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2018-01-29邓洁
邓 洁
(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教育,研究生教育肩负着知识创新、尖端技术开发、高级人才培养等重任,是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直接反映了一国的竞争能力。就当前研究生教育而言,除了注重数量、规模的拓展以外,还应加快质量建设。就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况而言,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为此,还需借助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抓住企业人才需求旺盛之契机,为企业培育急需人才的同时促进高校技术孵化、社会服务功能的提升。
一、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无到有,历经了时间的重重洗礼,已成为当前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流之一,也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如此快速发展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呈现出了如下特点:
(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受重视度有所提升
近些年来,我国各大院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报考人数也逐年递增。从2017年的数据显示来看,这一现象进一步凸显,报名人数已经达到201万人,增幅高达18.4%。为此,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招生计划中增加5%-10%的比例,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并计划逐步调整专硕、学术型硕士的招生比例,使其趋于平衡。同时,教育部明确指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以面向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着重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色。这表明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犹如朝阳之势,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政府的支持。
(二)培养模式缺乏特色,存在重学术、轻应用问题
正如国家教育部在会议中所指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突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特色。”因此,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除了培养其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应注重提高其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虽然该指导方向十分明确,但实际培养过程中难免出现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趋同的问题,导致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毫无特色科研,重学术、轻应用问题严重,并集中体现在招生录取条件、教学内容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由于沿袭了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培养的老模式,导致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思路与初衷相背离。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为了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效性,还需依赖雄厚的师资力量。但当前专业硕士培养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受限。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其培养中应关注应用实践的培训,这对于高校硕士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渊博的知识以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历与经验,能够在教学中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要求,提升学生自主操作能力。但当前我国的专业硕士师资队伍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多数导师均从事的是纯学术型研究,缺乏社会实践,无法适应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二、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路径分析
根据国家要求,必须加快构建一套重应用性、实践性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一)转变思路,树立国际化、市场化、教育多元化理念
树立科学的理念,关乎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思路,树立国际化、市场化、教育多元化理念。一方面,应注重树立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其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应具备国际意识,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国际理解,增进国际合作。具体而言,要求导师、研究生、教学内容、实习场所、学位制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与国际化相靠拢,使高校办学更开放,院校与企业间的联系、交流更频繁,使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可以充分依托国际化学术条件得到科学、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应树立市场化理念。人才培养可被视为一种教育产品,因此教育者、被教育者间实质上体现了一种市场关系。因此,各大院校应由传统教师本位转变为学生本位,吸引生源的同时构建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品牌。特别是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而言,必须树立市场化理念,方可将其作为教育服务贸易的重要手段,面向市场要求,提供满足专硕教育需求的各种类型的教育服务。此外,还应注重树立教育多元化理念。除了拓展多渠道资金投入以外,还应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多样化办学主体及投资方式。如此教育多元化思路,使研究生培养不再局限于象牙塔内有限的领域,而是可以在企业、科研机构等多个领域实践、创造,挥洒热血。
(二)加快立法,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方面,应加快立法,对校企联合培养与合作创新所形成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与经济效益的分配问题加以解决,明确各方产权关系,以便促进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进。因此,政府还需加快出台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专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规范化、法治化。同时,针对联合培养中可能引发的纠纷,应由仲裁机构进行权威制定,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成果的转让等法律法规、实施细则。例如,技术转让价格体系、产学合作方利益、行为规范机制等,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如此方可使校企双方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实现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润均衡、共荣共衰。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专硕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体制的立法。除了对专硕研究生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产权问题、盈利问题等加以明晰以外,还需对国际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主管单位、执法单位加以明确,对联合培养项目设立、审批、运行、管理、监督等权责加以划分,确保其正当行使其职权。同时,还需对不同种类、层次的专硕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机构、项目是否具备学历教育资格加以严格考查,避免审批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情况。此外,对举办者、办学者等的权利、义务加以明晰。例如,中外双方为合作者,双方兼具参与权、决策权,也肩负着相应的义务,对于办学者而言,其具有较为独立的财产权、办学权,而合作双方各自权利、义务还需在合同中加以细化、约定。
(三)优化评估,创建专业评估机构,构建标准化评估体系
一方面,应加快构建专业评估机构。可依据我国教育部所出台的《高等院校教育评估规定》等具体要求,以合作双方自评为基础,由党政部门、教育领域、知识领域、企业等用人单位为社会评估客体,进行评估机构的创建,还可借助原有高教评估小组资源进行创建。对于评估而言,其流程如下:由合作双方联合提出申请,通过评估委员会的审核,合作双方自我评估,并撰写评估报告;评估委员会委派视察小组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撰写视察报告,给出评估结论;评估委员会对视察报告进行审核,给出正式的评估结果;必要时还需上报相关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加以批准,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公布。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标准化评估体系。评估体系的确立需要依循如下原则:一是方向性,即评估体系设置需要对校企联合培养方向发挥监督、保障的作用;二是科学性,即评估体系设置还需满足教育、评估等的规律;三是教育性,评估指标、过程、结果可以引发评估者、评估对象及相关者的自省、思考,激励其不断朝着目标靠近,逐步提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四是一致性,指标属于目标的细化与分解,应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性;五是可行性,即原则与事实相符,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指标并非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条文,应把握住评估的本质。
(四)政府主导,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制度
一方面,应为校企联合培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政府而言,应加快落实好专硕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的相关政策,确保政策的顺利落实,切实保障联合培养中成果完成者、推广者的利益,结合校企联合培养的要求,制定科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科研机构分类考核政策进行调整、优化,促进成果的顺利转化,构建科学的内部考评体系,构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确保专硕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得到稳定而系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建立针对校企联合培养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金、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的科学衔接,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快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政府借助于科技计划、经济政策、科技政策等手段,促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并对校企联合培养政策进行宣传,树立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各方契约意识,确保专硕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得到有效执行。
一言以蔽之,校企联合模式在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技能与业务素质的培养中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其一改传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中学生坐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的情况,使其走出去,不断拓展思路、探索创新。校企联合集学校、企业之所长,互为补充,共同承担起研究生培养之路。但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培养机制,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1]雍太军,曾溅辉,詹健,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工程师学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1):35-39.
[2]倪国栋,王文顺,周建亮,等.基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4):27-30.
[3]孙瑛,程文韬,朱文琼,等.基于校企联合协同中心的机械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