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研究*
2018-01-29
一、发展机遇:经济转型倒逼职业教育改革
Solow(1956)认为一国经济增长源于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够导致人均产出的永久性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深化供给侧改革,全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增长动力及新的增长模式,并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论是人力资本的直接促进效用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都离不开人力资本做基本保障。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队伍。职业院校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供给方,经济增长模式变革无疑对职业院校未来发展改革形成倒逼。
二、内在逻辑:师资建设构筑职教双创堡垒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以在校学生为培养对象,更多的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2015年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相比普通高等院校而言,职业院校与市场的连接更为紧密,更应发掘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创新创业”方面狠下功夫。创新创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培养核心在于对受教育者思维、精神、方式、技能和生涯选择的教育深化。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受教育者的引导。因此,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构建才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堡垒。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导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受教育者的直接接触对象,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优秀的双创教师能够在日常授课中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包含求知欲和奋斗激情的创新创业思维。第二,教师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参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学习,对其知识积累和素质培养予以引导,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受教育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给予帮助,包括教会其如何敏锐地捕捉市场商机,以及如何促使商机落地从而有效转化为盈利企业。第三,教师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课程构建者。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尚不完善。任职教师作为双创课程知识的传授者,最容易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不足,通过与受教育者共同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第四,教师是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创新创业理论内涵,并通过实践检验其科学性及合理性。
三、现实透视: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双创教师的认知理念有待更新
部分教师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比较单一,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理解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由于任职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精神以及捕捉市场商机的敏锐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就容易表现出上课内容陈旧、形式老套、实践环节不足等问题,受教育者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获得创新创业指导,尤其很难在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塑造方面得到激发。
(二)双创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拓展
我国职业院校任职教师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丰富的社会市场阅历以及创新创业的经历,也缺少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学习经营管理,以了解市场创新创业机遇和市场动向的机会。因此他们所授知识多半局限于理论,考核方式基本为传统书面考试,很难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双创教师的师资构成比较单一
大部分从事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职校教师为兼职教师,少数专职教师的创业理论和实践经验较为匮乏;尽管有部分院校尝试引进企业高管或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资深人士,但由于这些人缺乏教学经验,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四)双创教师的培训体系亟待完善
首先,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大部分院校并未将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双创教师培训在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缺少长期稳定支持。其次,培训内容较为单一。双创教师往往很难立足本专业获得更多交叉学科的知识技能培训,缺少系统性,难以真正支撑其创新创业教学需求。再次,培训内容相对滞后,不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创业灵感。最后,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多局限于课堂讲授,教师实际的创新创业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五)双创教师的管理模式依然滞后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师管理仍采用传统的教师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第一,准入制度不健全。现有教师招聘体制对实际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缺乏系统考评,导致具备丰富创新创业经验、较高行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因为学历被拦在门外。第二,考核方法陈旧。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以外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现有考核评价与奖惩体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第三,管理体制不完善。现有创新创业教师分为校外聘请教师和校内自有教师,校内自有教师分为教学辅助岗的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校外聘请教师的管理和考核缺乏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使得其授课内容较为零散、不系统。对校内教学辅助岗教师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被认为是“业余”工作,因而很难保证授课质量,教师对双创教育的认同感也难以提升。专任教师大多挂靠于其他部门,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失。
四、路径选择: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的方略
(一)确立宏观政策导向,强化扶持力度
虽有一系列政策法规相继出台以促进国内创新创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但其中针对职业院校予以指导扶持的政策则比较匮乏。创新创业改革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比起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职业院校在这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资金和政策的缺失,导致职业院校的双创改革容易流于形式,其结果也不理想。因此,未来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制定和资源分配应该向职业教育院校倾斜。
(二)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勇于突破创新
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就应当把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双创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鼓励任职教师勇于打破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原有以应试知识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注重对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教师职业培训,提升双创教学水平
首先,可引进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大模块。岗前培训应为入职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各类知识的学习平台,包括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各单元模块知识以及各交叉学科必备基础知识。在职培训则倾向“双师型”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其次,加强创新创业专项研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促进任职教师开展专业课题研究。再次,加强各院校之间及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创新创业经验交流,帮助任职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增强教学效果。
(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实施双创教师“走出去,引进来”
打开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大门,不仅允许和鼓励在编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坚持引进校外资源,不断壮大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鼓励任职教师走进市场,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副业”,了解市场需求,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同时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聘请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到校担任创业课程教师,定期开展校企经验交流分享活动,传授课本中无法学到的创新创业技能。
(五)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双创教师激励体制
为保证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职业教育院校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全面统筹资源安排,统一管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引进人才的教学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师工作评价指标和考核机制,健全激励体制,提高创新创业任职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其教研成果与年终考评、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定挂钩,从而激发教师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热情和教学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