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值得关注的人物
2018-01-29平和光,刘娇,荣国丞
战高峰
作为一直分管职业教育工作的副厅长,他与全省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摸爬滚打了10个年头。这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做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全省教育助推新一轮全面振兴发展的战略格局渐次形成。他和同志们既抓顶层设计,也抓基础施工——围绕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整合;以示范性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引导县级职教中心改革办学模式,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新支点;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与此相映的是,全省职业教育战线风清气正,各方面协同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吉林老工业基地职业教育向现代化深刻转型呈现出极富特质的形态,这无疑,是对努力者、坚守者的最美好、最欣慰的敬意。
杨 农
20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迎来百年华诞。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在社内成长起来的干部,杨农对中华职教社的历史有着更为强烈的感情和寄托,他认为中华职教社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顽强抗争救国图强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百年社庆之际,在总社的领导下,由杨农策划和组织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编撰、《中华职业教育年鉴》编撰两个重要项目正式启动。在杨农看来,编撰好《中华职业教育社史》是要向历史致敬,为的是鉴往知来;编撰好《中华职业教育年鉴》是要向未来致敬,为未来留下真实清晰的历史。
孙善学
他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基于理学博士背景,以及在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本科高校的工作经历,他的论述既有逻辑的严谨性,也有很强的政策操作性和理论思辨特点,他尤善于从哲学、历史、经济等多重视角分析职业教育问题,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2017年,他发表的《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是体现他的研究风格的一篇重要文章,被业内所关注。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任命孙善学为国家高职示范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人们对这位理论专家走上职业教育实践第一线自然充满更高的期待。
林 宇
他一直担任教育部职成教司高职发展处处长工作,以对政策稔熟、工作严谨、推动能力强著称。近几年,围绕中央提出的创新发展高职的部署,他和同志们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为抓手,全面启动高职的新一轮改革发展,形成了政策持续推动效应。他和同志们尤其强化政策推动重心的转移,更加注重整体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在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教学工作诊断和改进制度建设,是这种调整的重要体现。他与专家一道深入职业院校调查研究,仔细分析诊改实施细节,坚持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院校主体作用,使高职发展呈现出新的局面。
王 屹
作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广西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院长,王屹一直深耕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从教35年,不管是作为普通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抑或带领学生奔赴教学、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还是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服务教学,抑或作为研究者创新创造知识,他一直都兢兢业业。2016年,他组织召开有中外嘉宾、学者450人参加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国际会议”,极大提高了中国职业教育在东盟国家的影响力。2017年,他应印度尼西亚邀请出访讲学,受到当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主持的“以教研为抓手,在欠发达地区助推中职示范特色学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铁街
他是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对这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程的行业性高职学校,他有独特的理解与情感。他认为,只有根植行业的职业教育,才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的学校是一个具有标本意义的企业办学典型。他把学校的特点概括为“五个零”——学校办学与行业发展“零间隙”、专业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毕业生进入企业“零过渡”、学校学生毕业“零库存”、学生专业知识和关键能力“零短板”。“五个零”既得益于行业与学校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也是长期不懈努力用有为赢得有位的结果。学校挂了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电网技术培训中心、湖北省电力公司党校3块牌子,探索出校企融合、教培融合、工学融合三位一体的行业职业教育模式,学校仅年培训规模就达到20万人,并被评为“全国就业50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
孙青华
作为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孙青华身上很多标签头衔:北京邮电大学博士后、教育部高职高专通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等。但孙青华常说:“在众多角色中,我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作为高职专业课教师,孙青华积极探索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创建教师、设计师“双导师”的项目制教学方式;改革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等过程考核方式。作为学术带头人,孙青华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带动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双师素质提高。作为科研骨干,孙青华广泛开展产学研实践,完成各类项目50多项。2017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中,孙青华入选。
肖友才
每天在机器轰鸣的车工实训车间里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每年完成教学工作量超过1500学时。从教30多年,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教师肖友才以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一线人才,是师生公认的“金牌教练”。教学中,肖友才给学生设立了严格的工作标准。2007-2017年间,他7次指导辽宁选手参加“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6次夺得参赛项目第一名。2017年,在第十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他指导的模具工赛项为吉林省代表队夺得了唯一的第一名。同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中,肖友才获入选。
孙 诚
她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她积极发挥国家高层次教育智库的作用,参与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等重要文件的研究工作;主持的《欧洲国家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对我国职教体系建设的启示》《应用型大学设置标准与评估标准》等研究成果对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她带领团队2017年发布我国首个《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1个省、300多个地级行政区、576所中职学校学生和教师以及19大行业用人单位,并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角度就未来我国提升中职教育办学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杨登辉
作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的参赛选手,杨登辉每天要面对的就是枯燥的操作。一台数控铣机床,光刀具就有上百种,测量工具也有四五十种。而对于每一种刀具和量具的特性,参赛选手都需要了如指掌、熟练运用,最后才能够精准加工、满足对精度严格要求的技术指标。要想练成绝技,只有勤学苦练。一年四季一身薄薄的工作装,是杨登辉留给大家不变的印象,因为穿太厚不利于机械操作。他身上有一股拼搏的劲,别人付出10个小时,他就付出12个小时,凭借顽强拼搏、追求分毫不差的技能绝技,杨登辉登上了世界技能之巅。2017年10月,他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被评为中国代表队国家最佳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