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办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研究
2018-01-29李智伟
李智伟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75)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此,工匠精神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和重视。放眼世界,很多工业强国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目前,中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技能型人才正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助力和提升“中国制作”的品质。
一、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中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引领倡导“工匠精神”
在中国人民劳动创造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从未缺席。2018年,人社部把“工匠精神”写入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强调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内涵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尽管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迅速,然而工匠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与时俱进。新时代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不仅强调一丝不苟、十年磨一剑的坚持,而且更加注重创新和创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们对这一词的理解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所取得的成果品质需要进一步积淀、夯实和提升,这就需要工匠精神来实现。
(二)经济社会发展呼唤“工匠精神”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通知,根据文件精神,“十三五”时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新兴消费升级加快,新兴产业投资需求旺盛,部分领域国际化拓展加速,产业体系渐趋完备,市场空间日益广阔。“十三五”时期,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出现不平衡的问题,一些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用工难”问题。
(三)创新创业发展需要“工匠精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各大高校涌起创新创业的浪潮,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高职院校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2016年1月8日,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讲话强调,要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创新创业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和新引擎,在这个商品服务需求个性的制造时代,如何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成果,有赖于具有国际视野、敢于革新又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对于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发展之根本,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对自己所研发出的产品的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将成为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的制造中心和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主导地位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这个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在专业上有创新思维,在生产中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只有将创新理念和工匠精神融合起来,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更多贴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成果。
二、国际合作办学环境下“工匠精神”培养研究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和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寻求多元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希望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将“工匠精神”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弘扬扩散,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和瑞典、澳大利亚、肯尼亚等一些院校和公司建立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导入国际化专业课程标准,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国际合作办学环境有利于我国教育机制的规范和完善,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且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将成为“大国工匠”标杆,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动作用。
三、国际合作办学环境下工匠精神有效培养对策
(一)结合国际化办学环境,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
国家“十三五”教育纲要明确提出,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动力源。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以自身办学特色和国际合作办学经验为基础,积极构建与国外高校和国外企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把国际化办学理念和专业教育相融合,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设计立足国际视野,将能力培养、职业精神塑造和使命担当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教学作为主要渠道,从中塑造工匠精神,使学生具备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满足国内外社会、经济、行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需求,与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经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近五年的国际合作办学实践,引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读期间到国外高校参加交换生学习1~2个学期或在国外升本读研,制定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办法、质量评价体系等,可以培养出高技能、复合型、工匠型的高职人才。同时,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利用国内外校际协同平台,互派专业课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交流及做访问学者,这样有利于提升师资团队的国际化教学水平,有利于领悟国际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拓宽教学思维,促进国际化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学成归校后,通过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工匠精神的言传身教不可或缺。
(二)解读国际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导入专业实践
在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工匠精神和负责的职业精神,并将这两项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融入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学校层面上看,在锤炼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练就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推进产教融合,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工匠精神、精致育人的途径。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缺乏真实的工作场景,需要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成果转化的场所。同时,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历练出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的岗位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工匠精神和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
(三)践行现代学徒制度,将工匠精神嵌入人才培养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教师和师傅联合传授,实现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旨在通过企业师傅的“传帮带”,在具体工作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2015年,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餐旅学院和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颐和集团下属的颐和大酒店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自主招生工作。颐和大酒店将以企业规范化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来培养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加注重酒店管理各项技能的传承和工匠精神的训练,学生综合素质迅速提升。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提高生产制造业产品的品质,现代学徒制的复兴,主要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而现代学徒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和企业大师名匠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领会到师傅的敬业精神和认真态度,实现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并通过以后的实际工作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前进不可或缺的力量。笔者通过实地实践和调研考察,总结出国际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及现代学徒制能够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工匠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培育,是一项长期的思想建设工程,高职学子需要在各方机制协同培育的学习平台上锤炼工匠精神,为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发展倡议铺路架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