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利与弊之分析

2018-01-29王毓珣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课程教育

王毓珣

历史是一个吝啬的老人,每当一个新的事物产生的时候,必然伴随着新的矛盾的产生。慕课作为“基于网络的集选课、注册、学习、练习、反馈、作业、讨论、评价、考试、证书与学分认证等教学过程于一体的一种在线教学组织形式”,[1]也属于新的事物。这一新的事物也必然存在利与弊。仔细分析,慕课利与弊如下:

一、慕课之利分析

(一)达成教育均等,促进教育公平

达成教育均等,促进教育公平,是人类追求社会公平的目标之一。归纳起来,教育均等包括:一是教育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入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二是教育过程均等,即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同时能够创造适合每位学生的教育。三是教育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达成教育均等,要求社会对每一个成员,不论民族、国家、性别、社会背景、家庭出身和个人条件,都要给他们提供相同量与质的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相等,人人有机会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然而,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体制下,教育均等只能是一种理想,化为现实几乎是不可能的。

慕课在招生上采取完全公平开放的理念,向所有愿意学习者实行完全公平的注册开放、资源开放、互动开放等,没有招生的准入门槛,无论什么人,只要拥有能够联网的学习终端,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或学习需要,免费注册学习已经开设的慕课。这对于达成教育均等,促进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工具意义与现实价值。

(二)提高教育质量,促成高位均衡[2]

从“人人有学上,人人能上学”的学有所教走向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接受名师教育的学有优教,是有教育以来人们对教育的最高期盼。因此,二战以来,各国政府不惜投入重金,不断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强化教师的在职培训……然而,由于优质教育特有的资源稀缺性、水涨船高性等特征,[3]决定了名校只能占学校的极少数、名师也永远只能占教师的极少数。这就使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借助实体学校做到人人上好学,人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例如,教育发达的美国其优质教育资源也是有限的,主要集中于教会学校、蓝带学校(基础教育)、常春藤及新常春藤高校等少数学校。

而慕课采取名校、名师上慕课的形式,学习者无论何地何时,无论贫富贵贱,无论种族宗教,只要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拥有网络终端以及自学能力,就可以在网上免费注册,收看一流教学的视频,目睹一流名师的风采,聆听一流名师的教诲,接受一流团队的指导。这就使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可以不出国门、甚至不出家门,就能在家自学高质量的慕课。这对于缩小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促成高位均衡,达成学有优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扩大教育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当下世界各国最大的财政开支除了军事之外当属教育。如何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同时,提高教育规模效益一直是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慕课不仅与网络公开课程一样实现了学习者大规模化,而且突破了一些技术瓶颈:主观题目机器自动评阅即时反馈问题、学习者线上互动交流问题、客观题目同伴评价问题等,进而达成了没有数量限制的大规模教学理想。截至2014年6月7日,仅Coursera一个慕课平台就有7,991,035名学习者,选择学习来自世界109所名校的666门课程。[4]课均注册选课者人数约为11,999人。而2013年9月,该平台的注册学习者人数还仅为4,680,000。[5]截至2018年5月2日Coursera已经与28个国家的164个合作伙伴,提供2806门课程,注册人数达25,000,000。[6]这比传统课堂教学一次授课只能面向几十名至几百名相比,生均成本自然降低。根据相关研究,传统课堂教学因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均成本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其学习质量与效益也呈现递减的趋势。而慕课由于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运用,这种递减趋势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一门慕课的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都会伴随着学习者数量的递增而递减,而获得的效益却没有呈现递减的趋势。

(四)基于学习需求,满足教育选择

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这一教学形式虽然满足了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扩大了教育对象,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其不能充分适应每一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天资、兴趣、爱好、需要、特长等弊端也日益彰显出来。因此,教育界不断通过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走班制、选修制等教育革新来弥补班级授课制之弊。有的学者甚至通过呼吁非学校化社会、在家上学等抵制学校教育。然而,教育供给与学习需要这一对矛盾却一直难以得到实然的平息。这是因为每位学习者均有自己的学习需求,而基于一统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只能以不变的教育应万变的学习需求,实施的教育选择也只能是有限的选择而不可能是自由选择。

伴随着慕课的产生与迅猛发展,慕课不设注册门槛,没有量化指标限制,学习者可以基于自身的学习需求,自由选择慕课学习。慕课学习者不管出于学历需求、充电需求、名校需求、名师需求等何种需求来学习,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慕课注册或放弃学习。这既使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地而宜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也使一人一课表、一人一进度、一人一时间、一人一空间的个别学习变为现实,更使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事事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化为真实。

(五)更新教育理念,推动教育革新

何谓教育理念?韩延明教授认为“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7]简要而言,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教育存在的理性认识。伴随着慕课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人们对慕课的理性认识逐渐深入,仅新出现的概念就有:慕课、微课、微课程、大规模教学法、翻转课堂、慕课平台、碎片化学习等。这些新概念不断地洗刷着人们对教育原有的理性认识,更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其实,慕课在教育理念更新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完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在慕课设计及录制上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慕课的实施中必须依据大数据反馈,关注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随时进行互动交流,而不是在传统课堂上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迫学生“要我学”。

(六)改造师生关系,促进教育创新

慕课还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了师生关系:一是慕课改造了原有的师师关系。一方面,慕课加剧了教师与教师的竞争。慕课平台为名校、名师上名课搭台,并面向所有学生开放注册。这就使一批得过且过混日子的教师一下子不得不面对慕课平台上慕课教师的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不二选择。另一方面,单靠名师一人,根本无法完成慕课录制,更难完成课后辅导以及师生互动交流。这又要求慕课团队必须加强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本团队的慕课成为注册率、坚持率与完成率皆高,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度皆佳的慕课。此外,在翻转课堂中,线上教师与线下教师的关系也需要很好地协调。二是慕课改造了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之梦。事实上,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尊生卑的关系很难改变。而慕课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师生关系活动中的民主、在相处氛围上的和谐。在慕课中,师生亦师亦友,学生可以随时选择学习或放弃慕课,可以任意评价甚至挑剔慕课教师的教学水准与问题,而且根本不用担心遭到教师的报复与打压。三是慕课改造了原有的生生关系。慕课下的生生关系,尽管也存在因地域相同而结成的学习小组等线下生生关系形式,但是借助慕课交流平台进行互动交流是慕课生生关系的主体。王勃笔下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慕课的生生关系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此外,借助大数据反馈、众包交互等,慕课可以将客观性题目的批阅及反馈即时化、数量化与精确化,从而大量节省教师批阅作业的时间与精力,这也是慕课之利,也是近期可以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推广的一种做法。

二、慕课之弊分析

(一)绕开教育主权

每一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主权。“它对内表现为一国独立处理其国内教育事务的最高权力,对外表现为自主处理其与别国发展教育合作事务的权力”。[8]教育主权包括:教育定向权、立法权、司法权、管辖权、投资权、运行权、学校审批权、课程设置权等。简言之,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置的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主要条款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慕课借助无所不在的互联网,通过网上注册、选课、学习、练习、讨论、考试、学分认证等手段,避开我国教育法的规定,一不用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二不用考虑我国公众的利益,三不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四不用顾及我国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无需任何审批,直达每一位受教育者,绕开我国的教育主权。

(二)渗透资本主义价值观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借助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手段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以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幻想。伴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唯恐失去其世界霸权地位的美国,更是千方百计力图阻挠中国快速发展。慕课其实是美国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至我国的一种新型工具。例如,哈佛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作为一门道德和政治哲学慕课,就处处渗透着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其赞同并强调的所谓以人为本、自我健全、意识自治、自由自主的“自我规定的意志”实质上就是在宣扬及渗透西方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价值观。截至2014年11月5日,依据Coursera提供的统计,该平台合计提供859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143门、社会科学134门。根据课题组成员分工浏览,在人文课程与社会科学课程中渗透着的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主要有:物欲主义、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令人担忧的是,该平台正“非常积极地”“不遗余力地”将其中的一些课程译为中文。从语种排序上看,英语726门、中文111门、西班牙语37门、葡萄牙语33门、法语29门、俄语28门。[4]长此以往,这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势必会对政治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我国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并进而干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有违正当使用等法律条款

正当使用,又译合理使用,英文为fairuse,最初发端于美国,“是指在法律规定或作者无保留相关权利的条件下,直接无偿使用已发表的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无须经著作权人许可的著作财产权限制制度”。[9]简单地说,正当使用,就是在教学中合理地使用别人的作品,而不需要授权。判断是否是正当使用一般采取四要素分析法,一看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二看作品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三看使用多寡和传播数量,四看使用后对版权所有者利益的影响。[10]

然而,每一门慕课的教学内容既要引用别人的概念、图表、数据、照片、视频、教材、音乐、文章等作品,又会生成慕课课程的相关版权:慕课课程的版权归属、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产生的辅导材料版权归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作业、论坛的帖子、小组项目作品等版权归属。加之,各国版权法在正当使用原则与制度尚不统一的条件下,如何明晰慕课版权归属以保护慕课版权,同时又要规避版权纠纷,已经成为限制慕课发展的一大难题。

(四)学习慕课是有限制条件的

从理论上讲,慕课的规模不限性与开放性意味着慕课面前人人平等。然而,仔细分析,学习慕课是有限制的。归纳起来,限制之一:学习基础、自学能力与自控能力限制。没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及知识储备,尤其是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自控能力,根本无法完成慕课学习任务。限制之二:数字硬件限制。完全基于互联网的慕课要求学习者不仅具有比较流畅的网络条件,而且需要比较先进的网络终端设备。例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这在一些温饱甚至都解决不了的贫穷地区几乎是一种奢望。限制之三:语言限制。大量的慕课平台及慕课采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这就给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带来了语言上的障碍,尽管这种障碍可能通过翻译字幕等加以解决,但是毕竟不是原汁原味,且会无形中造成学习效率下降。限制之四:慕课平台限制。当下的慕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众多的慕课平台一没有实现标准化,二无法达成转换自如。这也给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学习障碍及限制。限制之五:慕课门数限制。由于慕课尚属于新生事物,加之慕课的设计、讲授、录制、播放等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与团队努力,这就使慕课不可能一下子将全世界所有课程统统放到慕课平台上。想学的慕课没有,不想学的有的是,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慕课常态。限制之六:学期限制。为了辅导与互动的便利,慕课仍然采取了学期制的翻版小学期制,它不仅要求学习者于学期前或学期中注册学习,而且结业时间也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彻底打破了时时可学的梦想,进而从时间上限制了慕课学习。

(五)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相对单一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的方法。无论是从教的方法看还是从学的方法看,其种类、数量都是极其庞大的。然而,当下能够运用于慕课中教的方法却很少,基本上以讲授法为主,练习法为辅,问答法与讨论法补充。其中,所用的讲授法或以大头像+PPT式的短视频形式呈现,或以一只手边讲边写的可汗学院式的短视频形式呈现,练习法虽然实现了客观题网上即时批改,问答法与讨论法则借助于慕课平台互动交流工具实现,但相对而言,教与学的方法依然较为单一。同时,能够运用于慕课的学的方法虽然属于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但这种自我导向的学习依然属于接受性学习。[11]这种学习基于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基础、能力与恒心,尽管慕课平台尝试搭建了慕课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与生生之间可以完成问答、讨论、互评、互助等任务,但是“人+机+人”交流仍是其主要交流形式。这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存在巨大差异。加之,慕课主要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这就使教与学的方法都较为单一,难以顾及分类、分层及个别教学。

(六)有些课程并不适合用慕课

迄今为止,慕课并不适合一些课程,归纳起来有:一是慕课较为适合以讲授为主的文化知识类课程。尽管教育技术专家们已经刻意创造了虚拟实验室等,为慕课走向教学实验类课程创造了一定的可能,但是仍有一些课程不适合使用慕课。例如,职业技能培训类、社会实践类课程、社会交往类课程、文明发展类课程、教学实验类课程等,就难以使用慕课展开。二是较为适合智育类课程,而不适合德育类、体育类、美育类与劳动教育类等课程。三是较为适合动脑类课程,不适合动手类课程。同时,在动脑类课程中不适合分布式认知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四是较为适合显性课程,不适合隐性课程。学校不仅是师生教与学、互动交流的场所,而且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例如,师生的交往、同学的交流、校风的熏陶、同伴的浸染等,这些共同生活的体验在慕课中是无法完成的。五是较为适合言语手段类课程,不适合非言语手段类课程。几乎一切非语言的声音和动作都是可以用作教育的手段。例如,体态语言、空间距离、辅助语言、类语言等。六是较为适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的课程,不适合借助艺术手段的课程。七是较为适合课内课程,不适合课外课程。事实上,“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12]可见,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仅凭网络讲授知识为主,虚拟互动为辅的慕课,不可能解决如此复杂的教育问题。

(七)同课难以做到同质

伴随着慕课的快速发展,如何才能保证同课同质已经成为慕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它包括同一慕课课程如何同质。值得兴奋的是,美国在这方面已经开启了慕课认证的大门。2012年11月13日,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内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非营利性教育协会组织美国教育理事会(theAmericanCouncilonEducation,简称ACE),同意对Coursera上由顶尖大学提供的几门课程进行评估,并在2013年2月,将Coursera上的5门慕课列入了ACE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学分可获得美国大学的承认。[13]然而,这对于慕课平台上众多的慕课而言,仅仅是极少数,其他的慕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质量认证。另一方面,课程质量并不能完全代表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例如,相对呆板的知识传授、难以监测到谁在学习与交流、试题的信度及效度、线上根本无法完成的诚信考试等,都在深深地影响或干扰着同课同质的顺利达成。

(八)辍学率高而完成率低

当下,辍学率高而完成率低是慕课的劣势之一。这一是因为学习者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目的、兴趣、基础、能力与毅力等均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可能凭兴趣,有的可能根据需要选学某一片断,有的可能希望学完整个课程拿到证书……美国学者PhilHill提出了慕课的5种学生类型:第一类是爽约者(No-Shows),他们注册了慕课,并激活了自己的账号,但是从来都没有学习过;第二类是旁观者(Observers),这些学生登录课程,阅读了课程内容,浏览了其他学习者的讨论,但是,除了镶嵌在视频中的那些弹出式测试,他们不会参与其他任何形式的评估;第三类是插班生(Drop-Ins),他们只参与某一门课程中的一些选题一些活动(观看视频、浏览或参与讨论组),但是他们不会去努力完成整个课程;第四类是被动参与者(PassiveParticipants),这些学生也许观看视频、参加测试、阅读讨论组的内容,但是他们通常不会主动完成课程作业与任务;第五类是主动参与者(ActiveParticipants),这些学生全身心地全程参与到慕课之中,参与讨论、完成绝大多数作业、任务和所有的测验与评估,直至最终获得证书。[14]二是因为慕课给学习者充分的选择及学习自主权。慕课特别强调免费注册,自由择弃,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强迫,没人监督,是否学习,是否坚持,全凭学习者自愿。三是因为慕课名义上虽然采取了自由择课、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但是在管理上依然沿用了学期制,虽然这一学期制是小学期制,但仍要求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注册、学习,同时还要伴以完成练习、作业等内容,这就无形中在时间上给学习者上了套。假如注册后,时间紧张,只有放弃。

此外,关于慕课之弊还有:慕课是在大规模教学法、在线大规模教学法、在线讨论法、在线自主学习法等学理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部分存在学理不明之弊。

猜你喜欢

学习者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