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西北藏传佛教绘画《神路图》研究

2018-01-29

关键词:滇西北卷轴东巴

黄 诚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一、背景内容概述

滇西北三江流域的东巴绘画是别具一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丽江当地的纳西族百姓祭祀时,除了占卜诵经等常规的宗教仪式之外,还会应用绘画方式来描绘妖仙神鬼、世间万物、山川河流等。因此东巴画一般就是通指纳西族东巴教祭祀仪式中的相关绘画,其既是研究滇西北宗教的特殊文献史料,也同样是云南少数民族绘画中的艺术珍品。

在纳西语中《神路图》被称为“恒丁”或者“恒日丁”,大意是指通往神界的路经图长卷,因此别称为登天路图。是东巴教用于葬礼仪式中超度亡灵的卷轴绘画,一般用于超度地位很高的东巴祭司,而在普通百姓丧葬仪式中并不使用。祭司们往往在仪式中将《神路图》平铺开来,并立于近旁诵读《引神路经》将亡魂从长卷的最底处逐层往上超度。图卷采用了传统的连环画形式,卷中绘有360余位形态各异的人物、神佛、魔怪以及70余种珍禽异兽。主要内容分为18个地狱界、凡间界、自然界与33个神佛界四个部分。其中图卷顶端即为东巴教的最高神界。有“古代宗教绘画第一长卷”之誉的《神路图》本意是东巴为逝者指引通往神界之路,也可以理解成为亡魂排忧解难,将其从地狱界的痛苦煎熬中解放超脱出来,或在凡间界投胎转生为人,或送至最顶端的神佛之地。该卷轴画表现了东巴教传统的生命轮回和灵魂归宿的观念,是多元民族宗教文化相融而成的生命观。

东巴教特有的长幅宗教卷轴画《神路图》,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绘画中的旷世巨作。此卷轴一般长近20米,宽约1尺。不仅融入了明清时期东巴传统绘画的粗犷原始画风,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在国内外学术界被公认为宗教绘画一绝,具有“古代宗教绘画第一长卷”的美誉。而今此类画卷,主要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民间已难见其身影了。卷轴画在纳西语里被称为“普劳幛”。特别是在明朝丽江土司时期,滇西北区域的经济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周边地区汉、藏、白、彝、纳西等民族间的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在中原佛教、藏传佛教与道教相继传入之时,随之而来的不同教派绘画,对纳西族艺术不可避免产生了重要影响,卷轴画便是在如此的背景下诞生出来了,因此被学者称为是纳西与汉、藏、彝、白等民族绘画技艺相融合的综合产物。东巴教自古以来都具有学习借鉴外部环境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在参考藏传佛教艺术的基础上,擅长贯通本土宗教的绘画技艺。据史料文献记载,自明朝之后,东巴教卷轴画的素材进一步丰富,技法上更为娴熟,尤其是使用工具与材料有了很大进步,达到了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绘画的繁荣时期。

《神路图》作为纳西族绘画艺术中颇具民族特色的部分,同时也是东巴文化经典的构成内容。由于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东巴绘画的代表作品,其呈现出三江流域纳西族古朴的原始美。

二、绘画风格解析

《神路图》作为东巴绘画的典型代表作,信手勾勒造型轮廓,线条如屈铁盘丝,笔法流畅豪放。整幅长卷是以段落连续的形式,采用描线填色的表现技法。首先木炭条起草稿,再按轮廓大形绘以矿物质或天然植物制成的颜料,使用一定量的胶水调和,随后竹笔或毛笔重墨勾勒,被誉为国内“宗教美术史第一长卷”。作为东巴卷轴画中最古朴最具代表性的旷世神作,其艺术魅力首先展现在对妖魔鬼怪的造型上,龇牙足蹈的人身妖首栩栩如生,描绘了堕入冥界的亡灵们饱受各类刑罚的煎熬。纳西族先民们采用了极为简洁的技法,在看似信笔随手的勾勒中,展现出了充满稚气的原始艺术造型,表现出了罪民在地府里饱受煎熬罚的情景,让观者触目惊心而生恐惧,因此具备了超凡的表现能力。

在色彩运用上,大多采用低明度的颜色主调,譬如黑灰、深蓝、青紫与墨绿等。重点绘制了地府的黑鼠、灰雀、三十六座黑山、三十条黑河,黝黑毒海、黑头鬼、黑骨大神等,整体画卷色调偏灰,展现出阴森诡异的幽冥地府情景。在构图布局上主要采用了均衡对称的段落式构成形式。而在简洁干练的造型中,色彩多是敷以红、绿、黄、白、蓝等,冷暖色彩对比异常艳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装饰性特色,表现出人们对宗教域景的幻想。

著名纳西族学者白庚胜先生认为,“黑、白、红、黄、绿(蓝、青)五色作为同一色群同时共用,实则是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广泛应用于少数民族的民俗仪式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五行色彩象征神界力量可以驱除邪恶,比起单纯用红色祛邪则更加强烈。纳西族将五行色彩运用于《神路图》中,应该是受到了中原地区道教中五行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自身本土宗教而形成的。卷轴中的神界描绘以红色暖调为主,在天界神灵背后的佛光亦大多采用红色,还辅助以黄色与橙色等,其虽然色彩繁多,但画面整体均趋向于红色的暖调系列。而地狱界则多以采用明度较低的灰色调,如青黑、深蓝色、紫青、墨绿等。重点描绘了幽冥地府的暗色调,展现出恐怖阴郁的地狱场景,画面呈现出的冷调,烘托出地狱触目惊心的残酷受刑场景,使观众心有余悸的同时与神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线条造型简洁概括,应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姿态古朴传神,具有原始自然的纳西族风格。整幅卷轴风格古朴大气,手法粗犷,线条细腻,神形兼备,绘画技法非常娴熟。《神路图》中对于神佛描绘的姿态多为盘膝而坐,阔面垂耳的佛像身后皆有佛光普照,整体形象端庄安详,却又不失人性的随和,显现出一片自然祥和的氛围。而魔怪的造型则是粗犷奔放的妖首人身,地狱中呲牙咧嘴的小妖,怒目圆睁的巨鬼,体形壮硕的武士,手持利器的魔怪,呈现出纳西族东巴教特有的古朴之态与怪诞之美。

从《神路图》的艺术风格上推测,它的确是具有历代不断融合演变的过程,但生动传神的艺术风格中一直保留着古拙与自然。早期的《神路图》尤为显得原始纯朴、线条粗犷,色彩简洁。由于绘制材料工具的进步与技巧的不断提高,后期的风格则逐渐转变为细描精绘、构图紧凑、造型严谨,色彩艳丽,表现技法趋向于成熟。前后期画面效果虽然有较为明显差异,但都呈现出了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自然美,不愧为纳西族绘画中别具一格的艺术瑰宝,

三、东巴影响因素

滇西北地区的东巴教是以纳西族本土宗教信仰为基础,融汇了周边少数民族多种文化因素的一种宗教意识形态。除了受到藏族传统苯教的深远影响之外,还受到藏传佛教以及其它民族宗教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东巴教多元化的特质。该卷轴画在一定程度集中地反映了藏族宗教文化对纳西族本土宗教的影响。

《神路图》的产生意味着纳西族宗教的生命历程,其归宿轮回的观念融合了诸多文化因素,形成了多元文化相融产生的灵魂超度观。对于纳西族观念来说,人去世之后举行的丧葬超度仪式,同样也是作为生命的一种过渡阶段和身份转换仪式。逝者需要通过超度轮回仪式,回归祖先之地并步入先人的行列,在社会等阶内转换为祖先,成为后人们祭祀的对象。随着冥界、凡间、神域三界观的诞生,逝者的生命历程必须要穿越鬼域之地,在受尽重重磨难后,在人世间转生或达到更高神灵之地的历程,因而这种生命三界观又不可避免的与回归祖先之地的观念融合在一起了。

丽江著名的明代白沙壁画是融合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于一体的多重宗教壁画,而《神路图》则是汇集了更多种宗教意识因素为一体的艺术瑰宝,所绘鬼神人三界达到了数百个艺术形象,还包括了众多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器具,不仅含有本土东巴教的传统观念,而且融合了其它宗教的意识形态,尤其是苯教和藏传佛教的观念。东巴画源至纳西族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自唐代以来,该民族的本土信仰陆续受到了藏族苯教、佛教与中原道教的影响,于是最终形成了东巴教。东巴绘画技艺同样也随着宗教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神路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历朝历代教徒运用东巴象形文字与图形绘制而成。

纳西族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宗教不断融合,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巨大。《神路图》的画轴形状与藏传佛教的唐卡画非常相似,从画卷的样式和长度、宽度都与唐卡相近。著名纳西族学者和志武先生认为东巴卷轴画颇受佛教神像画的影响,特别是受元、明以来藏传佛教唐卡卷轴画的影响。《神路图》每位神祇均居中占了整幅画的大部分位置,四周环绕着护法神、坐骑、神树、佛花等;卷中神祇坐姿则以佛教传统的跏趺坐姿为主;所填颜色繁华、疏密均衡、主次分明。这与西藏唐卡的构图技法是相似的。而护法神还包括众多的神兽,主要以大鹏、青龙、金狮和白象为主;而地府中的妖魔形象与藏传佛教中的鬼怪类似。其中神祇的莲花宝座同样也是佛教的产物,而且所宣扬的“三界六道”、“十八层地狱”、“三十三神地 ”、“十三神数”、“生死轮回 ”、“因果报应”等概念皆来自于藏传佛教的背景。

长卷反映的逝者生命轮回历程的归宿观念是多元宗教的融合,其中有众多的教义是受了印度古文化的影响,这应该是通过藏传佛教融合进东巴教中的。这类受外来宗教影响的三界观念,使得东巴教所反映的生命观更凸显了多元交融性,这对于研究民族间宗教的互相融合是相当有价值的。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教义上还是形象上,《神路图》中都体现了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巴教位于滇西北汉、藏、白三大文化的交汇之地,这一方面给纳西族宗教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另一方面也为该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复合的多元化养分。通过《神路图》亦可感受到,纳西族先民们充分学习和融汇了藏传佛教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完善了自身民族本土宗教的文化。

结语

《神路图》作为一部活的东巴教发展史,记录了纳西族在历史上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不同的文化特征,为研究该民族的原始信仰提供了艺术形象资料。《神路图》的多元文化宗教内涵具有明显与藏族苯教文化交融的痕迹,应用丰富的绘画语言表现了东巴古籍文献所记载的神话故事。其对本土纳西族民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客观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世界上众多的少数民族绘画长卷中,《神路图》是唯一用象形文字图像记录的艺术品,形象而且直观,在各民族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其以东巴祭祀为表现内容,以娱悦神灵、驱鬼镇邪为目的,以原始民族生活为背景,与汉、藏、白等民族宗教文化包融并蓄,体现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其承袭了原始艺术传统,又保持着古朴淳厚的滇西北原生态特色,其使用艺术化的语言描绘了纳西族祭祀特色,以古老的纳西象形文字图像作为记录工具,既有古代传统绘画的基本属性,又具有滇西北纳西族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神路图》中藏传佛教对纳西族文化的影响和交融,必将对探讨纳西族、藏族文化甚至东巴教、佛教文化的融合与变迁带来积极的价值意义。

猜你喜欢

滇西北卷轴东巴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掌控板动态卷轴
古老厚重的甘肃非遗卷轴
滇西北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体育课程改革关联性研究
祭风
旅游精准扶贫实施策略和绩效评价
玉水有清音
卷轴:骆驼
重构滇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
旅游城镇化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互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