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体育机制探索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2018-01-29王爱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合肥市体育场馆

王爱春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国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开始阶段,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其中的“补”指补短板,即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关注百姓需求,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体育公共资源与交通道路、医疗、教育等资源相同,隶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体育公共资源短板突出,在发展中资源配置失衡、供需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逐渐暴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一方面不断出现类似于广场舞的扰民事件,另一方面学校体育场馆闲置的现象。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在场地设施、资金、指导员、参与者等方面可有机结合,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尽快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才显得尤为迫切。

二、合肥高校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合肥作为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其中,本科学校18所,专科学校36所。这些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众多,各种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田径场、游泳池等,为高校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训练以及竞赛提供需求。除去高校正常的体育活动教学需求之外,场馆还有闲置的时间,例如周末、节假日以及放学以后等。如何对体育场馆进行合理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值得深思熟虑。近年来,为方便市民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合肥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学校尤其是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一方面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为市民文化娱乐及体育消费提供一个新的广阔领域。另一方面能使高校体育渗透社会,开拓市场,产生社会效益。

高校有着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高校体育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高,涉及的专业种类较多,运动项目较为齐全,具备较强的教学、训练、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健身指导。另外,有的高校设有体育专业,招收高水平运动队以及体育特长生等。这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高,素质过硬,可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需求侧旺盛

从现实层面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以运动收获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普通居民来说,首先是场地设施需求。居民选择的锻炼场所有广场、社区内的空地、体育场馆、健身房等。大多数居民,尤其是年龄较大的锻炼人群,更愿意选择免费的场地进行体育锻炼,而避免选择收费的体育场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免费的体育场馆给居民带来了最直观的好处,即可以降低体育锻炼的成本,不用再额外支付场地费用。选择收费场馆锻炼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究其原因,年轻人体育消费的观念较强,愿意享受更高层次的健身服务。其次是对于健身指导的需求。由于大多数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一般选择在免费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组织方式都是由群众进行自发组织,指导方式主要是体育积极分子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公益性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指导次数有限,因此,这部分锻炼人群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最后是对于体育信息资源的需求。体育信息的传播对于社区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社区体育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宣传栏、居委会以及非正式的体育组织等渠道,年轻人也使用一些微信群、QQ群等形式。总体来说,体育信息获取渠道较为松散。

(二)供给侧乏力

虽然合肥市体育事业经费支出也在逐年增长,但作为省会城市,人口增加速度较快,合肥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万人,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使得合肥市社区体育的供给资源变得更加紧缺。根据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合肥市每万人体育场地数为8.8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15平方米,比上一次普查数据增加了0.575平方米。合肥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提出大幅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平方米以上。城市及农村社区普遍建成“10分钟健身圈”。市、县(市)区、开发区、乡镇、街道(大社区)、行政村(社居委)四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率和完好率达到100%。尽管如此,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仍然存在短缺现象,影响着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作为公共体育资源的供给主体,社会力量介入参与不足。受“举国体制”的影响,政府的体育资源向竞技体育倾斜,大部分体育经费投入到竞技体育,忽略了公共体育的需求。

四、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机制探索

高校具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在硬件方面具体表现为体育场馆众多,设施齐全,人均体育场馆大。在安徽省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管理的体育场地32580个,占61.25%;场地面积4993.03万平方米,占72.04%;在软件方面,高校体育人力资源储备充足,高校的体育教师学历普遍较高,运动经验丰富,此外还有体育特长生、体育积极分子等体育人力资源。现阶段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如何盘活高校体育场地,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建立符合安徽省实际情况的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机制,缓解公共体育资源供给矛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高校体育资源开放的动力机制

2017年初,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公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在政策的指引下,要深入细致地进行市场调查,正确评价场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方式,充分考虑投资与效益问题,进一步健全高校体育场地开放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加强安全管理,完善高校体育资源开放保险机制

学校将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进行维护检查、检修体育场地设施,确保体育场馆和设施设备的安全。做好器材使用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指定专人在开放前和开放过程中对活动场地、活动器材的安全性进行及时检查,指导公众正确使用体育设施;安排专项经费,为开放体育场地设施的学校购买公众责任险,妥善解决学校面临的安全责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为开放学校配置电子监控设备,对开放场地进行监控。同时,要求所有开放学校确定专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制度。

(三)引入高校体育场馆PPP模式建设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 PPP 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合肥市各大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维护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而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有限,无法解决所有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维护费用。PPP模式能够引入社会资本,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建设、运营可尝试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能够减轻政府、高校建设运营体育场馆的财政压力,一方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

(四)利用“互联网”搭建体育资源配置桥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手机网民比例高达97.5%。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思维开始深入体育领域,并革新着传统体育行业的发展方式。“互联网+”理念可以建立起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桥梁。“互联网+”有其自身的要素和特点,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是未来社区体育发展的突破口。

五、结束语

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区是教育系统参与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战略的自觉行动,是党和政府为保障民生、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做的一件大好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筑体育强国梦思想的重要体现。合肥市高校体育资源丰富,社区公共体育资源存在需求旺盛而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推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创新高校体育资源开放的动力机制,加强安全管理,完善高校体育资源开放保险机制,引入高校体育场馆PPP模式建设,利用“互联网”搭建体育资源配置桥梁。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合肥市体育场馆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我国体育场地规模现状下运营服务的升级路径
——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
大型体育场馆PPP项目商业模式研究
体育场馆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方法与应用
合肥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
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