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破解现代学徒制困境的实践路径

2018-01-29吴轶宏卜晓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通识校企院校

吴轶宏,任 杰,卜晓燕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探索校企联合育人、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当前,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展试点研究,取得一些成绩,也遇到新的问题。其中,校企合作“企业冷”的问题较为普遍,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程度又是制约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的关键。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由于地处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合作企业规模小,与企业联合培养学徒面临“企业冷”问题更为突出。为此,笔者将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高职院校自身破解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困境的实践路径。

一、通识教育与现代学徒制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模式,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整个办学思想和理念,即大学教育应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和培养,其内容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通识教育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即人文和科学的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宽广视野、人文及科学精神。

早期的教育几乎都是通识教育。孔子教弟子,强调“君子不器”。西方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教育就有“自由七艺”之说,之后数百年,“七艺”一直是西方教育的根基。直到工业革命之后,通识教育才不吃香,学校培养学生和工厂生产产品一个思路,强调的是标准化、质量控制,强调的是实用性。

近些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与职业快速更迭,岗位技术加速变化。美国某研究小组早在1984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就指出:“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革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力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时代在飞速变化,学生如何快速适应?这为当代大学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为此,通识教育又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二)通识教育的作用

通识教育强调高校要按照现实和未来的社会需要培养人,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的传授,又要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

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现代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识教育虽然不能直接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但可以帮助学生在进入职场后,迅速与别人拉开距离,脱颖而出,也可帮助他们更加自如地在不同职业间转换,实现个人职业能力的快速成长。

(三)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是一种“师带徒”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学生(学徒),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教师重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企业师傅重在对学徒岗位技能的指导。学徒通过正规的学历教育和企业的在岗学习,获得知识、技能和学历的提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学生,校企合作的目的是通过校企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职业教育教学条件,使学生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培养下,完成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学习,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使个人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四)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与传统学徒制相比,现代学徒制既保留了技能培养方面的优势,又凸显了学校教育的属性。与传统高职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优势:1.符合职业教育规律,更满足高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要求。2.具有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特征,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3.学生通过在学校、企业两个场所的学习,实现了“零距离”就业。4.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机会。

试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具有技艺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有利于节省学校的物力成本、企业的人力成本和学生就业的时间成本;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困境及制约因素

校企合作共赢是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转的基础保障。目前,现代学徒制虽然在高职院校广泛推行,但校企合作遇到了诸多难题,急需解决。下面仅从学校角度分析试行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制约因素。

(一)学校对现代学徒制的认知能力有限

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过多强调市场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忽视了学生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需求。过多关注“职业”性,忽视“高等”性的问题,在试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同样存在。学校多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通识能力培养的缺失导致学生岗位迁移能力弱,综合职业素质低,学生质量达不到企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不高

校企合作育人,很像“找对象”,双方实力决定了彼此合作的意愿、紧密程度和时间长度。高职院校因办学历史、师资水平和实践设备等条件限制,社会服务能力不高,无法为合作企业提供更多支持,影响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因此,学校提高自身实力和办学水平是增强吸引力、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

(三)学校对企业利益的重视程度低

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实体,利益驱动是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关键。目前,由于我国在政府层面尚未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因此,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既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对企业形象提升作用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若再不能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再加之上述所说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弱的原因,企业参与热情低也在情理之中。

(四)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程度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试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企业参与热情普遍偏低,具体原因有:(1)投入产出比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要给学徒提供培训场所,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投入大,还可能影响正常生产,而学生的质量又无法保障。基于上述考虑,企业表现出“冷”的一面。(2)学徒离职率高。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需要三年,学生在这期间有可能流失,毕业后还可能离职。学徒流失问题是企业前期比较担心的,实力弱的小企业对此尤为顾虑。

三、通识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自身破解现代学徒制困境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对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就业导向”的认识偏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距离高等教育本质——“培养完整的人”越来越远。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多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的满足。

如果学生缺少必需的人际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等,离开第一个就业岗位,想要再实现专业对口的就业就比较困难。因此,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可提升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破解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困境。具体思路是:从确立“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配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一)制定“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利益主体是学校、企业和学生。试行现代学徒制,学校的核心利益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核心利益是通过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储备满足长期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学生的核心利益是获得更多参加企业培训和专业实践的机会,实现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的就业。其中,学生核心利益的实现是校企双方核心利益实现的终极目标。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校企联合制定“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围绕“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作为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的整体规划。共建课程体系,则要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从整合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入手,加强通识教育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重构课程间的联系。对专业课程的要求,除完成专业教学目标外,还要渗透通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高职教育特点,体现实践性特征,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则依据情境化教育原则,加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施案例式、项目化和混合式教学设计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三)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既有“高等”和“职业”的属性,又有公益性特征。与之合作的企业虽然千差万别,但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首要目的,具有市场性特征。这决定了学校和企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管理模式,而彼此的文化差异将成为阻碍双方深度合作的天然屏障。

高职院校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应首先从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间的距离,促进双方文化融合入手。学校在与企业广泛接触中,不仅要学习理解企业的文化,还要寻找双方文化的联系,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实训室墙面布置等,强化对企业文化的宣传认同;组织企业文化价值观宣讲等活动;将企业员工管理制度纳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这方面可借鉴我校对士官班的管理。士官班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部队派1名辅导员全程跟班,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负责学生日常的体能训练和军纪养成。学校融入部队的管理模式后,营造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应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类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多种教学实践活动,锻炼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社会意识,挖掘个人潜能,寻找人生价值和意义。

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岗位实习、校企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在校内组织实验实训,要重视对实验室、实训中心的“硬环境”建设和对配套管理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对学生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控制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在企业组织岗位实习,除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锻炼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学校或企业组织演讲、写作、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张扬其个性。学校或企业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知识讲座、技术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提升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

(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培养人才,首先应更新观念,摆脱传统封闭的院校治理模式,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观念障碍和固化的思维定式,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做好学校战略规划,以“开放、合作、包容”的姿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其次,要完善校企合作的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加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最后,要重视对企业利益的平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制度的调适能力,形成完善的校企共同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有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平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破解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困局,对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通识校企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