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俗文化渗透下对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8-01-29谭智奇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耻感价值观道德

谭智奇,胡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当中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低俗文化的渗透对青少年尤其是对高校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依旧存在。普遍受年轻人追捧的网络视频、电影电视、图书报刊等内容中不乏出现“媚俗、恶搞、炒作”等低俗文化内容,这些内容甚至流入到大学校园,成为当前校园内最难控制和抑制,但又普遍存在的具有隐蔽性的现象。

一、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与经济、政治并列,是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文化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体现在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对时代精神的构建和对人的灵魂的塑造与道德提升上。因此,其赋予的娱乐功能也应提升到欣赏与审美的层次,具有正面的思想激励作用,向人们传递“正能量”。从《说文解字》中对“低”与“俗”的词义分别考证,“低,下也。从人氏,氏亦。都兮切。”“俗,习也,凡相效谓之习,系水土之风气”。据此,“低”,有低下之含义,带有一定的贬义。“俗”,一方面作民族习俗解,另一方面当“通俗”解也不乏包含贬义。两者结合,“低俗”主要是指低级、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相对的是超凡脱俗、高尚情趣、积极上进等具有进步意义和价值内容。而低俗文化的产生则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法分子利用人性中脆弱的心理特点生产和传播使人沦落意志消沉的状态而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毫无助益的“文化”内容。

通俗地讲,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主要包含以下方面:首先,从表现形式看,低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但主要以黄、赌、毒、暴力、迷信为主要标志,这些都是会让大学生产生不良的文化观念,导致其思想意识与正当价值取向产生歧义,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价值观扭曲。其次,从传播途径看,伴随社会飞速发展的脚步,低俗文化也借助当今先进科技而快速传播,借助各类大众影视传播载体显现在大学生面前,从网络、电视、杂志、报刊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低俗文化隐藏其中的身影。其影响范围甚广、危害巨大,它的存在和传播对大学生都将造成广泛而深刻的负面影响。最后,低俗文化还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与隐蔽性。低俗文化或多或少会带有一些“平民草根”的特征,带有通俗易懂,使人容易接受的特点掺杂在普通文化甚至许多优秀文化当中一起传播,会使社会阅历、生活经验较少的大学生降低戒备心,在不注意辨别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受到低俗文化的影响。

二、耻感教育是抵制低俗文化渗透的必要手段

面对世界范围内复杂多元的社会思潮交融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中思想意识多元多样的背景,大学生作为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价值观念尚未坚定的群体,在很多事情难以把握正确方向,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恶习侵袭和影响。这也是低俗文化利用通俗的外衣容易打进大学生心里的原因之一。通过大学生耻感教育,在培育大学生耻感意识和道德自觉意识的同时,增强大学生辨别文化当中善恶、好坏、清浊内容的能力,才能有效地阻止低俗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

耻感是指具有一定是非、善恶观念的行为主体,因自觉意识到个人思想、言行与正确的道德观念或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之间存在差距,而产生的自我谴责和自我反思等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感作为人建立道德标准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社会经过几千年逐渐形成的社会群体共同默认的最低道德心理契约。个人耻感的形成有赖于其心中所建立的“道德准则”,只有整体社会道德规范被个体自觉地内化和认同后,当个人的“道德准则”与社会道德规范相悖时,耻感意识才能真正产生。但耻感却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教育有目的地加以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在面对不符合道德规范的羞耻感,使受教育者在面对自身的错误行为时有羞愧、羞耻的认识感,从而形成自身的耻感价值规范体系,从中树立正确的善恶观念,以耻感文化中“知耻近乎勇”的精神在择善去恶的过程中克服腐朽没落的低俗文化,进而促进个人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路径设计

在低俗文化渗透下如何持久而有效地树立起大学生的耻感意识,自觉抵制低俗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当前高校德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在传统的德育中往往强调的是“善”和“荣”的正面教育,而忽视了“恶”和“耻”的负面教育,认为过多负面教育对主体的道德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这种片面认识的关键在于因缺乏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观点,而没有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恶”和“耻”是主体道德意志形成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不仅需要每个大学生对耻感意识孜孜不倦地探索与追求,还需要全社会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予以重视。特别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当中,将耻感教育与高校德育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并实施有实效性的方法和举措。

(一)耻感教育的认知培育

1.耻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个人品格的形成规律来看,只有掌握和习得一定的道德知识,具备了普遍的道德认知,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耻感教育在认知上的培育就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耻感意识,而耻感意识则建立在具有普遍意义的耻感知识内容上。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不乏有耻感文化的身影。特别是儒家的“耻感文化”内容,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而且同时对当下的耻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名家学者进行讲座、沙龙等,或以鼓励学生出演话剧、舞台剧等方式,从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精华当中培养大学生的是非观,即要认识什么是耻、何以为耻等基本的内容。一方面,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另一方面,也提高大学生对中国耻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2.耻感文化是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文化基础

耻感教育作为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具有同一性和相关性。通过耻感教育,使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耻感文化知识,才能在“是非、善恶、美丑”面前做出基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选择,才能更深刻认识在当前形势下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落实到自身行动当中。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的时候,要明确作为“基础价值观”的耻感文化是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文化基础,努力让大学生无论是情感认知、理论认知以及行为认知上都接纳耻感文化这一底线价值观并践行,使得耻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认同教育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二)耻感教育的情感支持

1.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情感追求

教师在耻感教育过程中要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信念等。一方面,在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中,用自身的言行、思想传达耻感意识,使学生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事例中受到教育,从而实现他们的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案例与真实情节的社会故事,让学生体验适度的耻感,“明耻”而不伤“自尊”,这样形成的积极的耻感,有利于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对假恶丑的痛恨与唾弃。最后,还要加强耻感教育中的意志品质的训练。耻感的缺失常常与个体意志薄弱密切相关,通过抗拒诱惑、遵守纪律、委以任务等能力训练的方法使其意志品质成为耻感意识落实最为强有力的精神保障,促使其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并形成长期的习惯。

2.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关注大学生耻感心理发展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进行网络耻感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要充分适应网络方便、快捷的时代特点,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通过微博、微信、易班网络社区等形成了校园新媒体矩阵的同频共振,在其中旗帜鲜明地宣扬真理,增强大学生的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鼓励教师通过各类网络通讯平台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友爱互助的平等关系,实现与学生的实时对接,潜移默化地推动耻感教育入脑入心,使耻感教育工作的开展更有实效性、针对性。在网络技术强大优势的支持下,利用网络科学测评对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状态等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并鉴于网上咨询保密性、超距离性和方便快捷性等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有助于大学生合理释放学习与生活压力。

(三)耻感教育的行为落实

1.鼓励以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耻感德性修养

随着现代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发展趋势和耻感意识,将贯穿个人道德发展每个阶段的特性。要在大学生的内心真正内化耻感意识,最终需要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增强耻感德性修养,将耻感意识内化于个体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中。一方面,耻感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领悟、自我认知能力,鉴于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加强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努力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更能做到推己及人。另一方面,在开展耻感教育的过程中将制度化、具体化、规范化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有机地将耻感评价体系的他律和大学生的自律相结合,提高大学生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能够从自身态度、思想、行为等方面对自己做深刻的认识和剖析,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敢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大学生只有加强自身耻感意识的自身修养,形成自主、自律以及负责任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才能在盛行的快餐文化和社会潮流面前大学生要始终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提高辨别及抵制低俗文化的能力,批判地看待时下流行文化,坚持对优秀文化的追求。

2.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达到耻感教育的行为落实

高校耻感教育在开辟课堂教育、主题教育等主渠道教育活动之外,还要鼓励大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践履“知耻”的道德价值,从中以亲身实践和心理感受将耻感文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由“事不关己”到“积极进取”的转变,进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注重把握学生周围的热点动向,以专题辩论、角色表演、调查访问、演讲比赛、智力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兴趣,抵消教师在进行相应的耻感价值观念教育时难以深入人心、教育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结合高校共青团工作,利用时事要闻、爱国教育、廉洁法治文化、人文艺术文化等社会热点打造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品牌,让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集体素拓活动、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和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具体的行为中“识耻、辨耻、明耻、拒耻、树耻”。当然,要想真正让大学生从耻感教育中落实具体行动,还应该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引导大学生走出象牙塔,真正到生活实践中践行耻感认知,做到知行合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做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要扎实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优势,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持续推进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工作成效。以上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与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而提出的三方面路径设计,以期能够更好地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有效参考,希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新时代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投入到学习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际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林如.浅论大学生俗文化的现状与对策[J].文学界(理论版),2012(9).

[2]陈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兼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J].探索,2013(2):171-173.

[3]杨峻岭,任凤彩.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4]高猛,陈思坤.耻感教育:当代大学生道德建构的重要维度[J].理论导刊,2008(11):91-94.

猜你喜欢

耻感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消失的“耻感”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消失的耻感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