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语言学视角探究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

2018-01-29

关键词:中式交流语言

杨 丽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引言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属于中式英语的网络流行语,也乘着网络之风发展起来,成为语言研究的热门话题。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某一时期或某个特定网络社区中广为流传并被高频率使用的语言,是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学等学科理论和原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言语时尚。尽管不被用作正式的书面语言,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们在网络中的广泛流传和使用。可以说中式英语是源于社会发展的语言,约定俗成地被大家接受了。较典型的例子如“no zuo no die”、“you can you up”(你能你上)、“打 call”等一系列的英汉词汇、语法混用的词语。其实,不仅在网络,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中式英语已被大家熟知并得到广泛认可。

二、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现象及其特点

首先,中式英语指带有汉语词汇、语法、表达习惯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中式英语由来已久,最早期的中式英语在香港出现,当时,清朝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当地一些人在与洋人的接触往来中或多或少会学到些简单常用的英语词语,在交流的时候,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把学到的这些词夹杂着汉语表达出来,而且有些已经融入到英语之中。比如,打招呼时的“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作为最早的中式英语的典型表达,早已被英语体系所接纳,沿用至今,以至于被误认为这就是原本的正宗英语表达。

起初的中式英语主要是把中文词语逐个译成英语后按汉语语言方式连接起来,比如,you have two down son(你有两下子)、you me you me(彼此彼此)、watch sister(表妹)、moon under old man(月下老人)等等,而现今,很多汉语拼音直接“侵入”英语中,比如,被评为2013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的“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常被引用为中式英语的典型例子,其中,“作”读作阴平“zuo”,源自东北方言,是“找事儿,找死”的意思。这个说法的意思是“自己找事儿,咎由自取”。类似的还有汉语拼音结合英语构词法,比如geilivable(给力的)、ungeilivable(不给力的)、undingdable(顶不住)等,这些词都是汉语拼音结合了不同的英语单词词缀,有形容词后缀-able,以-lity做后缀的名词,表示“性质”、“状态”,还有表示“否定”的前缀un-,也曾有借用英语语法的情况,英语中的过去式和进行时的词尾-ed、-ing被用在汉语词汇中,比如,吃ed(用表示“过去”的词尾-ed表达“已经吃过了”的意思)、羡慕ing(用表示“进行”的词尾-ing表达“正在吃”的意思)等等。这些词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感觉特别符合英语构词规则,其中一些表达在美国在线俚语词典都能找到。还有的是利用汉英语言的谐音音译来的,比如,“砍柴”,英语反意疑问句“can't I”的中文谐音,意思是“难道我不行吗?”“爱豆”是“idol”的中文谐音,意为“偶像”,如“你知道你爱豆的真实姓名吗?”“闹太套”是“not at all”(根本不)的中文谐音。此外,英汉词语混搭结合也是一种表现形式,比如,入选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为××(疯狂)打call”这样的句式,意思是为其加油、呐喊,是用来表示赞同和支持的。同年入选的“你有freestyle吗?”也属于英汉结合的形式,同样的还有我们早已熟悉的“你out了”,总之,这样的说话方式让人觉得言简意丰,新颖有趣。

笔者在此所提的仅是网络中式英语的冰山一角,它作为一种更加自然化的语言,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也正是它有别于传统媒体语言的特点:

(一)文化性 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映射出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一些具有独特中国文化特征的词语,无法用英语恰当地传达出文化意境,反而干脆用中式英语表达得更直接。

(二)趣味性 整体而言,网络语言现在逐渐走向幽默趣味化,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承受着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网络则提供了一个舒缓情绪的场所和途径,人们喜欢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许多网络上流行的中式英语非常有趣,甚至令人捧腹,无形中成了人们自我放松的方式之一,也起到了减轻人们生活压力的作用。

(三)简洁性 人们在网上聊天时喜欢用更加简洁明确的表达以求省时省力。中式英语表达不过多考虑两种语言在构词、句式、语法上的差异,或混合或借用的表达方式,以取得最快最有效的沟通。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中式英语的成因

人类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和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产生于社会的发展,语言的演变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持续不断地产生符合时代特征和需求的新词汇,扩大语言的表述范围。语言演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即语言系统自身因素引起的变化;二是外因,即社会发展引起的语言演变。

(一)语言内部因素

1.英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句 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很多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有中英双语能力的人越来越多,有时由于目的语的语言能力有限或者文化差异的缘故,当一种语言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恰当的对等词语的时候,借助中式英语来表达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这样的表达直接明了,别有一番风味,比如“给力”,“作”,英语中没有与之对等的词。尤其许多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后失去了本身的语言特点,中式英语反而表达得更加形象生动。比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horse horse tiger tiger”、“five flowers eight doors”。翻译成汉语分别是“人山人海”、“马马虎虎”、“五花八门”。“know is know,no know is no know”(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语言接触的影响 语言接触是指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而引起的语言上的交流,这必然造成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原有语言结构或语用功能发生改变。比如语言借用,它是指某社会群体在与其他群体接触的过程中,利用其他语言补充自己语言所需要的成分,如语音、词汇,甚至语法系统,尽管它被认为是语言中最不易受到影响的成分,而现代语言中语言接触程度深入到打破语法常规的现象随处可见,前文中已提到过许多。此外,也不乏语言混用的现象。总之,语言的交流变化反映了全球社会的融合发展,为广泛的语言接触提供了条件。

3.语言经济原则 语言的经济原则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提出,随后,美国语言教授George Kinsley在1948年提出省力原则,包括“说话人经济原则”和“听话人经济原则”。网络交流要求简洁和高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经济原则是网络语言产生的源泉,网民们喜欢以简洁而内涵丰富的语言代替冗长繁琐的表达,这使网络语言迅速体现出较之传统媒介语言的优势。

(二)社会文化因素

1.语言与外界社会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从国际社会大环境来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间的友好往来日渐频繁,英汉两大语言的广泛应用,不仅体现在外交和学术领域,而是深入到了民间文化以及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次,近年来,中国的国力发展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汉语,语言接触频繁,文化上相互借鉴融合,为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开放多元化的大环境。

2.语言与社交媒介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及各种电视媒体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方式及交流互动平台。这个平台的使用范围之广和渗透力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面之广,速度之快超乎想象。这些都为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便捷的传播通道,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起来。

3.语言与交际群体的关系 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布范围,语言变体有社会意义的区别,不同的变体反映了交际者的不同身份或是不同场合。祝畹瑾认为:“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而其他社会群体受到影响,由于公众舆论和群体暗示而趋于使用这种语言,这是从众心理的表现。人的主观性使人们在任何领域的活动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偏见性,语言活动范畴也不例外,人们趋向于选择性地使用那些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彰显求异或从众性的语言。

四、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的利弊和发展趋势

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反映了社会文化、语言本身等因素共同发展的现实情况,它简练语言、简化了人们的交流,提高了交流沟通的效率,尤其是青少年作为网络语言的活跃群体,追逐时尚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自我尊严和群体认同,并利用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发挥创新力,其幽默诙谐的特点也增强了交际的有效性;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这种语言现象丰富和扩展了英汉语言自身的词汇和语法范畴,不仅加强了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也推动了汉语言及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但是,网络中式英语的使用也有其局限性,最典型的如隔代交流差异化理解,青少年若使用网络语言与父辈祖辈交流,会带来沟通障碍。此外,一些带有负面影响、带恶搞含义的网络语言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作用,破坏了原有的语言规范,不良用语被合理化,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带来文化的重构,对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形成干扰。另外,网络语言的交际语境也大都局限于非正式场合,适用于网络交流或口语交流中,带来调侃娱乐的效果。

可以想象,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网络语言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此,既不能搞保守的语言净化主义,试图禁止这种语言现象的发展,也不能任其泛滥,不受约束地肆意发展。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放松心情的平台,同时,也需要对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待这种语言现象需要采取辨证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接收。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且在传播中不停地变异,作为文化载体,网络流行的中式英语也承载着网民的意向和诉求,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种语言现象,深入研究它的形态、构成、分布和发展趋势,在尊重语用者语言习惯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系统、可持续的规范标准,使其走得更远更健康。

猜你喜欢

中式交流语言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口语提升:和中式英语说再见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语言是刀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