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
——以“小先生”艺教为例
2018-01-29余金水
余金水
(丽水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一、思想渊源:陶行知“小先生制”
“小先生制”是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首创、倡导的一种普及教育方法,是陶先生实现“普及教育理想”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其思想基础可溯源至《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是针对我国20世纪初文字教育平民化与师资队伍匮乏的矛盾现状提出的。“小先生制”的最初构想源于1923年陶母从孙学习《平民千字课》,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山海工学团举办的“小先生普及教育队授旗及宣誓”仪式,并在山海工学团实验、广泛采用。1936年,陶行知先生在第七届世界新教育会议上作了《推行小先生制,普及教育》报告,使“小先生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知识为公”“知者为师”“即知即传”“自治自觉”。
首先,“知识为公”。“小先生制”提出的初衷本就是探索“穷国办穷教育”的“穷办法”,“知识为公”的理念落实于陶先生推崇的“教人者教己”的方法,在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中扩大知识传播面,让知识像空气般在民众间弥散,实现人人教、人人受教、人人受益的局面。其次,“生活即教育”“知者为师”。在陶行知先生看来,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先生”是“将先过了的生活,肯教给前辈和同辈的人去过同样的生活”,“小先生”因此也称作“传递先生”,打破了传统“长者为师”的观念,代之以“知者为师”,评判能否为“师”的标准变为术业“知”的先后,而非年龄的长幼。再次,“小先生制”在行为方法上强调“做中学”“即知即传”。陶行知先生对“小先生制”的“即知即传”有过这样的描述,每个人,即使是只学习过几个月,只要学到一点,就应当把学到的教给别人,甚至很小的孩子也可以当“小先生”。最后,“小先生”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自治、自教、教人中教育自觉之人。斯宾塞在《教育论》中警醒我们要记住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小先生制”的推广,离不开“小先生”的“教育自觉”,“小先生”需要在生活中时时学习、时时教人,把知识在“自觉”中传递,这样的小先生才是陶行知先生认为的“最好的先生”。
二、“小先生”艺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新模式
“小先生”艺教活动,是由浙江省大学生艺术团丽水学院分团于2012年策划、发起实施,利用丽水学院艺术专业的学生资源和教学场所,对全校家庭困难学生开展的艺术培训。“小先生”艺教活动是丽水学院传播公共艺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一大创举,更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品牌活动。活动主要是通过选拔一批艺术专业成绩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小先生”,免费对其他学院有意愿学习艺术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艺术培训。“艺教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定位于两点:一是为非艺术类寒门学子提供接受艺术熏陶和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二是为艺术专业学生搭建施展才华、提高能力、服务他人的平台。
(一)“小先生”艺教实施概况
“小先生”艺教自2012年发端以来,每学年开办一次,至今已连续开办6届,目前开设到12个班级,已培训学员659人。
(二)“小先生”艺教校内实施流程
1.前期准备。“小先生”艺教每年9月制定专业、班级设置、招生人数、艺教经费预算等《开班计划》。根据《开班计划》,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丽水学院艺术类专业目前有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青瓷、美术、音乐、舞蹈)补充“小先生”师资队伍,实行竞聘上岗,并纳入“小先生”艺教师资库。同时遴选“小先生”艺教班级专业指导老师,原则上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指导教师。10月份招收学员,录入“小先生”艺教学员库,通过海报、宣讲等途径宣传发动,组织填写、收集报名表,组织学员面试,面试结果公示,完成分班,正式开课。
2.开展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包括集体备课、课堂组织管理、课后反思。(1)集体备课。在每个班的“小先生”中推选一名专业负责人,负责该班级的统一备课、统一教案、统一教材等工作,每位“小先生”需要按时提交“教案”文本,由专业负责人、指导老师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小先生”艺教活动教学方案》中需要填写清楚以下内容:授课学期、课程名称、所用教材、任课教师、课程名称、课时、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内容、预期效果等。(2)课堂组织管理。每周有两学时的课时,实行小班教学,统一考勤,并安排指导老师随堂听课,随时指导。(3)课后反馈。课后反馈的主体由三方组成:“小先生”在课后要及时作出“课堂教学反思”,学员有责任和义务为教学开展提供建议、改进措施,专业负责人和指导老师需对“小先生”的“实践反思”以及学员的建议给予回应、指导,并建言献策。主体三方以协商机制进行互动,具体组织形式可定期开展“教学改进讨论会”。
3.考核评价。“小先生”艺教活动考核评价分为:针对学员的考核评价、针对“小先生”自身工作的考核评价。
针对学员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过程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具体体现为:学员平时上课时的考勤、课堂表现、课后教学讨论会中提出建议的能力、数量等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激励评价”是指在学期末组织学员开展专业汇报演出、成果作品展,面向全校师生展示艺术教学成果,专业汇报演出是针对能够在舞台上展演的班级开设的,例如舞蹈班、吉他班、笛子班、钢琴班,成果作品展是对于书法、手绘、剪纸等班级开设的。此外,还有针对不同课程形式的激励性考核办法,如新开设的英语班可以采用“交际”的方式创设多种考核情境。“过程评价”可以增强平时课堂的有效性,“激励评价”可以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也扩大了“小先生”艺教的影响力(每年的汇报演出、作品展都吸引来自校内外不同人群的关注)。根据学员考试成绩和在汇报演出或作品展的成果,综合评定出“十佳优秀学员”“十佳优秀”“小先生”等荣誉称号。
此外,还有针对“小先生”自身工作的考核评价,如出勤、备课情况,《“小先生”艺教活动教学方案》《“小先生”艺教课堂反思总结》的完成情况,学员的“评教”情况、所指导学员在汇报演出、作品展上的表现情况等。
(三)“小先生”艺教校外服务项目
“小先生”艺教队经过多方考察和商议,确定在浙江省龙泉市文化馆开展公益培训。2015年7月成立了依托民族资源的艺术人才培养与实践:“小先生”走进龙泉文化馆开展暑期民族艺术公益培训暑期社会实践,此次民族艺术公益培训活动是“小先生”艺教队首次面向社会开展的公益活动。
“小先生”艺教队公益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下:第一,课程设置。共开设6门艺术课程(包括民族舞、街舞、爵士舞、声乐、播音主持、吉他),分为初级班和提高班,共12个班级。第二,学员情况。报名的学员人数达到350余人,学员中有许多都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符合“小先生”艺教队成立的初衷。第三,前期备课。前期备课活动持续了9天,队员们都认真准备教学计划,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开展集体备课,同时邀请专业老师上示范课,队员反复修改备课内容,轮流试讲。第四,课堂教学。在暑期社会实践总结材料中,有关于课堂教学的描述,在吉他班的教学课堂里,队员们总是用自己的手握着他们的小手,一个一个手指、一根一根琴弦地带着他们感受音乐的美妙。播音主持班里也不乏一些年纪小、不识字却怀有主持梦的小朋友。小朋友的天真可爱带给队员们欢乐,他们的主持梦也让队员们感动。“小先生”们开始在空余时间教这些年龄较小的学员识字,一个一个注拼音,一个一个纠正发音,还带着他们练习绕口令。舞蹈班的教学队员总是悉心地指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检查同学们的每一个动作,时而亲身示范,时而一一矫正动作。第五,汇报展演。经过14名“小先生”半个月的悉心教学,“艺术之花·茁壮成长”汇报演出在浙江龙泉市百姓大舞台上成功举行。
三、“小先生”艺教活动的启发意义
(一)创新校园文化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教育部13号令《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中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即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内容之一。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需要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以传承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小先生”艺教活动即是建设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的新载体。“小先生”艺教活动在丽水学院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以2012-2013学年为例,“小先生”艺教活动面向全校非艺术类学生招收学员,共收到来自7个分院,共602张志愿报名表,本着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原则,保证“小班化”教学,最后录取了80名家庭困难学员,这在全校营造了一种“艺术教育热”的氛围。“小先生”艺教活动成为建设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新载体,有以下三个着力点:一是“艺教”活动形式特色鲜明,贴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例如,每年根据学生自愿报名情况作相应调整,增设学生喜爱的班级,淘汰末位班级,形成动态机制。2013年的“小先生”活动,我们将报名人数较少的剪纸班淘汰,增设学生更为喜爱的瑜伽班和国标舞班。二是专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有效宣传了“小先生”艺教的成果。每学年的专业汇报演出、作品展不仅起到宣传、扩大影响力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同伴效应”,激起更多的学子艺术学习的热情。三是根据学校政策,作出积极回应。例如,我校2014年院系调整后,组建了民族学院,并拥有浙江省唯一一个民族学本科专业,2015年招收了5个少数民族卓越实验班。“小先生”艺教活动在2015年开学初招生时作出积极回应,规定“少数民族学生报名优先考虑”,这吸引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到“小先生”艺教的行列中,同时正筹划开设民族舞等相关的课程,促进民族文化传承,适应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需求。
(二)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
“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是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正式提出的,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非专业艺术院校)中开设艺术教育的统称。公共艺术教育是目前提升大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美术等知识的普及,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文化内涵,陶冶道德情操。丽水学院“小先生”艺教活动从数量上看,三年间累计开设29个艺术培训班,利用艺术资源和教学条件为659名非艺术专业的学子提供了艺术培训,使更多的寒门学子体验艺术的魅力,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我们的一位钢琴“小先生”在工作总结中这样写道:虽然很多同学都是零基础,但现在他们能弹奏一些简短简单的钢琴曲子,每个学生都有了提升,对钢琴的认识也大大地加深了。另一位教古筝的“小先生”也有着类似的描述,无论是传统民间筝曲还是色彩丰富的现代乐曲,我们都是从听觉认识开始的。经过一系列的训练,虽然同学们还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但对音色和音准方面的疏漏敏感了很多,随着听辨能力与意识的提高,音乐审美也随之提高,为将来的“独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小先生”艺教活动在“教学相长”中推动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三)资助育人,实现发展性资助功效“最大化”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范围不断纵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效性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发展性资助功效“最大化”成为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焦点议题。发展性资助功效“最大化”的实现,还需要落实到资助的终极目的——“资助育人”。当前,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重视资助,轻视教育;二是脱离资助的教育至上。前者认为,经济资助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大的资助,其他问题位列其次;后者则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资助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实践操作中,应该正视二者“手段——目的”的关系,教育以资助为手段,资助以教育为目的。
“小先生”艺教活动发端的初衷之一,就是为非艺术类寒门学子提供接受艺术熏陶和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机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免费获得公共艺术教育的平台。首先,从“资助”层面上讲,该活动得到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单独设立“小先生”艺教活动专项经费,用于为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小先生”提供课时费补贴,“小先生”课时费按照20元/两课时的标准发放,每月核算并发放。“小先生”艺教活动专项经费保证了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给予了保证。其次,从“教育”的层面上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可显著提高其自我效能感。艺术教育涵养了参与者(“小先生”与学员)的生命成长,如很多学员都是借助“小先生”艺教汇报演出的机会第一次登上舞台,这对于受到资助的同学来讲,是生命的一次升华,是自我的一次实现、超越,可能对于整个生命来讲都是难忘的经历,而对于“小先生”自身来说,也是一次成长的经历。一位“小先生”这样回顾自己的从教历程:从刚开始的有些紧张,到现在的自如,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锻炼,对自己的教课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能将在老师那边学习的知识逐渐教授给自己的学生,这样的转换让我更加懂得如何让我的学生接受和理解,从开始的制定每节课的教案开始到现在上课的知识也都基本井井有条,按照自己的规划做好。可见,“小先生”艺教使参与者(“小先生”与学员)实现生命间的双向滋养,在“资助——育人”模式中促进生命成长,从“资助济困育人”转变为“励志强能育人”,实现发展性资助功效的“最大化”。
[1]程振理.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2015(4):54-57.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周德藩.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何亚峰.素质教育环境下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8):140-142.
[5]杨红波.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4(7):70-73.
[6]黄建美,邹树梁.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2(4):81-85.
[7]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4):43-45.
[8]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67-69.
[9]刘可彬.学学陶公的“小先生制”[N].中国教师报,2011-06-15.
[10]任磊,张从容.浅析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J].文化学刊,2009(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