大寒
2018-01-29陈超编辑吴冠宇
◎ 文 | 陈超 编辑 | 吴冠宇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重要发明创造。从先秦时期开始,我国人民就逐步认识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掌握农时,以便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为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树立了季节的观念,学习到物候的知识,并根据日地关系创制了历法和二十四节气。深挖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传说故事、风俗习惯你会发现,水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小寒
小寒和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两个节气和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当太阳来到黄经285度时,就遇到了寒冷的小寒节气。小寒的寓意即为“冷气积久而寒,小者。未至极也”。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介绍小寒时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从字面上来理解,古人对小寒的定义即为:此时天冷,但还未达到极致,所以称为“小寒”,而小寒之后的大寒节气在古人看来才是最冷的。但俗话说:冷在三九。从冬至往后推十八天的三九天,是数九隆冬中公认的最冷时分,而它恰恰一天不差地落在了小寒。这就牵涉了一个小寒和大寒究竟谁更冷的问题。
在先秦时期,我国的经济、文化重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诞生于这一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正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古时的黄河流域,可能大寒要比小寒冷。但据现代气象的资料表明,近年来小寒最冷的年份要多些。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相反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年份极少。以摄氏计,小寒时节,东北北部平均零下30℃左右,低时零下50℃以下;北京地区一般零下5℃上下,低时零下15℃以下;秦岭淮河一线在0℃边缘徘徊;就是江南一带,也只在5℃周围游移。
水与小寒的关系密切体现在与之相伴的一个节日上。到了小寒时节,一方面离年关越来越近了,另一方面农历的“腊八”也与小寒节气十分接近。腊八,是古时祭祖、祭神和祈求福分的重要日子。
说到过腊八节,必然要谈到腊八粥。腊八节吃腊八粥盛行于宋代,当时叫“五味粥”。据《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记载:“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东京汴梁)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由此可见,腊八粥在宋代主要是以稻黍和果豆为原料。后来配科不断改进,明清时,腊八粥的制作更加精细,要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末、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加水煮熟,外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及白糖、红糖等进行点缀。人们还总结出,煮百果腊八粥时,不能加莲子、扁豆、薏米,桂圆,否则会有异味。
腊月初八,毕竟是北方冬季最冷的时候,乡村有“腊七腊八,冻死叫花(乞丐)”的俗语。熬一锅这样的腊八粥,吃起来热乎乎的,冲淡了寒气,增加了暖气。
自宋代起,每逢腊八这天,民间都不约而同地忙着做腊八粥喝,寺庙多会设粥济贫。皇宫里也都要煮腊八粥,而且还要分赐百姓。北京的雍和宫,腊八必要精心煮粥供佛。
除了给人们食用,在不少地方,腊八粥做好后,要先给祖先献上一碗,愿与逝去的先人共度腊八。人们不但将腊八粥分给家禽家畜吃,还在果树、农具、门窗上抹上一把粥,预祝果树茂盛多结果子,祝愿门窗能善解人意,照看好家门。例如在湖北,如出现果树不结实,人们便会用斧子在树上开个口子,把腊八粥涂抹在口子上称为“喂树”,以此盼望早日结出果实。
大寒
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经过一路奔波,运行到了黄经300度,进入到了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在古人看来大寒比小寒要冷,《三礼义宗》中称:“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从这个字面上讲,大寒就是冷到极致之时。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也是说大寒要冷于小寒。《孝经纬》记载:“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凛例极也。”以“凛例”二字来形容大寒,并以“极”表示程度,可见风之猛,雪之大,冰之厚,温之低。作为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大寒”一词,最简单,最直白,也最明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大寒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了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这时的捕食能力极强,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在三候的最后几天,河中的水会结冰,并且会一直冻到河中央,此时的冰是最厚、最结实的。
水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大小寒时节会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眼前。关于这一点,民间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例如“小寒大寒,滴水成冰”、“小寒大寒,滴水成团”,或者是“小寒大寒,捏水成团”。在1月份的黄河流域一带,平均气温已降至零摄氏度甚或以下,此时水缸里的水常由于水温略高于零摄氏度还未结冰,或水温虽已在零摄氏度以下,但仍未结冰(是谓过冷水)。这种水虽然仍未结冰,但略一拨动它或捧起来冰即生成。所谓“小寒大寒,捏水成团”指的就是此种现象。
民间在大寒节气忌天晴不雪。农谚说“大寒三白定丰年”“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三白指下三场大雪。大寒忌晴宜雪的说法早在唐朝时就有了。古书中记载:“一腊见三白,田公笑赫赫。”为什么腊月下雪就预兆丰收呢?《清嘉录·腊雪》就说得好:“腊月雪,谓之腊雪,亦日瑞雪。杀蝗虫子,主来岁丰稔。”腊雪杀了蝗虫,次年不闹虫灾。自然丰收在望。在大寒时的雨水量非常稀少,寒潮南下频繁,容易产生大风降温以及雪灾等极端天气。大寒的气候。也是许多地区预测来年雨水情况、对农事有何影响的重要依据。在大寒时的降雪对冬小麦也很有利,因为盖在麦苗上的大雪可以为麦苗保温,也可以到来年雪融化之时作为春水保证墒情。难怪农谚中有“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