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18-01-29曹瑾
曹 瑾
一、终身体育理念概述
终身教育理念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法国作家保罗·朗格朗提出。[1]终身体育作为终身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在后续的生活、教育过程中也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终身体育理念强调对于体育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学校十分有限的几十分钟的体育课堂上,体育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迹可循。所以自出生开始,直至人生的尽头,都应将体育学习、体育教育贯彻始终。即使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也应当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将体育学习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身体育理念还强调要明确体育的目标,同时,根据人生阶段的不同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增加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终身体育理念主张人们通过主动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自身身体素质,有研究表明,适度的运动能改善自身情绪,提升自信心,同时通过身体管理也强化了其对自身的管理自觉性。[2]由此可见,无论何时高校都应践行终身体育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这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生活状态都有积极影响。
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问题
部分高校依旧沿用旧教材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工作一般集中在篮球、足球、排球以及羽毛球等球类运动和田径运动中,体育项目较少且比较集中,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能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进而无法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阻碍了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目标的实现,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质量及效率。此外,很多旧体育教材具有知识面过广、知识点零碎散乱等特点,体育教师无法对体育教学工作重点进行更好的把握,致使体育教学工作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往往是教师想到哪里便讲到哪里,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产生一定影响。[3]
(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问题
部分高校依旧沿用传统机械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或单一的教师演示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自身主体作用有所忽视,并且未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致使教学工作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进行设置和选择时,一些体育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基础情况、兴趣以及需求等进行考虑,在机械的演示示范、强化记忆以及重复性讲解训练过程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逐渐减弱,并且开始出现厌烦和畏惧心理,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如何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调整和丰富,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成为高校及体育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4][5]
(三)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校方和体育教师对学生竞技成绩方面较为看重,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也将体育技能、身体素质培养和训练当作重点,未能对学生体育兴趣方面的问题进行考虑,并且未能对学生独立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进行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工作过于侧重学生技能水平,未能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平时课堂表现、终身体育意识以及进步情况等进行考量,无法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无法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科学的依据指导,并且容易打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及兴趣。
(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未能组织开展更多有趣的体育比赛活动
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高校整体的体育文化氛围具有一定关联。但是部分高校对专业课、文化课的教学工作较为重视,对体育课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体育课课时安排较少并且时间的设置并不合理,致使学生无法更多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并且在体育课上存在困倦、疲累等问题。如何对学生专业课、文化课及体育课的时间设置、课时安排等进行权衡和处理,对学生客观生理规律、身体状态等进行考虑,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成为高校及体育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此外,部分高校未能组织开展更多有趣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或比赛,未能对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等理念进行更多的讲解和宣传教育,致使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学生未能产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及兴趣,影响了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三、终身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转变固有体育教学理念,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要想推进新的教学理念,首先要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思维及模式,同时不断强化终身体育理念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进度的重新规划。其次,要想实现终身体育思想,要想保证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日常教学中,就应当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教学目标,以此确保终身体育理念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对于教学效果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还应积极向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思想,使其认同终身体育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唯有如此学生才会积极配合教学安排,也为其坚持体育学习提供动力。最后,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还应多方参考各方体育锻炼资料,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适当引入娱乐元素,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且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兴趣,潜移默化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二)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
为了贯彻终身体育理念,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将更多学生喜爱的武术、跆拳道、健美操、游泳、轮滑、自行车、徒步以及网球等体育项目引入其中,转变传统体育教学工作中除了球类运动便是田径运动的尴尬局面,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习惯,为其终身体育意识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进行选择和学习,进而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6]
(三)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调整
体育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产生更多参与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尝试更多的新型教学方法,诸如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以及体育游戏法,等等。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对晦涩难懂、较为复杂的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技巧等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在课上体育教师为学生播放一些精彩的运动赛事活动视频,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能对某些优秀的运动员产生喜爱和崇拜,进而激发学生参与该项体育运动的兴趣,逐步将偶像参与的运动项目当成自己喜爱的运动,能提升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根据教学需求进行暂停,在运动员做出某些动作时配上相应的讲解说明,使学生对抽象的体育理论知识、技能等产生直观理解和认识,加深学生的记忆;若学生仍未能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器为学生播放一些有趣的动画视频,通过动作分解、慢放、回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适宜的体育教学情境、分层教学及组织开展体育游戏等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体育基础较好、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工作产生过于简单、无聊的感觉,同时也不会对身体素质稍弱、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造成自信心的打击,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多支持。[7]
(四)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体育背景下,高校需要做好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工作,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重新设定,重视对学生独立从事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在原有体育保健、体育卫生、基础体育知识等基础上进行扩展,帮助学生将体育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对学生独立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其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进行提升,进而使其能够在课下时间或走出校园之后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达成终身体育的目标。例如,高校体育教师在对健美操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将与健美操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精彩的比赛活动视频链接上传至校园网,分享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或是课后自行下载和观看,按照微课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模仿学习和自主练习;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健美操比赛活动,要求学生自行完成动作编排设计、排练等任务,最后在全体师生面前汇报表演。在锻炼了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最终为终身体育教育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基础。[8]
此外,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体育教师也需要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能力方面的考量融入其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习惯以及进步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可以对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联合应用,为教学评价工作全面性、科学性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能够从更多角度审视体育教学工作,为今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学生不足的改进奠定坚实基础。
(五)重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体育锻炼氛围的营造
为了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对终身体育理念进行更好的贯彻落实,高校及体育教师需要重视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体育锻炼氛围的营造,组织开展更多有趣的篮球、足球、健美操及游泳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徒步、竞走、登山、滑雪等锻炼活动。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校园广播、校报等方式进行宣传,设置更多的宣传标语、横幅等,充分发挥校园宣传部、新闻部以及文体部的作用,提升体育比赛及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发挥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作用,对体育课堂之外的时间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在丰富高校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使学生有更多收获,参与到更多积极、有意义的体育锻炼活动或比赛中,使其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体育活动及比赛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9]总之,通过定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赛前训练及排练等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影响,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六)根据教学模式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因此改变当前的评判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是高校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必须面对的问题。首先,评价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期末的考核分数,更应综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日常课堂表现情况进行综合评定。[10]客观的、合理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更能使其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教学效果评价模式的改革对教师自身提出更高要求。要想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就需要教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身体情况,同时结合其身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公平、客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者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同学,应当及时予以鼓励,同时针对其兴趣为其推荐适合的运动项目。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其锻炼的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取得进步后,必然会增强继续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强健体魄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对于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也有推动作用。在进行日常训练过程中,还应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掌握其真实想法,教师也应大胆尝试学生的建议,不断对教学方案以及最终的评价方式进行调整,为学生制定最适于学习的教学方案与评价标准,既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又能使之与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进行有效衔接,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