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精神成长引领专业发展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及策略探析

2018-01-29陈光明

江苏教育 2018年30期
关键词:专业学校发展

/华 琴 陈光明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发展的持续性和高效性,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奠基高素质人才培养,发挥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基础作用,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随着教师发展观的演进,研究的范围从专业发展的单一维度逐渐向个人发展、社会性发展多维纵深,人们意识到基于教师在教育中主体参与的“角色”定位,教师发展仅考察知识和技能是不合理的,还要从职业愿景、情感效能等主动、积极的方面进行表征。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在实施策略中应居于核心地位,因为教师发展质量往往决定了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成败。近年来,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指引下,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努力实现教育公平。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好教育”“好老师”的期盼愈加强烈,这就对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好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标准?“好老师”养成的先决条件和成长路径是什么?在教师培养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如何作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应有模样

(一)“好老师”是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握好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坚持教育自信,培养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习总书记专门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人民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二)“好老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希望之光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奠基之石,也是提高国民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成人,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集体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是历史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所在,尊师重教、崇文尚德业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三)“好老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幸福模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明确指出了方向、路径,更提出了目标、要求。教育需要有丰富学识的“经师”,更需要有家国情怀的“人师”,这就要求今天的教师既要做好“教书匠”更要做好“大先生”,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这不仅是新时代人民对教师的期望,更应该是教师职业发展的自我期许,是对“师道尊严”的自我追求。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本路径

(一)精神成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精神,泛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哲学上,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对于从事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精神就是在教学情境和教育历程中,基于工作、角色、课程、学生等相关因素,逐渐形成的思想、观点或者是假设,是教师个体生命的体验和理解。这种“自我诠释”和“自我知觉”是累积的、动态的,并有一定的方向和动能,外化在教育教学中就成为“最大公约数”,表征在职业愿景、工作态度、情感效能上。具体来说,教师的精神是教师思维意识的自我建构,是组成教师文化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教育行为的隐形向导和教师发展的内生力量。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人生价值观往往决定了教育信念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教育信念就是人生价值观的折射。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教育信念,才能回答“为什么当老师”“怎样当好老师”的问题,才能处理好多元文化冲击和个人信仰坚守的关系,才能在纷繁的世界找到内心的安定和职业的幸福。

(二)自主发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五大以来,作为基础教育肩负的重大任务,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同时,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思潮的兴起和终生学习理念的推行,中小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角色发生转变,从单指向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学生生命发展的“参与者”“互动者”“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文化底蕴,修炼教育智慧,唯有此才能成就专业上的“冰山之峰”、人格上的“言传身教”。作为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具体的人,自主创造是人类自组织行为,也是一种自然的倾向。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基于个体差异化的理论知识基础、教育实践感悟,在教师专业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融入了个人化的情感意志、价值观念,个体特征得以充分彰显,这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智慧”。教师的发展不能脱离所处体系和外部环境,也不能超越制度和规范,因此,只有解决好“赋权”和“规则”的问题,才能让教师在身心自由、精神解放中实现“内驱增能”和“自我超越”;只有破除“唯分论”,转为“多元评价”,才能让教师在“教好书”和“育好人”中找到平衡,找到自主愉悦的专业发展姿态。

(三)专业对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专业对话”是指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中,同行同业者间的相互学习、思想交流。借助团体的力量,吸纳他人的智慧,对于教师在专业上的自主发展“不可或缺”。在“校本对话”中,“小组教研”往往是专业对话最为常态的形式。在“学科教研组”这种学习型组织里,成员往往是熟悉亲密的同事,面临的是相同的教育环境、学情状况,有着类似的职业阶段、教学思困,更方便交流想法、交换意见,也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同时,“校本培训”也是学校层面有目标指向的一种“专业对话”形式,通过邀请校外专家或组织校内资深教师授课,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在“校外对话”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上级教育行政人员、教研机构人员、高校教育专家与中小学教师间的对话。这其中,需要解决由于工作职责的区别、关注点和兴趣点不同而产生的对话不充分、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问题。另外,校际交流互动、学习观摩也是“校外对话”的有益补充,可有效地开拓专业视野,有利于破除“小圈子”的思维局限,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窘态。此外,“专业对话”还包括专业书籍的阅读、网络专业社群的互动、区域教研评比的参与、各级各类教研论文评选的参赛、专业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等形式。

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顶层设计:学校校长要肩负发展首要职责

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是和谐统一的,学校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建立科学的成长机制,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要求奉献,与学校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培养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师素质,把师资作为学校发展第一资源善加培育和使用。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成就一个好学校”,好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的教育追求、丰富的管理智慧,他不仅是学校规范办学、稳定运行的管理者,还应是学校创新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引领者和顶层设计者。

如何促进教师发展?从学校层面而言,校长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引领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的事业使命感、教书育人的职业幸福感。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宣传先进典型,培育示范群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榜样力量引领教师发展,真正让教师做到“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

其二,创建充满活力的教师发展评价制度,引导教师群体发展文化认同,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成长机制,鼓励“个体拔尖”从而引领“整体发展”。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分层式”培养、“差异化”支持,为每位教师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并设立个人成长档案,学校定期考核、动态分析、诊断修正。

其三,打造学习型学校,创建学科类专业组织。挖掘校内外专家、名师资源,成立“名师工作室”,在“导师”的带领下深入学科教研,设立专门资金保障运行,对专业组织进行阶段性评估考核、纠偏指正。

其四,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组织学科类的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赛课评课、征文竞赛、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开阔眼界、涵泳智能的时机,并给予优秀者奖励,在职称评审上予以制度性加分。

(二)角色担当:中层领导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随着管理职责“重心下移”、组织结构“扁平增效”,作为中坚力量的教研组长、学科组长等,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科骨干教师、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等方面将发挥主体作用。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学科建设水平,校长层面的职责主要是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等宏观层面的设计,在充分授权下的中层干部则必须肩负起实施教学计划、组织学科教研、评估教学质量等基础性工作,如何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智力支持体系、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学科文化,这是教研组长必须承担的角色职责。

其一,要有主动工作、创新管理的意识。教研组长要全面熟悉组内教师的基本情况、精神状态、现实困境,深入分析个体的发展需求、潜在可能,在全组教师的共同探讨下,确定本组的发展思想和总体目标,制订个人成长规划。在具体工作中要基于实际,遵循“因人而异、个性发展”的原则,进行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分层评价。同时,教研组长要准确、深刻、全面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沟通协调上下层级、群组个体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科建设的“守正出新”全面融入学校发展的“鼎故革新”之中,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创新发展能够“同频共振”“生息与共”。

其二,要有整合资源、专业引领的意识。开发组内资源,挖掘其他资源,为教师发展供给“养分”,这是教研组长的重要职责。组长要积极组织学习、开展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要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建立“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的组织形式,鼓励实践和研究的创新,实现“梯次成长”和“持续发展”。在具体教研中,如何解决“磨课”问题聚焦散乱、主题和专题关联缺失、学科育人价值被忽略等“困题”,这就需要教研组长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积淀,方能以专业的视域观照和引领团体的发展。

其三,要有营造文化、深度科研的意识。在反思中自我否定,在否定中自我革新,这是痛苦的冒险之旅,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唯有此方能达到真实美好的“彼岸”。教科组长要有在群体中树立“深度科研”“创新创造”的教师榜样的意识,营造创新型文化氛围,为创新之举“加油点赞”,为勇敢之人“心理托底”,让教研组真正成为学术争鸣的论坛和教学创新的舞台。其中,尤其需注意避免评课时“三个优点一个希望”的敷衍之举,鼓励讲真话、提问题、给建议,让探讨交流真正发生,让智慧汇聚成为可能;避免教研活动“完成任务式”“应付学校考评”的倾向,要保障活动的有效性,保证活动的目的达成,真正满足教师的需求;避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伪科研”“假科研”,鼓励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教育问题入手,用实证精神指导教育教学研究。

(三)自我超越:教师个体要建立主动发展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育人效果,这是教师的职业目标,也是教师的精神诉求。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在教学互动中主动反思研究,经过不断的观念更新、思维重构,才能将显性的经验内化为育人心得,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自我超越。

其一,在观念更新和教学互动中发展思维。面向国际、面向终身、面向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当今时代处于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浪潮之中,随着现代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需求、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都发生急剧变化,“抱残守缺”的思维和“故步自封”的做法终将被时代淘汰,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从教学本身来讲,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分化,每个人的认知范围势必缩小,教师就必须勇于正视自身知识的“盲区”,与学生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以开放的心态将自身置于教学相长的“互动场”,在发展学生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其二,在教学反思和教法重构中提升技能。教育本质上讲就是为学生“开蒙启智”,教师所有的职业素质、知识技能均不能脱离教育实践和教学实际而“纸上谈兵”,认知水平、反思能力、职业精神最终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在长期的、持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走出重复性实践的“怪圈”,将研究态度、创新思维、变革意向融入课程策划、课堂设计的“二次重建”中,对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过程与成效进行理论性探究,减少非理性行为的介入,提高反思的针对性、整体性、导向性,才能实现从“散乱”到“有序”、从“盲动”到“科学”的“有效教研”。

其三,在借鉴同行经验和理论学习中丰富内涵。作为群体中的个体,每个教师都处于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生态”之中,除了“生命自觉”的驱动之外,与同行的多维度合作学习不可或缺,只有怀着“兼容并收”的心态“择善从之”,才能化“他人经验”为“自身能力”。同时,现代教师的工作仅凭“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教育理论、学科前沿的研究性学习,专业发展必将失去“源头活水”,职业能力也将势如“逆水行舟”。只有在对“同行者”“先行者”经验与思想的借鉴和观照中,教师的生命价值才能走向内涵丰厚。

猜你喜欢

专业学校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