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市智慧水利建设构想

2018-01-29金立甫肖九花

治淮 2018年7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水利

赵 永 金立甫 肖九花

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淮河流域下游,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区,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水利工程密布。淮安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气候特征年际差异大,表现在降雨量年际变化大,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因此,淮安水利一直经受着多种灾害的考验,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任务艰巨。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淮安市立足于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了“四大水利”保安澜,生态河湖润淮安为总体目标,着力构建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智慧水利,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水环境。其中,智慧水利既作为淮安“四大水利”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前淮安水利建设的重点。

一、淮安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淮安信息化现状

“十二五”期间,淮安市水利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扎实推进水利基本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支撑了水利业务应用,水利数据基本满足水资源、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已有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业务应用系统初具规模,为全市智慧水利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目前淮安市基本形成实时水雨情采集网络,逐步实现流量自动监控,视频监控范围覆盖全城区重要河道和水利工程;水利专网初具规模,省、市、县骨干网已初步形成;运行环境持续优化,各处室相关系统服务器集中布置在中心机房;市局各处室在信息化项目建设中做了初步的工作,各系统分别建设了实时水情数据库、实时工情数据库、历史水情数据库、水资源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为了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各处室逐步建设或部署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

2.信息化存在问题

(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力度不够,整体支撑能力尚显不足

物联网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智慧水利的要求,难以掌握全市水利实时数据状况。网络基础方面,网络覆盖和网络融合程度不够,移动互联能力不足,满足水利特殊需求的专用网络仍需完善。在基础运行环境方面,计算、存储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适应业务发展的能力仍然不足。

(2)水利业务与信息技术融合程度不深,业务协同不够

目前,淮安市水利局业务应用系统覆盖了防汛抗旱、节水管理、水政监察、水资源管理等方面,但技术开发和管理维护水平参差不齐。各部门开发的软件系统不统一,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造成数据共享困难,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跨部门、区域应用之间的协同不足,距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

(3)业务应用系统智慧程度低

淮安市水利局已建的信息化系统数量多,但较为分散,且大多停留在采集、展示和查询应用上,未形成统一、协同、智慧的一体化平台。同时,当前的业务系统难以满足新时期的业务需求,表现在河长制、水利公共服务等业务功能不够完善。

二、智慧水利建设思路和总体框架

淮安智慧水利建设立足于淮安市水利信息化现状,紧紧围绕江苏省水利发展“十三五”目标,充分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全天时、多功能的感知体系,融合水利专网、政务外网、互联网形成全覆盖的信息通信网络,建立多源、多维的云服务中心,开发设计防汛抗旱、河长制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全方位业务应用系统。

通过智能感知体系、云服务中心、业务应用系统、智慧水利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全市完整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将水利业务管理与水利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淮安市水利信息化由“数字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型。

三、建设内容

1.智能感知体系

(1)拓展信息采集

根据水利业务应用建设需求,在现有水雨情、水资源、墒情监测站点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移动终端、遥测遥感等技术,丰富采集种类、加密采集覆盖、整合采集站点、规范采集数据,加强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农村水利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加强移动信息采集和应急信息采集建设,提高信息的完备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为智慧水利云服务中心建设提供数据资源,为各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强化工程监控

依据江苏省规定统一工程监控标准,新建现地工程监控体系。结合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按照水利工程集控中心要求,新建市管闸站、泵站等重点水利工程的监控系统,可以对市重点水利工程进行集中控制,扩大水利工程监控范围。

(3)完善网络通道

采用新型通讯技术,全面打通市局与直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之间的网络。在防汛重点区、偏远地区、公网能力薄弱区强化水利卫星通信网络建设与应用,扩充完善应急通信系统。加大中小型水库报警通信设施建设,各水利工程按需开展光纤网建设和通信预警系统建设。

2.云服务中心

(1)基础设施建设

将淮安市水利局现有的水利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安全设备等进行物理集中,统一整合中心机房,为智慧水利项目提供统一的基础运行环境。充分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建设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机房安全统一、计算弹性服务、存储按需分配,实现数据云备份云存储。

(2)数据资源建设

建立共享基础数据库,做好数据更新维护。详细了解各处室和单位的数据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整理,形成数据资源目录,为使用者提供数据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按照国家、行业及江苏省制定的相关标准,建立统一管理、互联互通的综合数据库,包含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主题数据库等。

(3)应用支撑平台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包括一级平台的整合重构和二级平台升级搭建,为应用层提供管理和服务的运行支撑环境。一级支撑平台主要针对各业务应用系统,是实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工作流管理、信息交换等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二级支撑平台主要拟建设空间信息服务平台、视频监控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物联感知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5个专业服务平台。

3.业务应用系统

(1)打造水利综合门户

针对不同系统入口多、登录烦、体现差、查找难、用户管理分散等问题,开展统一门户集成,对现有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进行整合。

智慧水利综合门户建设项目,以门户平台技术为支撑,整合和集成不同架构的业务系统,实现各业务系统单点登录、数据的统一展现共享和信息的一站式查询,简化应用登录、充分挖掘已建成系统使用价值、实现在建系统及拟建系统的高效、便捷无缝集成。

(2)深化业务应用系统

紧密围绕河湖健康保障、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等业务需求,集成淮安市水利局已建业务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主要包括河长制综合管理系统、防汛抗旱调度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系统、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系统、水政执法管理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等。

(3)加强移动应用服务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移动终端正向功能增强化、多模化、定制化、平台开放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借助移动应用基础广泛的特点,开发移动应用App,将桌面端的应用模块拓展到移动端,作为桌面端系统的延伸,打造成淮安智慧水利移动图书馆、移动信息采集工具、移动办公助手。

(4)拓展水利公共服务

针对当前水利公众服务方式单一、服务内容单调,未与公众交流互动等问题,淮安智慧水利建设采用公共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数字媒体展播平台、重要水利工程二维码覆盖、内涝积水监测点上图等方式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水利信息服务;制作淮安市“水韵淮安”宣传片和三维影像视频,借助电子沙盘、触控屏等方式宣传全市水文化。通过多种服务方式和内容的建立,为公众提供广泛、便捷的服务。

4.智慧水利保障体系

(1)安全保障体系

以云安全环境的建设为重点,加强安全技术体系的建设,建成安全应急与容灾体系,并实现客户端安全的保护,使淮安市水利信息安全防御能力获得极大提升。通过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管理制度办法的建立与落实执行,构建淮安市智慧水利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水利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与管理工作。

(2)标准规范体系

编制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运维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办法以及一系列基础性、通用性标准规范和专用标准规范,逐步落实管理制度的科学约束作用和标准规范的技术统领作用,构建统一、层次完整、系统科学的信息化制度与标准规范。同时,加强组织保障,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管理与培养机制,拓展信息化投资渠道,共同保障淮安市智慧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有序和高效。

四、结语

淮安智慧水利建设,以信息化为抓手,将繁重的水利管理任务简化成“一张网”“一中心”“一批应用”“一套保障”的形式。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将改变工作形式,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对于整个淮安水利事业而言,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全天时、多类型的智能感知体系,建立多源、多维度的云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全方位的业务应用系统,将极大提高水治理和水管理能力,取得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然而,智慧水利建设并不能实现一劳永逸,随着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水利的需求会不断升级。只有不断地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推动技术革新、管理革新、资源共享,才能保证智慧水利的先进性,满足新时期的需求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水利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淮安市强化“三个一” 提升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