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角色焦虑的因应策略
2018-01-29史利平
史利平
2018年1月20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面对《意见》中所提出的蕴含新时代特色的理想角色,教师亟须改变自身的角色行为以契合这一新的角色期望。但是,囿于固有角色定位的影响,部分教师自身能力与新时代理想角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而引发了教师新、旧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角色焦虑就是因角色冲突而引发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师的角色行为调试过程中普遍存在。作为一种情绪体验,适度焦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和动力,但过度焦虑会使人产生不适当的行为和反应。如何在发挥教师角色焦虑正向激励的同时降低负向的消极影响?为此,本文在厘清新时代教师理想角色的基础上,探寻教师角色焦虑的因应策略,从而为实现新时代所提出的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新时代教师的理想角色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作为一个人活着,就是生活在社会的框架之中,在其中,我和我们都一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之中,这个共同体作为一视界为我们所拥有”。[1]可以说,处于社会中的个体都处于一定的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而每一种社会角色也都相应地具有了一定的社会规定性。同时,社会对角色的这种规定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发生嬗变,教师角色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丰富了教师角色的社会规定性,同时也提出了新的理想角色。
(一)新型的教育生态促使教师角色分工的多元化
在新时代下,互联网作为新科学技术的代表,成为推动教育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所承载的海量信息开辟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新途径。同时,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一系列在线新型教学手段已然成为教育场域的“新成员”。互联网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在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新型教育生态的建构。与以往传统封闭的教育生态不同的是,新型教育生态环境是一种开放的、创新的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教师已然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教师以往仅局限于知识“传声筒”的角色分工也被打破。教师要改变以往照搬教材传授知识的惯习,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建构者。教师要根据学情对教材、网络等相关学习资源进行重新的分析、整合,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教师要改变以往对教学过程的主控行为,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习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生成,获得思维的成长。教师要改变被动成长的发展方式,成为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和研究,发现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提升专业发展的水平。可以说,新时代下的教师角色分工打破了以往的“工具中心”,实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全环节参与,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发教师角色职能的多样化
在工业化思维模式的规训下,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学生被置于标准化、规模化的“流水线”培养模式之中。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师生之间所形成“授—受”关系的规训下,学生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线性的“你教我学”方式,其重点在于教师的“教”,而学生的“学”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课程被看成为“训练我们成为预定的‘真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积极的创造者”。[2]
在新时代,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在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被列为三大方面的一个。而互联网思维模式所倡导的用户思维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以实现和满足。同时,教师的角色职能也打破了以往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局限,着力关注于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教师成为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指出,“教师应当做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3]教师的角色职能从单一的知识传授,拓展成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教师更多发挥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任务。教师还需要拓展专业学科知识,建构起跨学科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资源的共享带来教师角色地位的民主化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凭借角色所拥有的合法化知识,实现了知识与权威的统一。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了知识权力向教师角色权威的转化,教师成为了权力象征。
新时代下,互联网打破了以往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互联网获取同样的知识和信息。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基于知识垄断所缔结的等级关系走向了民主化。由于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资源,教师和学生有了对话的基础。“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Students-of-the-teacher)及学生的教师(teacher-of-the-students) 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教师学生(teacher-student) 及学生教师(student-teacher)。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收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4]与此同时,教师也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时高高在上的给予者角色,与学生分享知识,结成双向动态的平等合作关系。通过教师和学生间平等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了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
可以说,未来的“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5]
二、教师过度角色焦虑的弊端
新时代下,教师的理想角色设定着教师理想的行为规范和模式,也决定着教师角色行为的方向。面对角色的这种新要求和新变化,部分教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角色焦虑。教师角色焦虑的产生主要是在教师履行角色行为的过程中,面对新情况和新变化,自身无法顺利克服或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形成一种情绪低落、无所适从的心理紧张状态。对于教师而言,过度的角色焦虑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教师层面:对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过度的焦虑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有研究表明,“长期的、严重的焦虑会使教师出现生理紊乱,如溃疡、结肠炎、心律失常、头疼、慢性疼痛、高血压等。另外,教师的焦虑情绪还可能导致教师产生教学场以外的有害生活行为,如酗酒、破坏家庭和同事关系、性功能障碍等”。[6]
其次,过度的角色焦虑会引发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如果教师对其职业角色的焦虑长期处于过度的状态,会引发潜意识深处对自我价值的质疑和否定,即“我是谁?”“我做了什么?”作为潜藏于意识深处的自我价值,当个体遭遇现实的巨大挫折后,表现出空虚、孤独和生命无意义感。而对于部分教师而言,新时代所提出的理想角色远高于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范畴,尽管经过自身的努力,也无法达到“理想角色”的要求。这就在社会角色期待与教师实践角色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最终引发教师对深层自我价值的追问和质疑。
(二)学生层面:对学生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导向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与教师面对面实现着知识和情感的交流。一般而言,“师生双方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 相反,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抑郁、焦虑、烦躁等,从而产生疏远甚至敌对关系”。[7]
教师过度的角色焦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过度的角色焦虑会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从而使教学任务不能高效完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度的角色焦虑会使教师产生如“‘回答学生提问有困难’、‘与学生交流产生敌对情绪’、‘关涉学生问题时采取逃避的态度’、‘通过其他方式如多媒体、手语、学生报告等避免自己讲课’、‘过分苛刻或过分宽宏地对待学生的学习’、‘单一化课堂(如敌对性的或防御性的)’、‘对于学生的意向和动机出现偏执的想法’等”。[6]
教师过度的角色焦虑会影响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培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包含有人与人丰富的情感交流。而教师在角色行为过程中,如果处于过度焦虑的情绪状态,就不免会将这种情绪传递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8]
三、新时代下教师角色焦虑的因应策略
“焦虑无法避免,却可以降低。焦虑的管理问题是将它降低到正常的水准,并利用这种正常的焦虑作为增加我们觉察、警戒和生存热情的刺激”。[9]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降低角色焦虑的水平,实现自我人格的正向成长是当前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增加教师自身的角色调适性
首先,教师要明晰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行为目标,减少不确定性对角色焦虑的负面影响。如果教师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社会所规定理想角色的具体行为规范,明确自身在新时代下角色行为奋斗的具体目标,对自身角色形成准确的目标定位,就能够减少新、旧角色之间的冲突,从而降低焦虑水平。有研究表明“在认知负荷的实验中发现,当高状态焦虑教师将自己的能力归入某一类的时候,他的焦虑水平就会降低,认知加工效率就大大提高”。[10]
其次,教师要构筑新时代教师角色信念,有效提升角色行为。教师角色的形成分为角色认知、角色认同和角色信念的形成。而角色信念作为教师角色行为和规范的内在决定力量,潜藏于教师的意识深处。“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代替教师。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建树,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11]
(二)创设发挥教师角色职能的外部环境
首先,学校要提升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合理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其角色职能发挥的重要保障。面对新时代所提出的教师理想角色期望,学校应适时调整管理制度,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展示舞台。尤其是在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上,学校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关注教师角色要求的新变化,真正站在教师的角度上,适时调整学校的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制度,有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对其角色行为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全社会尊师重教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作为肩负立德树人重任的主要角色,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总之,教师作为一种与人类相伴而生的社会职业,其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在新时代下,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都需要重新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采取卓有成效的策略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消解教师过度的角色焦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达到理想角色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