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从严治团的力量推动高校共青团建设
2018-01-29杜一鸣
杜一鸣,李 扬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一、从严治团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青年团员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多元化
当代青年团员,尤其是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们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普遍认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个性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重点挖掘学生们的潜能,从而让学生们更加有能力完成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工作。同时,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大众化和产业化方向的发展,学生层次和素质变得更加复杂,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减弱,学生们无论是选课、上课还是参加活动,班级化和集体化的概念逐渐减弱,同时,价值观念也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虽然高校始终坚持对青年团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们也充分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情感和自己在国家发展当中所应当肩负起的责任,但是受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价值观,尤其是网络上复杂价值观念的影响,青年团员们越来越走向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模糊和个性化,也就是适合我的才是对的,而不是将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国家发展大局充分结合起来。同时,学校所开展的共青团教育活动方式的僵化和落后也无法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和融入进来,这样导致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法律教育的淡化。
作为高校中的共青团员应当时刻注重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而不是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生活中,大多数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或者毕业期间都寻找物质条件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将这一切作为个人奋斗的终极目标。他们追求人生的享乐和金钱利益的最大化。在现实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对于共青团的光荣传统和历史已经不再了解,同时不愿意参与到共青团的活动中来,更不会在其中来发现和寻找真正的价值和理想,这些都是共青团教育和建设当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团干部服务意识淡薄,脱离青年的问题突出
在高校当中,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单纯依赖于教育,而应当将教育与服务以及与人才的管理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共青团青年人员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内容只有10%左右的内容涉及到团员学生的服务工作,而其余大都与学生的团组织教育和思想政治宣讲有关系。也就是说,在团工作当中,团干部仍然以教育管理为主要方式,通过居高临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来开展团领导与团员之间的工作,通过单方面的想象灌输来解决问题,将个人意志强加在团员们的身上。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下的团干部并没有认清楚自身的定位和角色,仍然站在教育和管理的角色上,忽视了当下学生们最为需要的服务角色。更没有从当下学生们所面临的新环境和学生的新特点出发,在转型时期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为团员青年们服务的工作中来。这种服务意识的淡薄,导致团员与领导干部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对共青团的形象认识淡薄,对团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目标不了解。自然,学生们日常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共青团所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来。
(三)团支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化
团支部本身在青年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处在思想的引领位置上面,这需要团支部本身能够紧跟党中央的政治思想动向,同时作为引领者,将这些思想贯彻到青年团员当中来。但是,目前团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形势非常单一。首先是缺乏较为系统的整体性顶层设计,缺乏年度性和周期性的教育计划,同时,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间没有有机的联系,以及前后之间的顺承关系等。另外,当前团支部的思想政治工作集中在校园内部,很少根据外部社会环境,以及团员们的家庭状况开展更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化的思想教育活动,因此无法与其他教育因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不符合当下青年团员的成长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发现整个社会的价值多元化和环境复杂化的实施情况,在教育内容的设计当中重点追求对团员们思想的纯净化以及取得积极正面的效果,从而导致目前的团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处在严重的固步自封状态,学生们不知道思想引领的核心和方向,无法接受团支部陈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自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很难取得真正良好的效果。
(四)团组织健全但发挥的作用不平衡
目前团组织尤其是在高校当中的团组织的设置是比较健全的,但是组织的运行过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高等院校的团委并没有独立的组织办公和活动地点以及领导人员体系,团组织挂靠在党委组织体系下面,由学校的党委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处的人员兼职从事相关工作。兼职的团支部工作人员从学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当中抽调,而且流动性比较严重,他们对于团委的工作情况不了解,无法深入系统地进行团委的各项工作的设计和实施,与党委以及青年团员之间无法形成紧密的联系。自身专业性不足,加之这些都是在自身职能范围之外附加的工作,很多工作人员抱着应付公事的态度去完成,团委的工作内容不扎实,形式化现象非常严重。另外,大多数的团组织的建设、人员发展以及实际工作没有得到党委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领导部门足够的重视,人员和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活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等,这些都成为现实当中阻碍团委发挥积极思想引领作用的因素。
团组织在开展活动之前,大都具有盲目性,跟随党的活动,但是缺乏相对独立性,同时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实际调查。团组织首先所面临的是一群特殊的青年团员,另外,团内的活动与党员活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为团组织应当将团内的活动做得更加适合青年,更加展示青年自身发展的活力,而不是完全按照党员活动的模式来进行。当前团组织在本周或者本月的学习、活动中,进行什么样的内容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没有集中团员力量开展调查研究,也很少提前让青年团员参与到活动的建设当中来,这样构建的团组织活动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甚至成为对团员的任务的摊派,久而久之形同虚设,缺乏实质性的意义。
二、延安时期推动共青团建设的“延安方案”
(一)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延安时期其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和民族处在危难时刻,而在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很多怀着爱国和报国情怀的知识分子都纷纷来到延安,加入到中国共产党和革命斗争中来。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越来越多,这里也逐渐成为青年人成长和发展的殿堂。同时,当时的党中央也认识到这些来自各个地区的青年人才曾经接受过不同的政治思想以及教育,他们虽然都主张民族的自由和进步,而且心怀爱国思想,但是在政治理念上面却各不相同。由此这一时期的青年队伍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思想的纯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延安为了发展青年组织,鼓励青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创办多个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集中对知识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了对广大青年形成思想政治上的影响,根据统计,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青年学校有十多所,这些学校虽然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有所不同,但是都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其中的抗大和马列学院成为两所典型的政治教育学校,除了开设一般的课程之外,还有一些我党的领导干部到学校当中开设讲座,为学生们讲解如何将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的斗争实际相结合的经验,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另外,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学生们开展新秧歌创作、学习典型模范,以及下乡为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创办宣传刊物,如《共产党人》《解放报》等刊物,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共产主义青年的先进性和思想的纯洁性。
(二)重视团干部思想建设,明确服务青年工作的切入点
在延安,从1946年开始在中学内建立基层团组织,自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开始在延安各个地区的农村和城市学校内部普遍建立团组织工作。一方面选择一些正规的中学,选拔一批素质较高,尤其是干部和烈士的子女进入团组织中担任团工作的干部领导人员,同时由这些人积极发展共青团员。青年团员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共同开展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在团干部的选拔过程中,执行非常严格的程序。首先是集中进行学习和宣传工作,对于比较优秀的青年学生采取个别谈话,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研究之后,再发展成为团员以及团组织的领导干部人员。
基层团组织成立之后,党中央经过一系列的认真部署,并确立了团组织为青年服务的工作宗旨。例如,在团组织成立之后开展一系列服务青年的活动,邀请一些知名人士为青年们讲解当时前线的斗争情况、国共谈判的状况。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斗争形势,尤其是紧跟重大政治活动,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开展宣传活动,学生们利用休息休假时间排练节目,到广大的农村群众中去进行节目演出。另外,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学生们的参军活动,寻找青年学生当中的英雄事迹和典型。在战争期间组织团员开展突击队活动,帮助学校的青年们进行物资转移行动。在国民党的派系军队进攻延安的时候,组织团员以及青年人奔赴前方与广大党员参与战斗,同时还有一部分团员则投入到后方的救援工作中。基层团组织在组织青年为宣传和思想政治斗争服务,以及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当中,为青年的发展和未来服务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三)组织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青年所喜闻乐见
在延安时期针对知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活动组织,都贴近青年们实际生活,注重言传身教的方式,从生活中带给青年们最为深刻和直接的思想影响。例如,广大的团干部以及党委的干部都身先士卒地走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与人民群众一道开展集体劳动。尤其是在大生产运动当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高级领导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且在劳动生产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对于青年知识分子是一个较大的影响,他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融为一体的行动。即使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之下,我们仍然能够依赖于与广大人民团结一致来保障百姓生活以及战斗的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另外,团组织注重针对不同的青年对象采取多元化的活动教育方式。例如,一些知识能力比较强和政治觉悟比较高的领导干部采取的是自学和相互研讨的方式,对于一些学历比较低的工农兵的青年人员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传授和启发的方式。另外,还采用了实际的访问参观、回忆、谈心等各种方式。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青年人员的教育和活动实现增加知识与技能,活学活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激发起青年人员的革命信心和革命热情。
(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激发青年团员的革命热情
在延安特殊的历史时期的政治教育和青年运动始终围绕着革命大局,以全党的工作重心为主线,尤其是紧紧围绕当时的革命斗争。当时我国正处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处在抗日战争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青年的思想教育以及活动都立足于国家的革命实际,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尤其当时党积极开展巩固及扩大统一战线的工作,很多青年人不了解什么是统一战线,以及统一战线的作用。因此,在青年活动中强化对统一战线的思想认识,并且教育广大青年们在严重局面面前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树立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延安革命斗争精神。
三、延安精神对推动当代高校共青团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以党建带团建,从理想信念中汲取从严治团的原动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党建工作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当代高校共青团在从严治团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党建带团建,在我党开展“三严三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期,团组织同样应当注重沿着党的学习发展路线前进,注重对于整个团组织和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团员的政治方向以及政治信仰。同时在团组织的学习和活动中,时刻注意弘扬延安精神,让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始终引领着团组织的前进方向。
(二)以服务青年学生为突破口,从根本宗旨中汲取从严治团的凝聚力
延安精神集中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上面,尤其是当代高校团组织所面临的教育和活动对象是广大的青年学生,因此,团组织应当注意以服务广大青年学生作为各项工作的突破口。当前高校的团组织队伍较大,更应该在工作中注意发挥团组织中优秀学生以及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与到团的活动中来。同时为了调动优秀团员的积极性,通过设置先锋岗的方式,将近期或者先锋岗的标签张贴在学生们的宿舍宣传栏和专业的宣传栏内。另外,开展校园团组织志愿服务队活动,长期坚持服务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例如,每年寒暑假帮助学生订票、运送行李,帮助困难学生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及帮助毕业的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选择等。只有深入到专业,深入到宿舍,深入到学生们个人发展的每一步中,才能够让青年学生认可团组织的工作,提升从严治团的凝聚力。
(三)抓实基层团支部工作,从思想路线中汲取从严治团的感染力
共青团的组织和活力都在基层,尤其是在高校内,共青团只有基层是距离青年学生们最近的组织,当前的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不足,因此要在团组织的建设和活动中提升工作活力。一方面,应当强调对基层团组织的重视,针对校园内各个不同的专业,建设特色化的基层团组织,例如,艺术学院的团组织特色上体现艺术气息,而外语系的团组织则在对外交流上面彰显自身特色等。另外,注重对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评定工作,定期对团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评价,对于不合格的人员应当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让团组织的工作更加的严肃和规范化。在基层团组织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强的团委干部,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锻炼自我,成长为真正具有思想教育能力和凝聚力的基层组织领导人员。在正确的思想政治下,汲取从严治团的感染力。
(四)结合校情探索新思路,从改革创新中汲取从严治团的感召力
延安精神本身就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更是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走出的一条新道路。新时期高校在团组织建设和活动中,积极弘扬延安精神,更应当将锐意改革和努力创新作为丰富延安精神内涵的重要工作。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组织青年团员开展活动,展示高校在创新方面的活力和支持力。例如,根据学生们所学习的专业举办特色的青年活动,英语演讲活动、机器人比赛、艺术表演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积极发动学生们参与到创新和创业活动中来,在创新过程中展示当前青年团员的自身魅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团活动的改革,来增强对青年团员的感召力。
时至今日,延安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青年运动,仍然感召着现在的共青团工作,在特殊历史时期所凝结成的延安精神不仅滋养着我们的党建工作,同时也不断影响着共青团的建设和组织活动。在当前全面转型时期的高校,团组织面临着全新的活动局面,青年团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元化,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式过于传统,以及团组织在服务青年工作中的不到位等,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延安精神,在党建工作中获得力量和思想引导,在正确的政治思想路线之下,结合高校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创新性的团委工作,让新时期的团组织在延安精神的影响下焕发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版社,2002.
[2]马克赛尔登.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罗传波,王永昌.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曾鹿平.延安大学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张金莆.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专辑),2014(20):400-403.
[7]王凡,尹志平,张坚,等.高校团员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3):9-12.
[8]王黎萤.当前高校基层团支部工作探析[J].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16,6(增刊):125-129.
[9]杨岳.在共青团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共青团网,2016-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