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生长:一群追梦者的同行共筑

2018-01-29吕建伟居佳华

江苏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骨干教师名师青年教师

/吕建伟 居佳华

杜威曾说,教育即生长。作为教育的主体,儿童需要生长,而教师更需要生长。笔者认为,教师不生长,儿童生长就如同空中楼阁。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这所百年老校,在武进教育“提高质量、提升内涵”的大潮流下,聚焦教师“生长”、聚力专业实践、聚成团队效能,努力践行教师生长之旅。两年的专业生长实践是一群追梦者的同行共筑。

聚焦:“生长”的意义探寻

每一所学校都带着一种特有的气场,抑或是学校的教育格调和学校品相。百年遥小,如何更好地打开工作局面,整合有效资源,传承创新,实现研究管理与人才培养的深度探索,实现质量与内涵的比翼双飞?这一系列的追问成为我们绕不开的命题。于是,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人的发展,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维度:一是确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发展,为了儿童的幸福而努力;二是明确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目标,即全体教师动起来,五类教师冲起来;三是确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即适度、适当、适中原则,也就是“最近发展区原则”。

我们通过价值取向、愿景目标、基本原则三个维度的确立,从关注教师本身回到关注生命存在,从关注职业发展回到关注生命成长,从关注外部世界回到关注内在精神,积极引导学校全体教师聚焦专业生长。

聚力:“生长”的实践路径

两年来,我们从“主题研究”“人才培养”“策略导向”三个维度展开全面实践。

(一)主题研究:从“理念”走向“实践”

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某种技艺性的专业操作,更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师不仅要将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更要将其作为一个探索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有教学专业知识,即教学学术素养。两年来,我们围绕“主题研究”,努力践行“生长”的实践路径。我们提出了“赢在每堂课”的价值理念,我们以项目带动教学、实践,以能力统领知识、技能,以课程联结生活、学习,努力追求着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二)人才培养:从“同步”走向“差异”

我们始终认为,教师的全体发展绝不是“同步发展”,也不是“等同发展”,只有尊重差异才是真正尊重教师的培养策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开始探索学校教师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架构了“差异化”的发展梯队。我们针对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以及个人规划,对每位教师做出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估和诊断,从而架构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成长梯队。

2.创构了“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对于青年教师,我们注重培养其打基础、快入门,重抓教材的研读。对于骨干教师,我们强调其出创意、有风格,重抓教学风格打造。对于名优教师,我们强调其要深思考、善研究,重抓课程研发与转化能力。每个梯队的教师培养,均有侧重点与聚焦点,更有切入点与生长点。

3.筑构了“差异化”的发展平台。对于青年教师,我们立足学校平台,借助校级教研组团队研磨力量,多上校级或是协作片的公开课。对于骨干教师,我们鼓励他们承担“名师大课堂”、课题研究、区市级公开课等。针对名优教师,我们引导他们“走出去”,进行成果的辐射与分享。

(三)策略导向:从“单一”走向“多元”

两年的实践,我们自觉“走研究引领之路”,聚协作之力、学习之力、反思之力、研究之力、分享之力,让教师的“专业生长”从“单一”走向“多元”。

1.聚协作之力。我们不停地走出区域,借力高端平台,如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苏派名校联盟等平台,形成了由内到外的强大学习、研究的磁力场,为“专业生长”注入新的思考和动力。

2.聚学习之力。我们倡导教师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打造自身的专业精神。一是学校不定期向教师进行阅读推荐,从而促进教师阅读;二是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到校指导、作讲座;三是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先后分批分次组织教师参加了省内外的高端学术论坛,引导全体教师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这些学习活动的开展,开阔了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了教师的学术品位,滋养了教师的学术修养。

3.聚反思之力。我们始终把引导全体教师的“勤于反思、勤于笔耕”作为提升他们专业观察的锐度、研究思考的深度、职业精神的温度的重要抓手,并通过网络分享的形式进行反馈与交流,最后形成汇编。

4.聚研究之力。我们在抓细抓实、不断夯实教学常规的同时,还要不断聚焦、不断研究、不断聚力、不断实践。“名师大课堂”“水手俱乐部”两大项目平台,课程、课堂、课题的“三课”研究,让我们在朝向目标的专业生长道路上渐行渐近。

一是聚力课程。我们分步打造了“营养语文”“智慧数学”“悦读英语”三大项目抓手,分学科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并且依托语文、数学、英语课题,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重点进行校本课程多元化的实施。

二是聚力课堂。根据学校教师专业生长需求,我们重点打造了“名师大课堂”校本研修项目,在创新校本研修方式上走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1)校外名师传经送宝。学校选择知名特级教师作为某学科的引领名师来校讲学,并组织同学科的教师听课、议课,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思想,从而开阔眼界,启发思维。其间,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薛辉、庄惠芬、陈春圣、钱新建等,资深教研员刘丽华、张新东等,区内青年名师丁文敏、金磊等纷纷来校传经送宝。

(2)校内名师引领示范。在选择校外名师来校引领的同时,我们更看重的是学校骨干教师的学科素养展示。我们把骨干教师分为市、区、校级三个层级,依次通知其登上“名师大课堂”舞台,按备课、磨课、写稿、上课、议课、讲座的过程展开。同学科其他教师听课、议课,这样的过程带动了整个教研组、备课组的学科研修氛围。而写稿、讲座则是把学科理论内化为自身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其间,校内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吕建伟、学科带头人殷黎明等一批骨干教师分别引领展示学科素养,给其他教师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3)未来名师岗位锤炼。我们不仅关注教师的当下,更关注教师的未来。对于想发展、肯发展的青年教师,我们将敞开“名师大课堂”的舞台,通过研究课、主题报告的形式,帮助其展示学科素养,促进其专业发展。“名师大课堂”这一新型研修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学校教师间抱团式成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

三是聚力课题。教而不研则浅。我校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在我校,教研组就是课题组,“研究”改变了我们的课堂。语文课题组围绕教材“营养点”,坚持阅读教学“向读学写”策略;数学课题组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于各个年级的课堂,改革了数学课堂的评价标准;英语课题组就提高学生语音水平进行各项探究。

当然,我们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我们把目光瞄准更高层次的平台,分批组织优秀教师参加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我们依托“水手俱乐部”,瞄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5.聚分享之力。我们积极倡导“分享共进”的文化法则,先后承办了无锡市武进区第十五期小学校长任职资格班主题研训活动、小学语文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研究观摩活动……一次次的课堂观察、课例研讨、专家引领,实现了教、研、训一体化的分享。

聚成:“生长”的价值追问

我们聚焦课堂,深化研究,团队协作,共生共融。全体教师收获了同生共长的喜悦。

(一)课堂渐展“底气”

遥小的课堂已逐渐向纵深发展。“营养语文”“智慧数学”“悦读英语”等具有遥小特质的课堂形态正悄悄成形。学校陆续有17位教师登上“名师大课堂”舞台,有25位教师执教区级公开课;在各级各类基本功及评优课比赛中,学校有11位教师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在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有2位教师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二)科研书写“灵气”

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江苏省“蓝天杯”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等各项评比中,学校共有140多篇论文获奖及发表。此外,学校组织教师汇编了6本教育专集《教学设计》《好课的标准》《教育是什么》《优秀班主任是怎样炼成的》《教学反思》《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营养点探析》。

(三)教研呈现“生气”

学校教研氛围浓厚。“名师大课堂”共开设了26讲,片、区级教研活动开设16讲。名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过程,扎实有效地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了课堂研究的层次和品位。

两年的行走,我们踏实而从容;两年的行走,我们温暖而明媚。在“聚焦”中我们探索,在“聚力”中我们实践,在“聚成”中我们收获。学校教师在此过程中迅速成长,有2名教师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一、二等奖,有1名教师获常州市教师华英奖,有2名教师获常州市教育管理拔尖人才称号,有1名教师获武进区辅导员基本功特等奖,有11名教师在各类基本功、评优课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校在区素质教育质量评估中获奖;在区督导评估中,专家组以“精彩、震撼”来形容遥小的变化;学校在2016至2017年度均获武进区校本培训先进集体称号,并获武进区教科研先进集体称号,学校“和雅1+1+1三维课程校本架构与实践探索”项目获评武进区教学改革前瞻性项目。

两年来,在行走的激情中,我们追逐着专业的梦想;在安然的付出中,我们邂逅着生长的力量;在默默的坚守中,我们期许着未来的馨香。

猜你喜欢

骨干教师名师青年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用人文关怀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