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作“浅”时“浅”亦深
——由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节作文课说开去

2018-01-29陈海波

初中生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作文课作文思维

■陈海波

编者按:

2017年10月,第四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举行。活动期间,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肖培东执教了一节作文课,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期《苏派作文教学》栏目刊发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陈海波老师的听课感悟文章,让我们共同回味那份精彩。

2017年10月,第四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举行。活动期间,肖培东老师执教了一节作文课,题目为“好久不见”。

这是一节在上课前5分钟构思完成的课。

这是一节让现场听课教师频频产生共鸣的课。

这是一节在江苏作文教学领域引起广泛轰动的课。

面对这个世界的丰富与灵秀,面对教者内心的丰富与灵秀,作文的技法永远是苍白的。这节课没有技法,却让我至今还在想念。

“写作是什么?写作是寻找,找回我们的心,找回我们的美好,找回最初天清地宁的世界。”听这节课,脑海里冒出的就是肖老师曾经说过的这句作文教学感言。一节课,肖老师宛若一个深藏不露的农人,用一汪质朴而清澈的“源头活水”,慢慢地牵引,寻找,碰撞,渗透,升华,直到还原那个最初的“好久不见”的“天清地宁”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天地大美,万物素朴,师生精神明亮。

课早已结束,但肖老师的声音一直都在。一遍遍听着录音,回溯,再回溯,以探寻这样真实震撼的作文课,到底是怎样上出来的。

著名特级教师王君曾说,教课,教师永远教的是自己的生命积淀;只有自己这个“我”足够好,上出来的课才足够好。

从肖老师身上,我深感一个好教师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展开教学的丰厚实力

这节课,肖老师是在课前5分钟才确定上课内容的,会场很多教师都留意到当时他背对着观众席的“孤独”的背影。肖老师用5分钟的“孤独”备了这节精彩的作文课,这不是一般的教师可以做到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积淀和实力,就没有如此的胆量和魄力!

整节课,肖老师从学生最近写的作文“好久不见”谈起,首先提问学生“你写了什么”;分类呈现后,进行思维牵引,启发学生“如果再写‘好久不见’,你会写什么”;最后提示学生向纵深处思考,“‘好久不见’的,应该是我们‘又见什么’”。这样的流程清晰明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抵达精神内核。

看似“5分钟”备的课,其实是肖老师数年来积淀的结果。阅读肖老师的博客,你会看到他无一日不在阅读、无一日不在思考、无一日不在写作。阅读量上去了,思想深邃了,眼光自然就独到了,教学自然也就灵动了。我们每个教师既要看到肖老师教学的精彩,更应看到这样精彩的教学背后,他“孤独”的阅读和思考,这才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

二、贴近学生的融合力

曾经有人问钱梦龙先生:“为什么你上课时,学生总能跟你配合得那么默契?”钱老回答说:“因为我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自己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肖老师的这节作文课就是对钱老教学理念的最完美诠释。

【上课伊始】

师:同学们,这节作文课,老师也没有刻意准备。请问大家,最近咱们写的什么作文啊?

生(齐):“好久不见”。

师:“好久不见”,这个题目好,是说和我吗?(生笑)好,下面咱们来说一说,你写的都是和谁、和什么好久不见了呢?

生1:我写的是和一篇小说好久不见。

生2:我写的是和家乡以及家乡的习俗好久不见。

生3:我写的是和老家的一株花草好久不见。

……

【推进中】

在12位学生再现了“好久不见”的内容之后,肖老师其实想告诉他们,很多时候,共性是写作的短板,可是他没有直接表述,而是“顺藤摸瓜”,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从白板上12位同学所写的“好久不见”中,你能看出他们有什么共性吗?

生1:都是以前跟自己有关系的,比如以前的同学、以前的老师、以前发生的事、以前是自己经常见到的,但是现在好久不见了。

师:好!把你的话概括一下,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是这个意思吧?请坐。写作文,要写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样会特别有感觉、特别有感情,因为它离你最近,和你的心也贴得最近。上述经历中,这12位同学的共同点在哪?

生2:都是写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或者是通过一个抽象的——

师:好,请把话说一半。大多数同学都是写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某个人。哪个人最多?

生(齐):同学。

整节课,肖老师都是俯下身来倾听,时时刻刻在“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教学”,包括角落里的学生。和学生这般“融合”,如肖老师自己所言:“有的时候,我就是把自己清零了再去思考教学的。所以,在没有备课时间的情况下,就把自己当作学生。”因此,该怎样和学生“融合”在一起,我们还得向着肖老师的方向修炼。

三、开启学生心智的影响力

这节作文课,看似是肖老师在“浅浅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走,实则他是在运用教学智慧“有意识地掌着舵”,根据自己心中的方向,不断地修正学生话语中的“旁逸斜出”,从而一点一点开启学生的心智,直至学生彻底敞开心扉。

例如,在引导大家发现12位学生初次所写“好久不见”的共性时,一个学生说:“都是写和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或者是通过一个抽象的——”话没说完,肖老师说:“好,请把话说一半。大多数同学都是写和自己关系亲密的某个人。哪个人最多?”很显然,肖老师是在捕捉机会,适时引导学生开启心智。果然,在他的引导下,学生有了发现:如果写作只是停留在写自己熟悉的人的层面上,是不容易写出新意的。于是,课堂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请靠窗边的老师把窗帘拉开。我们先来看看,透过窗来看外面的这个世界,你觉得哪些东西是我们好久不见的?”“一片湛蓝的天空好久不见。”“一片茂密的树林好久不见。”“一级级清爽的台阶好久不见。”“故乡的田野好久不见。”……学生在肖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思维不再空泛了,而是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点上,更细腻,更有味道了。

可是,这还不够,对比第二次构思和第一次所写,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同学们写‘好久不见’时,出发点都是自己。我们还可以把视角打开,不一定就得写‘我’好久不见。天上的一只鸟好久不见什么?地上的一只蚂蚁好久不见什么?”肖老师继续启发。

在肖老师的牵引下,学生开始凝视生活,回到自我,重新发现,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精彩:“鸟儿好久不见湛蓝的天空/小鱼好久不见清澈的溪流/大树好久不见自己的树叶/麦子好久不见雪花/小花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的笑容/黑板好久不见文字……”肖老师用智慧一步步唤醒、打开学生的心智,于是,精神的折射、情感的洋溢和思维的深入不断显山露水。这种巧妙地打开学生心智的影响力,值得我们好好去追寻。

由此,我也看到了一节好的写作指导课应该具备的要素。

一是要有互动生成的精彩。

钱梦龙先生说,在语文教学被各种貌似“深刻”的“理论”折腾得面目全非的当下,肖老师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是“浅”了,但正是这种“浅”,深入到了教学的精髓、真谛和本源。这节课没有理论,更没有技法,有的只是师生间平等而亲切的对话。在对话中,肖老师俯下身来,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表达,并极力从学生的表达中寻找契机,适时地去触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生成了课堂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例如,在引导学生变化主语表达“好久不见”时,一个学生说:“一棵树好久不见它的茂密的树叶了。”肖老师用一个形象的比方引导学生向更深处思考:“树为什么好久不见茂密的树叶了呢?这个想法很奇特。就像人,怎么看不到自己的头发了呢?……时间和空间剥夺了一棵树长叶子的权利。究竟是谁,让它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叶子了呢?”随后,师生共同对话引发出:“树在心里想:熬过秋天,熬过冬天,春天来了,一定会长出漂亮的叶子。可是,春天来了,春天依然像秋天那样绝望;夏天来了,夏天依然像冬天那样严寒:原来,这个社会已经混乱了所有的季节……”此时,会场一片沉寂,对于“树好久不见它的茂密的树叶”,相信每个人都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又如下面这个片段:

生:我觉得黑板上好久不见粉笔的痕迹了。

师:黑板上好久不见粉笔的痕迹了,你想跟大家说明一个什么事呢?

生:现在老师都太喜欢用PPT了。(台下教师惊讶,笑)我觉得还是要寻找那种古朴的痕迹,用粉笔来上课。(台下教师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台下的每个老师都带着羞愧为你鼓掌。是的,黑板的存在,就是为了留下痕迹。老师,你的文字在哪儿?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教学就要有教学真实的痕迹。

学生的思维在肖老师的启发下,就这样不断地发散,走向生活,走向内心,走向深刻。

二是要有渐入佳境的层次。

这节作文课有着分明的层次感,既表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又表现在学生认知思维的推进上。

从教学设计上看,上课伊始:

师:最近咱们写的什么作文啊?

生(齐):“好久不见”。

师:……下面咱们来说一说,你写的都是和谁、和什么好久不见了呢?

这是课堂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发问,学生有话可说,把刚刚写的作文一一呈现。

接下来,肖老师在白板上再现了12位学生写作的内容,然后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从白板上12位同学所写的‘好久不见’中,你能看出他们有什么共性吗?”学生得出结论:写小学同学的占一半,写故乡的有3个。肖老师引导学生:“写作,共性的东西往往会成为一个短板,不容易写出打动人的新意来。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不会改变你写作的内容?”教学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学生打开视野,重新构思:我们好久不见“一片湛蓝的天空”“一片茂密的树林”“一级级清爽的台阶”“故乡的田野”“田间的蟋蟀”“阴凉的亭子”“故乡的星星、月亮”等。这些“好久不见”的内容与学生第一次写作时相比,明显有了很大的不同,更加详细,更加具体。

可是,这还不够,主语都是“我们”自己在发现,可不可以把发现者换成“天上的小鸟、地上的蚂蚁”呢?肖老师继续牵引,学生的思维继续发散,于是就有了第三个环节:“鸟儿好久不见湛蓝的天空”“小鱼好久不见清澈的溪流”“大树好久不见自己的树叶”“麦子好久不见雪花”“小花猫好久不见爷爷奶奶的笑容”“黑板好久不见文字”“蚂蚁好久不见芬芳的土地”……学生不知不觉就让自己的构思变成了美丽的诗句。原来,还有这么多美好的地方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开掘,多有意思,多么清新!我们也不知不觉把对这个世界最真诚的爱全部寄托在其中了。

这时,肖老师又放一招,这就是第四个环节:又见什么。

生1:又见笔记本上自己的文字。

生2:又见小时候外公骑着自行车带我出去玩。

生3:又见神秘的星空。

生4:又见家乡熟悉的小桥、流水、炊烟。

生5:鸟儿又见到了天空。

生6:锅铲又见到了锅。

生活的温暖和美好,在学生的“又见什么”里氤氲起来。至此,教学结束。整个流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随着环节的递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更深处漫溯,真正地走进了生活,走入了内心,走向了最清纯的眼睛,走向了好久不见的这个美丽的世界。

三是要有高超的课堂点评艺术。

整堂课,肖老师用精彩的点评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不仅具有针对性,更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深深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

【鼓励】

在引导学生再现初次写的“好久不见”时,一位女生说:“我写的是与我的小学老师好久不见。”肖老师顿时以惊讶的口吻,真诚地夸赞说:“哎呀,你真好,还惦念着小学的老师呢!”另一位学生说:“我写的是与老家好久不见。”肖老师耐心询问:“你老家在哪里?多久没回去了?老家还是要常回去走一走的。”再次思考“好久不见”时,一位学生说“与我们的教室”好久不见,肖老师说:“我非常喜欢你的这个表述——‘我们的教室’。”接着,他告诫大家要珍惜“我们”在一起的缘分。如此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可见肖老师带给学生的鼓励。

【唤醒】

第二次构思“好久不见”的内容时,一位学生说:“每天早出晚归,似乎对美丽的景色也觉得好久不见了。”此语一出,肖老师顺势而引:“哎呀,这句话有道理。所谓好久不见,其实是好久都在见,只是自己没有留心去发现它。所谓好久不见,其实就是经常见到的,却往往会被你忽略掉的东西。好,我们就顺着他的思维去思考,去凝视,望望窗外。窗口虽然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但只要你想一想,一定会有的。”在肖老师的牵引下,学生的思维“忽”地一下散开了:“爷爷奶奶粗糙的手好久不见了”“妈妈忙碌的身影好久不见了”……

【提升】

在学生再次构思呈现“好久不见”的内容之后,肖老师请两位学生(一男一女)一人一句朗读,就像朗诵一首美丽的诗歌。他说:“我们好久不见这样美丽的世界。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标题。同学们,作文,除了身边的某个同学、某个老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等待着你去开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仅会更加清新、更加有意思,而且会把我们对这个世界真诚的爱全部寄托在其中。下面,我把作文题变一变,‘又见什么’,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这样,学生的思考就自然而然地转向了生活,转向了内心,转向了更加深刻的发现和感悟。

这样的作文公开课,课堂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能让课堂呈现得如此精彩,得益于肖老师高超的点评艺术。当然,这高超的点评艺术也来自于肖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谦卑的人文情怀。

听肖老师的课,我们得好好找找自己的影子了。

猜你喜欢

作文课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作文课
Thc Composition Class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