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看教学品质的重塑

2018-01-29陆雷波

初中生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

■陆雷波

主持人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表现与延伸,它更多地被视作制造业强国的必修之道,而它在教育视域里同样呼唤着一种精神气质的回归。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使敬业、勤奋、创新、熟练、精致、执着的专业规范,在课堂内蕴外现中实现着教学品质在文化传承基础上的重塑。在创新思维与传统底蕴的并存中再造内涵教学,在卓越意识与平民风范的同行中拓展个性教学,在生命自觉与课程智慧的共进中引领思想教育,从而使课堂在工匠精神与教学品质的交会里实现涵养生命成长的教育本原,由此在教育的守望中绽放其应有的光彩。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的工匠精神作为一个热词,引发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频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当工匠精神被更多地视作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化中的必修之道得到强调时,我们在另一个视域里感受到业已忽略抑或误读的精神气质的回归,即教学品质在工匠精神课堂迁移中的重塑。

一、课堂:工匠精神与教学品质的交会

课堂是教学文化的物质呈现,是教学生态的文化凝练。物质与精神的交融令课堂在展现教育风采的过程中汇聚起自身的内蕴力量,这种力量使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在严谨规范的程序化运作中显得高效灵活,令思维和情感的涵养在潜移默化的开放性历练中显得绵远厚重。

课堂的内蕴力量在哪个层面更具影响?当高考膜拜依然在全民喧嚣中释放出社会聚焦的能量时,当一个个教学名师依托高考和中考的“威力”变身为学科权威时,当我国学生以耀眼的PISA成绩笑傲全球并理直气壮地为基础教育“正名”时,答案已显而易见了。知识的时效性掌握与比拼所形成的强大冲击力,已然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惯性认知氛围,即能够在循环教学中创出好成绩的老师是好老师,能够在级段学习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是好学生,这一切的支撑就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与授予。

这样的课堂及师生,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以扎实到严酷的教学展现着知识与技能在投入产出比上令人钦佩的效果,但当本该在课堂耕耘里潜滋暗长的人文精神在被挤压的生存空间里渐趋隐没时,我们会想:真的要以这样的此消彼长去透支学生在日后弱势乃至迷惘的内涵气质吗?当这种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不应在看客心理的支配下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在考试评价制度的缺陷上,因为课堂生态的生成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责任,奠基未来的生命素养和指向当下的成绩标准应该并且能够实现基于课堂的统一。

工匠精神与教学品质的交会,让健康课堂生态的回归成为必然。工匠精神让物质产品的流水线作业在精雕细琢中提供着人们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又使工匠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教育涵养生命、立德树人的本质让知性培养、理性历练和情感熏陶成为每个人健康发展的需求,这是课堂使命自然的赋予和延续。这种延续是人的精神塑造,不是外在个体知识技能流水线式的训练,即使这种训练让学生的成绩令人满意,那也绝不意味着工匠精神的课堂表现就是学生的功利化考学成绩。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促动着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的更新,当精益求精、创新驱动、严谨负责、坚守平凡、追求卓越等特质借助课堂平台渗透于师生内心时,教学品质就实现着源于并超越工匠精神的物质性意义和技艺性标志的重塑。

二、创新思维与传统底蕴并存:再造内涵教学

当鲁班在一次次摸索实践中发明出曲尺、墨斗、刨子、凿子、锯子、磨、锁等工具而被建筑工匠尊为“祖师”时,当李时珍四处踏寻,实地研究药性、药理,并查考历代医书800余种逐一求证,历时27年著成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本草纲目》时,当屠呦呦率团队历时近1000个日夜,经过190多次失败,从中草药中提取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的青蒿素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时,我们无不以钦佩敬仰之情感受到工匠精神在我们民族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推动作用。这是在百折不挠的实践中生成的创造性思维和在耐得住寂寞的心境中磨砺的执着勤奋作风的精神汇聚。这种精神汇聚让民族文化里的传统底蕴越发扎实厚重,令创新思维的传承弘扬更具时代意义。我们现在需要重归的就是这种精神。

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发展愿景的实现所具有的作用,让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有了切实的意义。这不是行业思想的简单移植,而是基于文化内蕴的职业气质在借鉴和转化中的自觉认同与践行。学生并非物质产品,课堂也非流水线生产车间,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发扬是教学品质的重塑。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的教师素养和学生状态能够带来相互间的内在促动,这种促动来自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省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内渗,也就是在课堂时空对师生的浸润间再造内涵教学。

内涵教学是依托学科知识的师生共享,在诠释、理解、运用的传承中有意识地将学科核心素养外现于师生双方发展轨道的教学品质,它以创新思维与传统底蕴的并存为实施路径,赋予课堂以物质形态和精神支撑协调统一的特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在非流水线生产车间(课堂)通过规模化运作(集中教学)而生成物质成果(学生成绩)的“工匠”。这种长期以来惯性存在的课堂生态促使我们思考:作为课堂物质成果的学生成绩的优良能否代表缔造成果的教师职业素质的优异?精益求精的学科知识的钻研是否等同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熏陶?精雕细琢的现代教学技艺的应用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吗?

这些问题的存在并非以精确答案的寻觅为目的,而恰恰是以回答的不确定性为特征。创新思维与传统底蕴的并存不仅打开了内涵教学的道路,而且使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更具开放发展的意义。就像教师和学生在声光影与工具器材俱全的微格教室或创客教室里上课和在传统朴素的教室上课,在对课堂真谛的把握上会有高低之分或深浅之别吗?通过光影媒介呈现《散步》《背影》或者《故乡》的鲜活,语文教师依然不能丢弃引领学生在阅读和文学意境中感悟人际情感、体验心灵之美的学科本原。在电子白板上形象演绎勾股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或者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数学教师依然要透过数形结合等学科思维引导学生开展严谨的数理逻辑的实践。在传统底蕴对创新思维的作用上,传统底蕴代表着所积淀的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内涵支撑。

从创新思维对传统底蕴的作用上看,像在物理、化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部分课堂已采用数字化信息系统(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进行实验教学,DIS实验用于数据处理的时间少,计算、描点、作图工作由计算机完成。学生根据数据进行探索、研究,推测结论,选择合适的函数进行拟合。由此培养学生对知识和规律的探求能力,实验教学所要求的学生处理信息的推理能力和根据信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得以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显著变化,从创新思维层面上提升了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理念在传统发展中的高度。

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意味着内涵教学在创新思维与传统底蕴并存中的再造。对教学内容呈现在技术与手段上的创新和学科理念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传统底蕴的并存,不同的学科都是相通的。教师的责任是在两者的最优化关系中提升学科内涵。创新思维不仅是教师自身教学观念及其作用下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也是学科传统底蕴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下应用层面和发展视域的创新。关注教学内容外现的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的深远意义告诉我们,传统课堂内在的教学底蕴是需要而且必须坚守的,它是体现教育本质的基础,而同时在某些学科中对教学内容表达方式的关注则在不经意间超过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这并非是对传统的摒弃,有时候这样做能够起到增强知识内容理解力、生成疑问并带动学习需求的效应,这是传统底蕴借助创新思维的升华。

三、卓越意识与平民风范同行:拓展个性教学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李克强总理2016年初的一段话引发网络热议。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口、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当我们反思一个航天科技、核能技术、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端技术成就领先世界的国家,其圆珠笔上的“圆珠”需要进口以及其国民在日本抢购电饭煲等现象时,我们应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呼唤是多么及时,它向我们这样一个走在欧美工业化强国曾经走过的道路上的国家提出警示:处理好规模化与小众化、精英化与个性化、专家型与草根型、高端领航与低端精细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不可忽略的。工匠精神是一种包容精神的弘扬,是对劳动者自身专长发挥的认同与鼓励,体现了基于平等与公正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从教育的视角看,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意味着个性教学在卓越意识与平民风范同行中的拓展。卓越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怀抱理想愿景,平民风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释放理性自我,两者如同车之两轮令个性教学走出顺畅之路。个性教学是教师基于学生学情,在自身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观念的碰撞中,通过学生视角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促动教师提高自我的过程中,实现卓越与平凡共存基础上师生本真发展的教学品质。这种教学品质以教师的课堂理念为先导,在教师稳定而具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的展现中形成、发展和完善,它通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去引导学生思索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基础与现状、学习愿景与目标、学习困惑与问题、学习方法与态度、学习责任与反思,从而逐步实现基于学习观念适切性的自我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定位。

个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品质,代表着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课堂修为,在潜移默化中受益的不仅是教师自己,更在于学生。就像美术课教学中,教师的画技指导和学生的习作训练可以说是工匠精神的课堂体现,扎实细腻、精雕细琢的态度既是对学生美学思维的培养,又是教师专业作风的践行,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在教师严谨的教学过程中都拥有成为画家或者美术专业从业者的理想。教师不排除其中有学生在自身美术潜能的挖掘中坚定未来职业方向的可能。在对学生整体的美术教学上,教师更应树立让学生自觉成为“美术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无论对教师自己还是对学生,都是一种美学价值观的熏陶。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审美观念看待生活、自然与社会美,这就是美术教学的成功。教师所发挥的“工匠”作用,无论是令自己成为卓越名师,还是平凡老师,其实都是让自身个性教学的品质散发出应有的魅力。就如同学生在未来人生中不管是成为卓越“美术家”,还是普通“美术人”,都是个性的释放与平等的体现。同样,英语教学可以激发某些学生外语学习的兴趣与潜力,并推动其日后成为卓越的英语类人才,但更应引领学生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中达成交会。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以自身的个性教学实现着“卓越与平凡”的统一。

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在个性教学上的体现,对教师教学品质的涵养意义是深远的。每个教师在传承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眼光、想法和路径,这样能够在对学科内涵主旨的把握中,处理好学科特殊性和教学普遍性的关系,以更广的视角和更高的平台去对接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去发现学生的特点而不是去寻找学生的共性,让学生去释放自己的优势特点而不是去趋同他人或群体的共同点。这两者关系的相互依存使追求生命卓越的“精品”意识和守望平凡人生的“平民”风范都令我们尊重。不能说教师的卓越依赖学生未来的卓越去烘托,也不能认为更多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学生反衬着教师的平凡。卓越意识是平民风范厚积薄发的彰显,平民风范是卓越意识博大精深的支撑,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做精致是卓越更广泛的含义,或者说卓越就是做好平凡事的特定延伸。教师个性教学的拓展在成为卓越意识与平民风范并行的活力源泉的过程中,积淀为内渗于课堂的教学品质。

四、生命自觉与课程智慧共进:引领思想教育

一部2016年初热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展现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故事。对这些长年累月工作于“红墙”内的文物修复者而言,他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人的执着与坚守就是一种生命的自觉。我们感动于类似这些文物修复者的职业人身上的“工匠精神”,更从他们钻研于寂寞、奉献于事业、辉煌于社会的经历中感受到将职业道德与智慧交融于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高远在我们文化的源远流长中浸润着思想的力量。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心灵的考验。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耐不住寂寞的人一定缺乏职业操守,就像我们从年轻人频繁跳槽的现象里,也能在换位思考中读出勇于尝试、追求梦想的意义,以及国家在人才与就业政策上的有待完善一样,但当站在工匠精神的视域去审视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发现生命的自觉很难植根于功利化的职业追寻中,而只能扎根在对职业与事业一致性的高层次认知与在寂寞中磨砺的实践中。这是一种发端于个体内心、充盈于职业精神、升华于事业信仰并绽放于人生追求的思想境界。它对教育的借鉴与启示意义是现实而深刻的,体现了一种基于师德修为、源于课程教学而聚于思想历练的教学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与课程智慧的共进构成了以思想教育为引领的教学品质。

如同我们作为观众参观故宫,那些精美的文物以无声的智慧向我们述说文化传承的浩瀚时,我们感受到背后那些文物修复者以生命的自觉播撒思想的光辉那样,我们通过课程思想的传播,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课堂学习中汲取人生成长的智慧,那就是思想教育的泛课程渗透。思想教育作为教师应有的教学品质,透过课程载体予以专业化表达,但又超越课程范畴赋予课堂教学更厚重的文化意义。思想教育要求教师立足自身专业素养和课程本质,在同学生的课程共享与体验中,通过话题引导、知识提炼、观点碰撞、思辨质疑和实践反思等教学与学习路径,将规范而固定的课程知识转化为师生智慧而灵活的思维互动,由此使课程的专业性实施提升至课程智慧贯穿其中的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怎样在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人文情感的思想性中生成语文智慧下的思想教育?历史课程如何在史实材料的客观性和现实评价的复杂性里生成史学智慧下的思想教育?美术课程又该怎样在鉴赏评析的多样性和生活审美的实用性中生成美学智慧下的思想教育?这其实正是教师的生命自觉与课程智慧共进的体现。我们需要的并非是完美的具有统一操作程序的答案,而恰恰是没有标准程序的自由路径。作为课程“代言人”的教师,发挥的远不是代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作用,而根本上是在学生学习理念的践行中实现生命成长的引领者的使命。这种引领不是教师的思想向学生的传输,而是学生的思想在教师以课程思维为枢纽的引领下的运转。

我们不能以对考试评价体制的埋怨为借口,去为自己在思想引领上的“不作为”或“少作为”而开脱责任,也许当我们去了解一些近年来的法国高中会考作文题时,我们会有更深切的反思。“文化的多样性是否会阻碍全人类的团结?艺术作品能培养我们的感知力和领悟力吗?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我们欠国家什么?比起科学,艺术是否不那么必要?感受到不公正是否加深对公正的理解?某些科学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险的?历史的客观性是否以历史学家的公正性为前提?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某种痛苦的释放)。”还有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作文题:“世界与人生是否是两个问题,如是两个问题,应该有一种什么关系?”(国立北平大学,1933年)“关于抗日运动之意见(或草拟整个的抗日计划,或批评国内抗日运动)。”(燕京大学,1933年)当富有思想气质的法国用这样的思辨问题让学生释放思维能量时,当处于战乱年代的我国学校一直坚守民族图强的思想信念时,我们难道不震撼于工匠精神对课堂教学的追问吗?

思想教育作为教师自身提高的养料,在夯实自我的同时也令课程的蕴涵更加深厚,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力度。就如同那些法国高考作文题,在跨学科思想链的构建中推动着教师的职业责任与学生的学习理念在哲学、自然科学类、社会经济类、艺术类等课程中的发展一样,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教学的生命自觉和课程智慧在思想教育的引领中实现更高层次的统一?当雾霾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焦点时,当《慈善法》的颁布引发公众对依法治善的热议时,当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热点时,当大幅增加了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和古诗文教学内容的新版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社会讨论的话题时,政治课教学、语文课教学、地理课教学、物理课教学、生物课教学等均可以从中发现对学生思维引领的切入口,跨课程的思想教育作为教学品质由此在教师引领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注和思索中凝聚。

在耐得住寂寞的守望里对教育事业的生命自觉和课程智慧的共进,思想教学的引领是这两者共进中的重要推力和精神先导,它使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构筑在更高的平台和更牢固的基础上,教师作为教育“工匠”的履职也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和更积极的意义。在教育本原的回归中,我们看到了思想引领作为一种教学品质在学生道德成长和人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也在把当下的孩子培养成日后的国家栋梁与社会中坚的负责任的过程中,令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为得到了历练,这就是思想教育所展现出的造福人与社会的精神力量。

五、结语:教学品质在工匠精神课堂迁移中的外现

工匠精神并非是因为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提出并成为社会热词才表现出其重要价值的,事实上它原本就和我们民族艰苦奋斗、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的美德与精神一脉相承。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我国经济社会在瞩目成就下存在的问题则凸显了弘扬工匠精神的迫切性,教育领域亦不例外。当我们反思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的必要性时,应该看到这绝非应景般的附和,而是对长期以来课堂生态存在问题的责任应对。

注重规模数量,崇尚高精尖产品,力拼品牌效应,追求市场占有率,膜拜竞争力排名,这些曾经在公众眼里掀起国货冲击波澜并傲视国际制造业的举措,在得到社会默认乃至欢迎的运作中,却把质量参差不齐、货品单调乏味、制造敷衍平庸、口碑渐趋下滑的评语留给了尴尬的中国企业。以同样的目光审视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发现人文内涵薄弱、思想力度缺乏、知性理性错位的消极影响已桎梏我们的教育很久了。即使十多年课程改革的各地“样板式成果”经常在媒体的褒扬中被公众习惯性接受,人们还是对课堂生态的现状心照不宣。

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显得重要而紧迫,它应该是教育从业人员职业使命感的整体回归,是课堂生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呼唤下的构建,这一切离不开教学品质的重塑。当一个个令人们钦佩的“大国工匠”以其职业修为诠释着工匠精神的风采并重新振奋起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时,作为教育人的我们,理应在另一个领域深深感悟并重塑起锻造我们民族气质和素养的教学品质,在创新思维与传统底蕴的并存中再造内涵教学,在卓越意识与平民风范的同行中拓展个性教学,在生命自觉与课程智慧的共进中引领思想教育,从而使课堂在工匠精神与教学品质的交会里实现涵养生命成长的教育本原。

教学品质从内在要求上是教师的自省、自新、自为、自律,从外在目的上是学生的成人、成才,从课堂生态上是师生共同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历练,是奠基国家与社会并造福大众的教育修为。工匠精神的课堂迁移为我们提供了源于并超越物质生产专业操守的精神生产的气质和心境,这是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教学品质重塑。每个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上对教学品质的坚守,就是一次观念交锋中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一次细致入微中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一次精益求精中课堂的夯实与拓展,这些正是教师作为教育“工匠”的责任、情怀和信念。工匠精神使敬业、勤奋、创新、熟练、精致、执着的专业规范,在课堂迁移的内蕴外现中实现着教学品质的重塑,由此在教育的守望中绽放其应有的光彩。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课程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