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综合健康宣教的护理效果
2018-01-29张金英
张金英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透析室,北京 102200)
临床对尿毒症患者展开专业治疗时,首选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尽管疗效显著,但治疗后也会发生各种不良事件,影响预后[1]。为此,本次选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作研究对象,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017年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其中,甲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0~75岁,平均(56.4 3.5)岁;乙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8~79岁,平均(57.3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予以甲组患者常规护理:入院后,护理人员予以患者简单的常识教育、心理护理,并告知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
(2)予以乙组综合健康宣教:第一,健康宣教。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发展、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等展开评估,以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比如,护理人员对患者展开个体教育,使其了解与血液透析相关的知识,并告知具体的护理方法、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可能会伴发的不良反应等,并安排专业的责任护理一对一指导患者;第二,自我护理知识宣教。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季度健康知识评估表,内容涉及血液透析流程、缴费流程、严格控制患者每日水分摄入、饮食管理、药品管理、低血压预防方法、透析治疗方法、血管通路、各项化验检查等,每隔一个季度做一次评估;第三,饮食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患者家属均予以相应的饮食指导,责任护士需对患者展开相应的营养调查,以准确了解患者每日饮食状况,如若患者未按照合理的饮食规范要求饮食,需及时纠正。同时告知患者家属蛋白质摄取量具体计算方法及每日需摄取的水分量;第四,药物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告知其各种药物服用时间、服用量、服用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导尿管。也要告知患者治疗期间需严格控制其血压,控制好含钾食物摄入量。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护理人员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两组血管控制不良、导管感染、高磷血症、极高血钾、管腔堵塞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乙组30例:1例发生血管控制不良、0例发生导管感染、2例发生高磷血症、1例发生极高血钾、1例发生管腔堵塞;甲组30例:3例发生血管控制不良、3例发生导管感染、5例发生高磷血症、2例发生极高血钾、4例发生管腔堵塞;比对可知,乙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5/30),比甲组56.67%(17/3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作为临床治疗尿毒症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血液透析难以渠道机体重要脏器的分泌、代谢功能,因此,若患者长时间接收透析治疗,则会伴发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高磷血症、感染等,对患者生活质量会造成很大影响[2]。为此,为患者选取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综合健康宣教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将其运用到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可明显提升患者对各种疾病的认识,使其了解、掌握更多疾病管理、自我保健等方法[3]。对患者予以综合健康宣教,重点从疾病知识健康宣教、饮食宣教、药物服用宣教指导等方面,可使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治并发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最终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后乙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明显比甲组56.6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时,予以其综合健康宣教,护理效果确切,可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改善预后,可推广应用。
[1] 范家莉,孔 悦,施素华,等.延续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9):644-650.
[2] 张秀峰,陶海燕,张月恒,等.护理人文关怀对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6):633-634.
[3] 蔡晓燕.协同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3):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