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又”分别与“右”、“有”之关系

2018-01-29贵州大学550000

大众文艺 2018年23期
关键词:古音异体字字音

(贵州大学 550000)

“又”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为:“手也,象形。”11“右”在《说文》中:“助也,从又从口。”12“有”在《说文》中:“不宜有也。”13许慎并未将三字之间的关系作一个介绍或是总结。那么汉朝各类文献中三字之间是否已不再有借用或替代使用的现象了呢?《春秋繁露》中:“春秋固有常义,又有应变。”此句已将“又”、“有”二字明显区分,再如《西京杂记》:“又有鴈池,池间有鹤洲凫渚。其诸宫观相连延亘数十里。”从汉朝开始文人墨客已不再将“又”、“有”互用,也不再将“又”用作“右”了,此时文人已有意识使三字各司其职了。

“又”在《说文解字注》中的解释为:“此卽今之右字。不言又手者,本兼又而言。以屮別之。而專謂右。”14可知段玉裁认为“又”是“右”的古字,指表方向的右,与左相反。“有”在《说文解字注》中:“古多叚有爲又字。”15段玉裁认为古时多假借“有”为“又”,即“有”为“又”的假借字。但笔者发现古时更多的是将“又”假借为“有”,只是在西周时期比较频繁地假“有”为“又”。到了清代,段玉裁将三字的关系作了一个概括和说明。同一时期的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颐部》中认为:“有,叚借為右。”笔者不太赞同朱骏声的此观点,从各类文献中“有”与“右”的使用情况看其观点似乎缺少立足点。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又”与“右”互为异体字,“又”与“有”互为通假字。笔者认为“又”与“右”并不是互为异体字,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由于学界对于上古音的研究尚有颇多争议,所以只能依据《广韵》所代表的中古音系统考证,“又”与“右”的古音都是流摄开口三等去声宥韵的云母字,两者字音是相同的。两字在甲骨文时期的字形是相同的,两字的交集也正是始于这时期。虽然在殷商时期两字的字形是一样的,但两字的字义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在这一时期“又”与“右”两字的关系为同音同形而不同义,只满足异体字三个判断标准中的其中一个。

两字字音直到现在都属同音字,从西周时期开始人们为了能够明确区分两字,将“右”的字形作了适当的改变,现在两字字形已大不相同。但在字义上两字依旧不属于同义字。它们只是在文字发展的某几个阶段出现过代替使用的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甲骨文时期两字字形相同的原因,在那时两字用同一个字形表达,虽然后来两字字形已有所区别,但后来的古人可能延用殷商时期的表达习惯,暂不能明确地将二字区分开来。但此情况也只持续到西周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古人已不再将二字混用。如今两字的字义更是大相径庭,所以笔者不认同二字互为异体字的观点,也许两字只是因为甲骨文形态相同而在某几个时期代替使用过,笔者认为在这几个阶段中,“又”更像是“右”的假借字。其实“假借”一词包含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无其字为假借,另一种是本有其字而用同声之字为通假。所以严格的说应该是在殷商时期“又”是“右”的假借字,在西周时期至战国时期“又”是“右”的通假字。

从“又”与“有”在各时期的使用情况看,“又”与“有”的关系也应该细化为在商代“又”是“有”的假借字,在西周时期两字互为通假字,战国时期到秦代“又”是“有”的通假字。

总体来看,“又”分别与“右”、“有”的交集都源于甲骨文时期三字的字形相同,后来的古人可能延用以前的使用习惯,使得“又”分别与“右”和“有”都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但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文字的使用情况也逐渐规范,三字才慢慢各司其职。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中华书局1979—1982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2730,中华书局1984—1994年版。

3.《集成》3862

4.《集成》4246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6.《集成》2829

7.《集成》10170

8.《集成》9091

9.《集成》122

10.陈伟:《秦简牍合集》(释文注释修订本)第348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11.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定本)(以下简称《说文》)第58页,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年。

12.《说文》第58页

13.《说文》第138页

14.《说文解字注》第114页

15.《说文解字注》第314页

猜你喜欢

古音异体字字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东巴文字典异体字的整理与编纂规范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常德童谣里的古音浅析
清代《崇儒尊释双龙告示碑》考释
沈括识音
落霞(外一首)
简化字规范问题例说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