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
2018-01-29段金梅
段金梅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工匠精神”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及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也反映出各行各业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和强烈需求。为全面推进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真正“工匠精神”的现代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
工匠精神是指对所从事的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严谨专注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品质上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态度。高职院校的职责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良好职业操守的高技能人才的基地,肩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重任。
“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共同努力,协同育人,打造能行之有效地协同育人的体系。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工匠精神的传承、影响尤为重要,而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工匠精神”传承的重要保障。
一、“工匠精神”对教师团队的要求
(一)专业知识
教师团队首先应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地组织专业教学内容,能结合工作场景和岗位所需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职业发展展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二)技能操作
“工匠精神”在于对品质的精益求精,对专业技能的严谨专注,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综合素养,学生需要在真正的职业活动中去体验、去锤炼。老师或者师傅对学生的技能指导尤其重要,需要手把手地教授,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学团队的老师应该具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实践、过硬的专业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精确的示范和指导。
(三)个人素养
“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求教师团队具有良好的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能给学生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老师严谨的态度,对高品质的追求直接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态度,老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老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精神和一丝不苟、关注细节的工匠精神。
二、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现状
(一)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更多理论型教师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更多是从院校进入院校,理论功底强,但自身的技能操作偏弱,极少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经过锤炼,缺少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教学模式偏向理论教学,虽然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实施任务导向和情景导向教学,不过要打造真正的工匠精神还远远不够。现在有不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学习和创新,但要达到培养高级能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逐步进入企业顶岗锻炼,但效果甚微
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不少高职院校开始派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对教师的眼界和对岗位的认知有一定的效果。不过很多企业为了避免影响企业的运行,更多的是给老师后勤部门的职位,老师极少有机会真正动手操作,真正体会一线师傅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高职院校教师通过顶岗锻炼,可以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要达到“双师”教学素质还远远不够。
(三)高职院校开始逐渐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开始关注企业中真正的能工巧匠,希望能够引入到院校中,以兼职的身份为学生传授技能知识,这种举措有一定的成效,发挥企业教师的技能优势,也能对学生有一定的职业指导和职业精神影响。不过企业教师稳定度差、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很多能工巧匠是技能高手,但在系统教学和教学方法方面还有所欠缺,很难系统授课,同时企业教师参与时间有限,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招聘机制僵化,条框限制太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还是以学历和所学专业为主,采取统考的方式进行招聘,更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甚至博士研究生,对技能考测关注不大,对是否具有技能操作能力不作为考核标准,导致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缺乏操作技能,对一线生产和服务知之甚少,很难达到培育工匠人才的要求。
三、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措施
在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都是以在校学习为主,最后一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锻炼,专业知识和企业岗位需求的衔接不紧密。学生在读期间缺乏具有“工匠精神”的老师的指导和影响,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强、职业意识不强,对本专业的认知有限、兴趣度不高,很多毕业后就转向了其他专业,工匠精神的传承度不高。
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着力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学团队,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内校外双师资主体,由企业的师傅和学校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实行多元化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模式。具体的建设措施如下:
(一)教学团队的建立
遵循“校企合作、专兼结合、多元梯队结构”的原则,打造高职院校教学团队。
首先,教学团队应该由学校专职教师团队和企业兼职专家团队组成,专兼职比例合理,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设置,设立课程实施标准和考试标准。注重企业教师的引进,企业教师队伍可以是各岗位的能工巧匠,也可以是各行业的资深专家,通过企业与学校共同选拔、共同培养,成为教学团队的稳定力量。在选拔企业教师时,应该严格把关,注重培养。企业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还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应该具有个人职业魅力,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影响的作用。
其次,教学团队应该形成多元梯队结构,教学团队的成员在工作经验、学历、年龄、资历、职称等各方面形成梯队,做到结构合理。组成的团队要有具有引领作用的专业带头人、稳固肯干的骨干教师团体,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生力量,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应该成为整个团队的主力,占具绝大部分比例。
最后,高职院校应该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进企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打破传统招人模式,不唯学历招人,看中教学的真实需求,适度放低学历门槛,提高待遇来吸引高技能人才,寻找真正职业院校稀缺的教学人才。
(二)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建设
1.校内教学团队的培养建设
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手段,培养校内专任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针对教学团队中的校内教师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利用假期,派出骨干专业老师前往国内外优秀同类院校参观学习,拓宽思路,学习先进教学和专业建设经验,学习本专业的新动态、新理论。前往校企合作企业交流参观,了解一线生产运营,扩宽教学思路,真正做到政、校、行、企业多方联动,构建多项国内和国际交流机制。对于专业技能强的校内教师,鼓励走入企业、服务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同时也在社会真实情景中锤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回馈课堂教学。
针对实践经验薄弱的教师,学校应该有计划地派出专业教师参加高职教育教学短期培训,加深其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批派出教师前往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挂职锻炼,特别是一线部门,让教师了解一线生产和操作,掌握基础操作技能,提升老师的实操经验,让学生理实结合前先让老师理实结合进行锻炼。
通过“请进来”,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进入校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辐射到更多老师。对于校企合作企业中就有较高教学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可以聘请为校内兼职教师,在教学生的实操技能的同时也影响到校内的专任教师,提升其操作能力。
2.校外企业教师团队的建设
从校企合作单位选拔高水平的能工巧匠担任学生的企业辅导老师,协助专业技能课程的讲授。因为企业人员流动较大,校方根据需求建立企业教师人才库,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动态挑选合适人选进行授课。企业教师要求能至少承担一门实训课程,并能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的开发。对于实操能力强、业内知名的技能型人才,可以采取短期教学或者讲座的方式,激励企业教师。在选拨企业教师团队时,可以参考德国对企业师傅的选拔方法和标准。在德国,根据其《教师教育法》规定,企业职业教师不仅需要具有相关专业操作能力,还要学习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参加两次资格考试,并需要去职业院校进行一年半到两年的学习。如果需要带徒弟,还需要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考试,具有三到五年的工作经验,选拔非常严格,但正是这种严格的选拔制度,让工匠精神的传承得到了保证。
很多企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授课经验不足,授课效果受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同时重视校外企业教师的教学培训,增加校内校外教师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企业教师的教学水平。
为了发挥专业企业教师各自的优势,双方的工作职责和授课任务应该有所区分,校内教师重在专业知识的讲授和专业体系的构建,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搭建规范的制度平台;校外企业导师应该重在实践技能教学,在职业岗位上和实训课程上影响学生,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建议实训课教学时,采取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的小班教学模式,方便师生互动,强化技能的掌握,真正做到工匠精神的培养。
3.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建立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的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建立多方评价机制,包括学校、学生、企业、政府等。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方通过督导监督校内外教学的实施情况,规范教学程序,对教师进行评价,帮助教师的成长。学生对老师进行评教,反馈自己的观点,对教师授课的综合水平进行点评打分,帮助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的评价来评价教学团队的教学效果,校企通过沟通反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通过举行各种教学大赛,提升教师水平,制定各种考核机制,保证教学团队的长远发展和建设。
对于校外企业教师团队的评价考核机制,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还比较缺失,不管企业教师授课好坏,最后都是统一按照课程标准给予报酬。作为校方,应该把企业教师团队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学校督导、学生、企业三个层面制定全方位、科学的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对授课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认可和鼓励其对学生的培养和指导,赋予相应荣誉,激发热情。政府和行业协会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和培训机制,增强对企业教师的监管和培训,让企业教师团队能够长远发展。
4.教学团队的绩效激励制度建立
要建设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学团队,在绩效激励制度方面应该有所完善。在对校内校外教师进行考核时应该有所偏重,鼓励表现积极,具有多重技能的教师。制定具有职教特点的职称制度和考核制度,对于参加社会顶岗实践的教师应该有相应的制度支持,不影响校内职称的评定和年终的绩效考核,让专任教师专注于教学改革,专注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对于校外企业教师,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结果对表现优秀的老师进行奖励和评级,给予优厚的经济报酬;对于不达标的企业教师注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意识,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协助其成长。作为校方,对于企业教师团队制定的薪酬和奖励制度应该公开透明,优化管理制度和绩效激励制度。政府部门应该制定具体制度对企业教师的利益加以保障,让企业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高质量化,保证相应津贴到位,真正激励到企业教师。
参考文献:
[1]李进.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论坛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37-40.
[2]冯小军,吴琼.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双导师”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1):88-91.
[3]李满亮,武艳慧.现代学徒制下机制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J].内蒙古教育(b),2017(11):40-41
[4]曹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7-42.
[5]张健.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的比较与澄明[J].职业技术教育,2017(15):52-55.
[6]汤艳,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