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层次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

2018-01-29吕文庭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同学教育

吕文庭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一、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本研究运用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6所高校的创新创业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教学和实践体会

经过调查,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以辅导员等学工成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为主,同时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配有专任创新创业教师。访谈人数31人。

1.难以驾驭的创新创业课程和苦于融合的专业课程

(1)缺乏系统知识和实战经验

87%任教的老师,自身并没有相关创新创业的经验,对于上课缺乏信心,也特别希望有机会参加创新创业授课培训和真正进入到企业中去实践锻炼。

(2)创新创业与专业知识难以相互融合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知识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统领和促进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专业技术含量,丰富专业课知识在创新创业中的应用场景,是专业课教师关心的问题。

2.举步维艰的创新创业实践

(1)迫于生存压力的创新创业

通过访谈了解到,选择创业或参加创业大赛指导教师中,77.4%的教师为了“职称评定或者岗位调整的需要”,12.9%的教师选择“比赛的奖金或学院的奖励”;6.5%的教师选择“为了获得学生和同行的尊重”;3.2%的教师选择“为了个人价值的体现”。

(2)有限的项目来源

多数创新创业大赛指导老师已经意识到现在的比赛已经从传统的鼓励学生创业到鼓励师生共同创业。但是大部分老师不敢或者不愿意亲自参与到实战创业中,而倾向于依赖学生家庭或校友企业资源参赛。

(3)现实压力重重

日常繁重的常规工作和自身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使教师们缺乏启动创新的激情和能力。因没有较好的技术壁垒和强有力的团队以及经费来源,创业导师们对自己的项目常常缺乏信心。

(二)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感知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随机抽样选取,调查人数430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05份,有效回收率94.1%。其中,大一112份、大二158份、大三98份、大四37份。问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对毕业去向的考虑、对创新创业课程及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对于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的态度。

1.相对创业而言,更多大学生选择就业或升学

(1)毕业后的选择

关于毕业后的打算,63.70%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就业,找一份相对稳定轻松的工作”;20.25%的同学选择了“升学”;5.93%的同学选择了“创业”;10.12%的同学选择了“还没想好”。

(2)不想创业的原因

对于不想创业的原因,46.18%的同学选择了“创业风险太大”;28.82%的同学选择了“创业太艰辛”;14.71%的同学选择了“自身能力或资源不足”;10.29%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原因”。

2.学生从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中有所收获

(1)有所收获,但应用不佳的创新创业课程

在不想创业的同学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看法上,69.14%的同学选择了“从创业课程中有所收获”,30.86%的同学选择了“所学知识难以在实际创业中很好运用”。

(2)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结合不够紧密

在问卷调查中,69.14%的同学选择了“专业知识运用场景并不清楚”,79.01%的同学选择了“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以胜任创新创业”。

3.创新创业实践自身主动性不高

(1)被动参加创新创业大赛

在关于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调查中,参加过省、市、校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占75.31%,其中,自愿参加比例为24.20%,被动参加比例为51.11%。在自愿参加的原因选项中,69.39%选择“通过项目训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30.61%选择获取“获得奖励”。在被动参加原因选项中,76.81%选择“创新创业课程要求”,16.91%选择“同学朋友邀请”,6.28%选择其他原因。在不愿意参加的原因选项中,37.79%选择“实际运营需要资本”;28.01%选择“获奖希望不大”,27.69%选择“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6.51%选择“其他原因”。

(2)少有考虑入驻创业园

调查中,只有1.23%的同学有项目入驻创业园。在没有入驻创业园的原因选项中,78.95%的同学表示“重未考虑申请”;8.52%的同学选择“入驻条件限制太多,竞争激烈”;2.01%的同学认为“入驻创业园需要运营成本,又得不到真正的锻炼”;10.53%的同学选择“其他原因”。

(3)寥寥可数的创业实践

目前,已经在进行创业实践的同学约占1.2%。其实践项目来源依次为:“家人在做相关生意,有一定资源”“与朋友合伙经营”“个人兴趣特长”。

二、理论基础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该理论可以有如下三点解析,一是人人都有需要,需求影响行动,只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才能充当激励工具。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低层次需要更为强烈。三是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出于生存压力和职业安全的教师需求

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访谈结果中分析得到,教师从事创新创业工作,主要动力来自于评聘职称或调岗等生存压力,主要出于职业安全的考虑。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没有成为教师创新创业工作的主要动力。

2.迫于学分压力和同班影响的学生需求

从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问卷调查结果中分析得到,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真正地创业,而是迫于学分的压力,也就是毕业安全的需求和自我提升的需求。在自愿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其他实践的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受到来自朋友和家庭的影响。表明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交的需要是一个较强的行动驱使力。

(三)调动师生创新创业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1.调动老师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1)将创新创业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调动生存需要

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现实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打造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高校要在充分认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基础之上,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将高校内在的创新创业要求转化成教师的生存压力和动力。一方面,可以将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学和实践,作为每一位教师工作职责和内容之一,适当减少创新创业工作教师的其他工作量。另一方面,完善评价体系,将创新创业的成果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

(2)提供培训指导,和容错机制,满足安全需要

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感的不足。一方面,创新创业导师本身缺乏相关的培训指导和实践锻炼,自身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创新创业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投入,又存在风险大、失败概率高的问题。教师自身安全感不足必然影响其对项目指导的投入程度,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推进。

基于教师安全感的考虑,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教师系统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以增强教师创新创业的软实力;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争取专项资金给予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制定相应容错机制,给敢于冒风险挑重担的老师以定心丸。

(3)高级别统一的领导和灵活多样的教研活动,调动社交需要

创新创业需要学校一把手亲自来主抓。在对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是由主管学生工作的校级领导分管,具体工作由思想政治教研室、团委、学生处共同负责完成。相对而言,教务部门参与程度较低,往往导致创业教育教学与专业教学结合不紧密。因此,创新创业应该是一种全校性的工作,需要学校一把手来协调好各个部门和全体教师,形成为一个强大的、协调的集体,增强参与教师的认同感。

创新创业的教研活动应该更加形式多样和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比赛指导,通常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兼职教师不像专业课教师,经常有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鉴于此,创新创业教研活动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期中期末交流教学心得、创新创业大赛导师团队作战等,以增强创新创业老师和比赛导师的归属感。

(4)创新是获得学生和同行认可的必然选择,实现尊重的需要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每个教师肩负的重任。不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老师将越来越不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因此,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将专业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比如用“蓝墨云班课”等APP点名、提问与学生互动,将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创造性地在课堂中予以呈现等。

学校要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树立创新创业标兵。让创新意识强、创业能力足的教师成为被同行认可和尊重的典范。比如: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媒体开展理论分享、成果展示、英雄评选等活动,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完善年终考核制度,将创新创业成果、专利等纳入科研分的认定,都能满足参与创新创业教师的尊重需求。

(5)创新创业是实现财富人生和阅历人生的最好机会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高校教师有知识、擅学习,可选拔优秀学生组建团队,有科研平台和企业资源,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教学相长,处于创新创业近水楼台的位置。国家相关政策已经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创业。教师可以在创业赚钱的同时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阅历和体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2.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1)激发学生就业生存压力进而转化为创新创业动力

逐年增长的大学生数量和有限的就业市场需求促使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约820万人,比2017年多出20万。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大环境下,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生存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九寨沟地震机器人25秒就能写出一份完整的地震报道。不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将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具备创新创业素养的人将无法满足现在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一定需要马上实际创业,更多的是收获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创新创业的能力,获取生存的必备技能。

(2)有效指导和政策帮扶降低创业风险,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

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经验,也缺乏科研成果和企业资源。创业风险较高是大学生不愿意尝试创新创业的最主要原因。只有满足学生安全需求,学生才更有信心和勇气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实践中来。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和基本的创业能力,培养专门的创业导师给予学生全程跟踪指导,提高创新企业存活率。另一方面,学校要放宽政策、提高奖励,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创业孵化园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让学生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得到尽可能多的锻炼。学校还可以依托校友等社会力量成立相应的基金会,给予创业初期缺乏资金的学生一定的扶持。家庭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能认为只有考公务员、进国企才是好工作,要给予创新创业的毕业生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3)利用社交驱动力,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交的需要是一个较强的行动驱使力。为了更好地利用这种需求,一方面,可以借助创新创业的教学,给学生更多社交的机会。比如,为有兴趣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创新创业的同学成立“某专业俱乐部”,让俱乐部成员在围绕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的交流中产生更多有专业技术含量的想法和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社交本身来带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比如:宣传身边的创业故事,、邀请成功的创业校友回校讲座、引导学生寒暑假进行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出创新创业的热情。

(4)尊重每一位创新创业的勇士和每一次创新创业的举动

每一个创新创业者都值得尊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他们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都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应该获得足够的尊重和肯定,比如在学校开辟“专利墙”“创业英雄墙”等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人树立榜样。创业失败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应该得到肯定,让他们不会因为失败而失去家人和朋友的尊重。

劳动和创造值得尊重。创新创业是为客户解决未被解决的问题,是将所学和所能运用于创造财富和价值,是从“找饭碗”到“造饭碗”的壮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方针。尊重创新创业对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5)创造自我价值、实现青春梦想

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随着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创业者收入的优势也日渐明显。创新创业是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实现青春梦想的有效途径。

90后大学生视野更为开阔,更注重自我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没有失败,收获更多的是经验和阅历。大学生有知识、有激情、有能力,引导大学生将创新创业与自我实现结合起来,他们将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A.H.Maslow.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2]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7(5):91-94.

[4]乔江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创业文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36):61-64.

[5]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45-48.

[6]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5(7):1043-1051.

[7]严毛新.政府推动型创业教育: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及成因[J].中国高教研究,2011(3):45-48.

[8]丁俊苗.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

[9]王占仁,刘志,刘海滨,等.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2016(8):89-94.

猜你喜欢

大学生同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